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代價。想賺大錢,必須能受常人所不能受的罪,忍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
“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正是吳紹達創(chuàng)業(yè)經歷的真實寫照。
吳紹達是溫州平陽縣的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1982年,他一心想創(chuàng)業(yè),于是獨自跑到安徽,做起了印刷、設計、工藝禮品之類的業(yè)務。
兩年后,在對市場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在安徽阜陽開了一家商店,自己當起了小老板。創(chuàng)業(yè)之初,十分艱苦,他白天騎著一輛三輪車到各大商場推銷,晚上睡在出租房里的地板上。五年來從未間斷,無論刮風下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93年他終于賺到了一百多萬元。
有了一定的資本之后,吳紹達并沒有滿足于此,更沒有立刻回老家過起了清靜安詳?shù)娜兆樱怯辛烁蟮哪繕?。第二年,他前往宜昌,由于資金有限,他和別人合作經營廣告公司。1996年,時機成熟,他便自己開了一家設計公司——美特普裝飾設計公司,還從溫州老家引進了一流的設備和技術,加上他吃苦耐勞和誠實守信的經營方式,很快攬下大批業(yè)務,不久便從宜昌200多家印刷企業(yè)中脫穎而出。
2000年,他又斥資百萬元引進整套日本先進菲林輸出設備,擴大規(guī)模,他的業(yè)務量也呈爆發(fā)式的增長。2002年,他再次投資了600多萬元,創(chuàng)建了宜昌紹達包裝印業(yè)有限公司,徹底做到了設計、出樣、印刷一條龍服務,從而進一步鞏固了他在當?shù)赝袠I(yè)中的龍頭地位。2004年,吳紹達聯(lián)合三位同鄉(xiāng)用4000多萬元買下了原三峽市場,創(chuàng)辦了宜昌鑫昌大市場。這是宜昌市規(guī)模最大、品種最多的小商品集散地。2009年6月,他又在鑫昌大市場旁邊征地249畝,準備將該市場建設為渝東鄂西最大的物流倉儲中心。
吳紹達一步步地登上了事業(yè)高峰,這與他勤勞、能吃苦、能忍受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成千上萬的溫州人出來創(chuàng)業(yè),像吳紹達這樣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人有很多。溫州人的吃苦精神在全國是非常出名的,尤其是老一輩溫州商人,幾乎全是憑著一股韌勁在堅持。走在溫州的大街上你都可以看到很多路邊攤,通常經營到很晚,甚至是24小時營業(yè)。遇到顧客較多的時候,他們都沒有吃頓舒服飯的機會,寧愿吃冷饅頭,也要等到顧客走完。生意較忙的時候,都是自己裝車、押運。
溫州人為什么能賺大錢,就是因為他們在對待“吃苦”的態(tài)度上的差異。別的地方的人寧愿端著飯碗曬曬太陽,也不愿意走出去賺辛苦錢。溫州人只要能夠賺到錢,在天涯海角也寧愿去吃苦。在當?shù)亓鱾髦环N“五千五萬”的說法,即“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踏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掙得千金萬銀”。這雖然是一則諺語,但形象地說出了溫州人吃苦耐勞的精神。
溫州人的這種精神注定了他們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這也是很多人在異地能夠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原因。有人這樣形容溫州人的吃苦精神:“鳥不拉屎的地方,溫州人都在做生意?!钡拇_是這樣,1987年,16羅云遠身上僅帶著100元錢來到武漢,每天只吃清湯面,后來連吃清湯的錢都沒有了,只能挨餓。當時他心中一片迷惘,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來。后來在老鄉(xiāng)的幫助下,他借錢租了個簡陋的門面,賣起了服裝、皮鞋,首先解決了溫飽問題。隨著生意一天天地好轉,他有了長遠的打算,不久轉入五金行業(yè)。現(xiàn)在,他的企業(yè)已經發(fā)展成為武漢五金行業(yè)的龍頭。
1984年,年僅21歲的張寧,只身來到遠在萬里的西藏山南澤當鎮(zhèn),當時身上的全部家當只有一把剪刀和200元錢。到西藏后,身上僅有的200元錢怎么也不夠維持生計,她用租來的縫紉機,憑著從小學到的精湛的縫紉技術立足生存下來。1987年,她把結婚不久的丈夫也帶到西藏,開起了夫妻服裝店。
在溫州,像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他們明明知道擺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條充滿千難萬險的道路,也偏要向前進。這種野草般的頑強生命力,使溫州人無論走到什么地方,吃多大的苦,都能夠通過努力生存下來。
“睡得地板,當?shù)美习濉本褪菧刂萑藙?chuàng)業(yè)最真實的寫照,溫州人正是在“兩板”之間,不斷超越走向成功的。
“有小錢當小老板,有大錢當大老板,沒有錢借錢也要當老板”,在溫州,人人可以當老板。但是,老板并不是那么好當?shù)?,?chuàng)業(yè)難,當老板能不難嗎?尤其是創(chuàng)業(yè)之初,面對資金短缺,規(guī)模過小,缺乏知名度,難以與大企業(yè)競爭的各種困境,老板需要承擔的很多。
溫州人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成長起來的商人群落,20世紀80年代初,就陸續(xù)有人外出打工,遠離家鄉(xiāng),走到哪里,吃住在哪里,身體上的苦不算什么,但是心靈上的苦卻是難以忍受的。
外出的溫州人大部分都是做小生意,如彈棉花、修鞋、做鑰匙、修理家電等。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也許賺不了幾個錢,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們,為什么要自找苦吃,對于他們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甚至看不起他們,經常遭受人們的白眼與不屑。十幾年、二十年后,這些外出的人來了個華麗大變身,他們大都事業(yè)有成,小地攤變成了大企業(yè),小資本變成了大財富。
對于創(chuàng)業(yè)之苦,一定要能忍——苦可以忍一時,哪能忍一世?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對苦難的忍受應及時加以改變。否則,達到一定的程度,得不到正確的解決,則可能挫傷人的積極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