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密度測定
13.4.3.1 砂的堆積密度試驗
(1)試驗目的 測定砂的堆積密度,為計算砂的空隙率和砌筑砂漿配合比設計提供依據(jù)。
(2)主要儀器
1)鼓風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2)稱。稱量5kg,感量5g。
3)容量筒。圓柱形金屬筒,內(nèi)徑108mm,凈高109mm,壁厚2mm,筒底厚約5mm,容積為1L。
4)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盤、毛刷等。
(3)試樣制備 篩除粒徑大于5.00mm的顆粒,用搪瓷盤裝取試樣不少于3L,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質(zhì)量,待冷卻至室溫后,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4)試驗步驟
1)堆積密度的測定。取一份試樣,用漏斗或料勺,從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處慢慢裝入,等裝滿并超過筒口后,用鋼尺或直尺沿筒口中心線向兩個相反方向刮平(試驗過程應防止觸動容量瓶),稱出試樣與容量筒的總質(zhì)量m2。
2)緊密密度的測定。取試樣一份分兩次裝入容量筒。裝完第一層后,在筒底墊一根直徑為10mm的圓鋼,按住容量筒,左右交替擊地面25次。然后裝入第二層,裝滿后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顛實(但所墊放圓鋼的方向與第一層的方向垂直)。再加試樣直至超過筒口,然后用鋼尺或直尺沿中心線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刮平,稱出試樣與容量筒的總質(zhì)量m2。
(5)試驗結果計算與評定
1)砂的堆積密度或緊密密度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0kg/m3:
式中 ρL(ρc)——砂的堆積密度(緊密密度),kg/m3;
m1——容量筒的質(zhì)量,g;
m2——試樣與容量筒總質(zhì)量,g;
V——容量筒的容積,L。
2)堆積密度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0kg/m3。
13.4.3.2 碎石或卵石的堆積密度試驗
(1)試驗目的 測定石子的堆積密度,為計算石子的空隙率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提供依據(jù)。
(2)主要儀器設備
1)秤。稱量100kg,感量100g。
2)容量筒。金屬制,其規(guī)格見表13.4。
3)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4)平頭鐵锨、墊棒、直尺等。
表13.4 容量筒的規(guī)格要求
(3)試樣制備 按規(guī)定取樣,烘干或風干后,拌勻并把試樣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4)試驗步驟
1)堆積密度的測定。取試樣一份,用取樣鏟從容量筒口中心上方50mm處,讓試樣自由落下,當容量筒上部試樣呈錐體并向四周溢滿時,停止加料。除去凸出容量筒表面的顆粒,以適當?shù)念w粒填入凹陷處,使凹凸部分的體積大致相等。稱出試樣和容量筒的總質(zhì)量m2。
2)緊密密度的測定。將容量桶置于堅實的平地上,取試樣一份,用取樣鏟將試樣分三次自距容量桶上口50mm高度處裝入桶中,每裝完一層后,在桶底放一根墊棒,將桶按住,左右交替顛擊地面25次。將三層試樣裝填完畢后,再加試樣直至超過桶口,用鋼尺或直尺沿桶口邊緣刮去高出的試樣,并用適合的顆粒填平凹處,使表面凸起部分與凹陷部分的體積大致相等。稱出試樣和容量筒的總質(zhì)量m2。
(5)試驗結果計算與評定
1)石子堆積密度或緊密密度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0kg/m3:
式中 ρL(ρc)——堆積密度(緊密密度),kg/m3;
m1——容量筒的質(zhì)量,g;
m2——試樣與容量筒總質(zhì)量,g;
V——容量筒的容積,L。
2)堆積密度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0kg/m3。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