頭面頸項部
見圖3-1和圖3-2。
頭維:1.部位 在頭側(cè)部,當額角發(fā)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0.5寸(圖3-3)。
2.手法 運力以拇或示指點揉按10次。
3.主治 驚厥、癲、頭痛、眩暈、嘔吐等。
神庭:1.部位 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圖3-3)。
2.手法 運力以拇指或示指腹點按揉10次。
3.主治 頭痛、卒中、眼病、腦出血后遺癥。
百會:1.部位 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圖3-3)。
2.手法 運力以拇、示指點按揉10次。
圖3-1 頭頸部側(cè)面主要穴位分布及主治
圖3-2 頭部正面主要穴位分布及主治
3.主治 頭痛、癲、卒中(腦梗塞、腦出血)。
風池:1.部位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圖3-3)。
2.手法 運力以拇、示、中指點按揉10次。
3.主治 頭痛、發(fā)汗、腳氣、頭暈。
天柱:1.部位 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后發(fā)際凹陷中,約當后發(fā)際正中旁開
1.3寸(圖3-3)。
2.手法 運力以拇或示指點按揉10次。
3.主治 頭痛、頭暈、腦病、鼻嗅、頸椎病。
圖3-3 頭部側(cè)面常用穴位
太陽:1.部位 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圖3-4)。
2.手法 運力以拇、中指點按揉及分推10次。
3.主治 頭痛、偏頭痛、頭暈、卒中、面癱。
圖3-4 頭部正面常用穴位
攢竹:1.部位 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初跡處(圖3-4)。
2.手法 運力以示、中指腹點按揉10次。
3.主治 眼痛、眼瞼跳動、流淚、顏面病。
睛明:1.部位 在面部,目內(nèi)眥角稍上方凹陷處(圖3-5)。
2.手法 運力以示或中指點揉10次。
圖3-5 頭部正面觀
3.主治 眼痛、糖尿病。
印堂:1.部位 在額部,當兩眉頭之中間(圖3-5)。
2.手法 運力以示、中指點按揉分推10次。
3.主治 安神、頭痛。
瞳子髎:1.部位 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cè)緣處(圖3-5)。
2.手法 運力以拇、示指點按揉10次。
3.主治 耳聾、耳鳴。
承泣:1.部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圖3-5)。
2.手法 運力以示、中指點按揉(輕)10次。
3.主治 眼痛、面癱、面肌痙攣。
迎香:1.部位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圖3-5)。
2.手法 運力以點按揉(輕)10次。
3.主治 鼻塞、面癱、目斜。
下關(guān):1.部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圖3-6)。
2.手法 運力以點按揉10次。
3.主治 口斜、面肌痙攣、眼跳不止。
頰車:1.部位 在面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圖3-6)。
2.手法 運力以拇、示、中指點按揉10次。
3.主治 面癱、牙痛。
承漿:1.部位 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圖3-6)。
2.手法 運力以拇、示、中指點按10次。
3.主治 糖尿病、面癱、牙痛、失語。
圖3-6 頭部側(cè)面穴位
魚腰:1.部位 在額下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圖3-6)。
2.手法 運力以拇、示、中指點按10次。
3.主治 眼痛、偏頭痛、近視。
地倉:1.部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cè),上直瞳孔(圖3-7)。
2.手法 運力以拇、示指點按揉10次。
3.主治 面癱、面肌痙攣,半身不遂。
水溝:1.部位 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圖3-7)。
2.手法 運力以拇、示、中指點按揉10次。
3.主治 休克、卒中、癲、面癱、口斜。上齒及三叉神經(jīng)痛。
翳風:1.部位 在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圖3-8)。
2.手法 運力以拇、示、中指點按10次。
3.主治 耳鳴、耳下腮腺炎、小兒腸蟲、口噤不飲食、面癱。
圖3-7 頭部正面穴位
圖3-8 頭部翳風穴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