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依依與蕭蕭馬鳴
讀過中國古代史的,都知道北方有一個游牧部族叫匈奴,常常和漢族發(fā)生沖突。昭君出塞,文姬流落,都在匈奴。漢高祖逝世后,匈奴的君主冒頓上書呂太后,書中竟以侮弄性的褻語說:“陛下(指呂太后)獨(dú)立,孤僨(興奮)獨(dú)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碧髴嵍麛厥拐?,后以季布之言而止,于此也見匈奴的放肆。
一
……
三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四
……
六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第一章寫出征的士兵,平時只能采野生的豌豆充饑,采了之后又長了出來,點(diǎn)明駐防的過程,逗出下文逾期不歸:本來說是期滿還家,如今眼看年終到了,尚無歸訊。這在古代,也是常事,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即寫役卒要求如期回家,不要久留,反遭主管官吏的叱責(zé)。
古人席地而坐,坐與跪都是兩膝著席,所以沒有多大分別。詩中的“啟”是小跪,稍將腰部伸直;“居”指坐,臀部貼在腳上。這兩句形容奔走防地,無暇休息。
到第三章時,豆葉已經(jīng)粗硬,時間又到小陽春(夏歷十月)。當(dāng)王差還沒有盡期,心中十分憂愁,只怕不得歸還,生離猶如死別。
第四章由原野上盛開的棠棣,接以主帥的高大之車(即“路”),由四匹高頭雄馬駕駛出動,依靠官兵協(xié)力,定能一月三捷。
當(dāng)時狁確是中國之患,常常使王室震蕩,人民受難,兵士固很辛苦艱險,但把兵力用于國防上,還應(yīng)當(dāng)為歷史所肯定。
末章寫戰(zhàn)士還家,撫今追昔,百感盈懷,詩意通順明白,不必詮釋,全詩的文學(xué)價值也在這一章,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評為“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缎⊙拧こ鲕嚒芬矊懻?img alt="17219" class="kindle-cn-inline-character" src="http://image.guayunfan.com/attached/image/20200229/133486/8d7825ba-0680-41fa-9aad-3fca251cd644.jpg">狁事,第四章云“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途)”,便不及《采薇》之自然生動。
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上評《采薇》“昔我”四句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钡腥玖﹄m強(qiáng),卻又不用花大力氣,就因為情真;情真才能發(fā)揮審美上的強(qiáng)烈效果。
沈德潛《說詩晬語》說:“顏之推愛‘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謝玄愛‘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四語。”“蕭蕭”二句見《小雅·車攻》,《顏氏家訓(xùn)·文章》以為王籍《入若耶溪》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二語,實(shí)生于此?!盾嚬ァ返摹笆捠採R鳴”是靜中有動,“悠悠旆旌”是動中有靜,因這時大獵歸來,馬于奔馳后停在道旁,從容長鳴;旌旗迎風(fēng)而動,卻已安插在位置上,于悠閑中又顯出軍營的整肅森嚴(yán)。
杜甫《后出塞》之二“落日照大旗,馬鳴風(fēng)蕭蕭”,即是用《車攻》語意,用得雄渾開闊,但他把“蕭蕭”作風(fēng)聲,當(dāng)是從荊軻“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來,他的《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原是以“蕭蕭”作馬鳴解。但王嗣奭《杜臆》以為《車攻》的“蕭蕭”,原非馬鳴聲,杜詩加一風(fēng)字,“更為爽豁”。杜詩加風(fēng)字,原無不可,但把《車攻》的“蕭蕭”說成非馬鳴聲,那就錯了。原詩以蕭蕭形容馬鳴,以悠悠形容旗飄,對仗和含義,都是緊密而明白的。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