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古樹名木的日常養(yǎng)護與管理
一方面,由于古樹名木一般都長期地固定生活在同一個地點,這樣就會使得在根系范圍內能吸收到的營養(yǎng)物質越來越匱乏。并且,由于古樹名木在城市綠化中的特殊地位,也吸引眾多的市民前來觀瞻和欣賞,從而造成嚴重的土壤踐踏,使得土壤條件逐漸惡化。另一方面,由于古樹一般都是老年樹,本身的生長發(fā)育已經走向衰老,對外界的抵抗能力已經大為減弱。因此,如果不對古樹名木進行及時而科學合理的養(yǎng)護與管理,這些寶貴的園林財富就將迅速衰敗,直至消亡。所以,古樹名木的養(yǎng)護與管理是園林綠化工作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9.3.1 基本原則
9.3.1.1 盡量恢復和保持古樹原有的生境條件
古樹在特定的生境下已經生活了成百或上千年,說明它十分適應其歷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土壤環(huán)境。如果古樹的衰弱是由近年土壤及其他條件的劇烈變化所致,則應該盡量恢復其原有的狀況,如消除挖方、填方、表土剝蝕及土壤污染等變化的影響。對于尚未明顯衰老的古樹,不應隨意改變其生境條件。在古樹周圍進行建設時,如建廠、建房、修廁所、挖方、填方等,必須首先考慮對古樹名木是否有不利影響。如有不利影響而又不能采取措施消徐,就應避免建設。否則,由于環(huán)境、特別是土壤條件的劇烈變化影響古樹的正常生活,導致樹體衰弱,甚至死亡。此外,風景區(qū)游人踐踏造成古樹周圍土壤板結,透氣性日益減退,嚴重地妨礙樹根的吸收作用,進而降低了新根的發(fā)生和生長速度及穿透力。密實的土壤使微生物無法生存、樹根無法獲取土壤中的養(yǎng)分,并缺少空氣和自下而上的空間,導致古樹根系因缺氧而早衰或死亡,所以應盡可能保證古樹有穩(wěn)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才能避免它們的非正常衰老和死亡。
9.3.1.2 養(yǎng)護與管理措施必須符合古樹名木本身的生物學特性
任何樹種都有一定的生長發(fā)育與生態(tài)學特性,如生長更新特點、對土壤的水肥要求、以及對光照變化的反應等。在古樹名木養(yǎng)護中應順其自然,盡量滿足其生理和生態(tài)要求。例如,肉質根樹種,多忌土壤溶液濃度過大,若在養(yǎng)護中大水大肥,不但不能被其吸收利用,反而容易引起植株的死亡。不同的古樹名木對土壤含水量的要求也不相同,如古松柏土壤含水量一般以14%~15%為宜,沙質土以16%~20%為宜;銀杏、槐樹一般應在17%~19%為宜,最低土壤含水量為5%~7%。
9.3.1.3 養(yǎng)護與管理措施必須有利于提高古樹名木的生活力和增強樹體的抗性
這類措施包括灌水、排水、松土、施肥、樹體支撐加固、樹洞處理、防治病蟲害、安裝避雷器及防止其他機械損傷等,采用這些措施的數量、程度、以及具體的方法等都必須以有利于提高古樹名木的生活力和增強樹體的抗性為前提。
9.3.2 日常管理與養(yǎng)護
9.3.2.1 日常管理
1)調查摸底
調查摸底是對責任區(qū)域內的古樹名木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和有的放矢。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樹種、樹齡、樹高、冠幅、胸徑、生長勢、病蟲害、立地條件(土壤、氣候等情況)、株數、分布以及對觀賞和研究的價值、養(yǎng)護現狀等,同時還應搜集有關古樹名木的歷史、詩、畫、圖片及神話傳說等其他資料。在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它們各自的重要性和生長發(fā)育現狀,并據此進行相應的等級劃分,以便在日常管理時分級管理,突出重點。
2)檔案建設
為了管理工作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古樹名木的檔案建立是必不可少的。檔案內容不僅應該包括所有的調查內容和分析結果,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古樹名木的動態(tài)變化及時更新。為了便于儲存和更新,最好采用電子檔案方式,但要注意備份和保存的安全性。
3)廣泛宣傳
為了培養(yǎng)和強化廣大公民自覺保護古樹名木的思想意識,對保護古樹名木的作用與意義、毀壞古樹名木的譴責與懲罰等相關內容要進行深入淺出的廣泛宣傳。宣傳的形式應因地制宜,最常見的是給每株古樹名木懸掛或樹立宣傳牌,在宣傳牌上簡要注明該樹的種類、年齡、作用、主要分布、保護價值以及保護古樹名木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4)嚴格執(zhí)法
盡管古樹名木的保護以預防為主,但有時還是防不勝防。為了達到亡羊補牢的目的,一旦有損壞古樹名木的事件發(fā)生就要及時制止和嚴格執(zhí)法,對責任人(單位)要從快從嚴公開處理,并把處理結果作為典型事例來對廣大公民進行宣傳教育。
9.3.2.2 日常養(yǎng)護
古樹名木的日常養(yǎng)護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內容復雜多樣的園林工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支撐、加固
古樹由于年代久遠,主干或有中空,主枝常有死亡,造成樹冠失去均衡,樹體容易傾斜;又因樹體衰老,枝條容易下垂,因而需用他物進行支撐和加固。但在支撐和加固時既要考慮設施的牢固性,更要考慮設施對古樹樹體的安全性。
2)樹體傷口的治療
由于大多數古樹已到生長衰退年齡,對發(fā)生的各種傷害恢復能力減弱,更應注意及時處理和治療。具體的處理和治療方法與普通樹木相同(參見7.3),只是在操作時要更加細心和周到,就好比給年老體衰的人療傷一樣。
3)修補樹洞
大樹,尤其是古樹名木,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傷口長久不愈合,長期外露的木質部受雨水浸漬,逐漸腐爛,形成樹洞,嚴重時樹干內部中空,樹皮破裂,一般稱為“破肚子”。如果對這些樹洞不進行及時修補,不僅嚴重影響古樹名木的觀賞價值,更是造成它們加速衰老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古樹名木樹洞的修補方法與普通樹木完全相同(參見7.3),只是樹洞會更大、難度會更高、要求就更嚴。
4)灌水、松土、施肥
古樹名木的灌水、松土、施肥與其他園林樹木基本相同(參見7.2),只是在時間上要求更為緊迫,在具體操作上要求更加精細,尤其是對古樹名木進行灌水和施肥時必須謹慎,絕不能造成古樹在短期內迅速生長而樹勢過旺,特別是原來樹勢衰弱的古樹,如果在短時間內生長過盛會急劇加重根系的負擔,造成地上與地下部分的嚴重失調,其后果是適得其反。
5)樹體噴水
對古樹名木進行樹體噴水,除了起到普通噴灌的作用外,還能對沉降到古樹名木樹體表面的粉塵和其他有害顆粒進行及時沖洗。同時,還可以根據古樹名木的具體需要,在所噴水分中加入適量的營養(yǎng)物質、生長調節(jié)劑或防病治蟲的藥劑。。
6)整形修剪
為了保持古樹名木原有的樹體平衡,對其進行整形修剪,一般以少整枝、少短截的輕剪、疏剪為主,以盡量保持原有樹形為原則;必要時也可適當整剪,以利通風透光和減少病蟲害,或促進更新、復壯。
7)病蟲防治
古樹衰老,抗病蟲能力差,容易招蟲致病。如不及時防治,病蟲危害又會使古樹生長更加衰弱,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加速古樹的衰老死亡。
古樹名木的病蟲防治和一般樹木大體相同(參見7.5),只是更強調預防的重要性、防治的及時性和方法的安全性。
8)設圍欄、堆土、筑臺
對那些處于廣場、街道、公園、路旁等游人容易接近的古樹名木,最好設置圍欄來對古樹進行保護。圍欄一般要距樹干3~4m,或在樹冠的投影范圍之外;對人流密度大、樹木根系延伸較長者,圍欄外的地面還要作透氣鋪裝處理。此外,在古樹名木樹干基部堆土或砌筑土臺也可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砌筑土臺時應在臺邊留孔排水,否則容易造成根部積水。
9)防止雷擊
前已述及,古樹容易遭到雷電襲擊。所以,生長在高處、空曠地域或樹體高大的古樹應安裝避雷設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