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yōu)質牧草品種及高效栽培技術
牧草品種的選擇應根據(jù)飼養(yǎng)的畜種、土壤類型、氣候條件而定。目前在我國北方種植成功的牧草有羊草、紫花苜蓿、披堿草、沙打旺、無芒雀麥、胡枝子、草木樨等。
1.羊草
羊草
羊草是多年生禾本牧草,又名堿草,是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優(yōu)良牧草。我國分布的中心在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的東部和華北、西北的山區(qū)、平原和黃土高原。在半干旱半濕潤地區(qū)的沙質土壤和輕黏壤質的黑鈣土、栗鈣土、堿化草甸土和柱狀堿土的環(huán)境中生長良好。羊草為我國溫帶草原地帶性植物的優(yōu)勢種,也是歐亞草原區(qū)東部草原的基本類型。
(1)特征
羊草具有發(fā)達的下伸或橫走的根頸,根深可達1~1.5米,主要分布在20厘米的土層中。莖稈直立,疏叢狀或單生。株高30~90厘米,一般2~3節(jié),生殖枝3~7節(jié)。葉鞘光滑,短于節(jié)間基部的葉鞘常殘留呈纖維狀。有葉耳,葉舌截平,紙質。葉片灰綠色或黃綠色,長7~14厘米,寬3~5毫米,質地較硬,干后內卷,上面及邊緣粗糙或有毛,下面光滑。穗狀花序直立,長12~18厘米,寬6~10毫米;穗軸堅硬,邊緣被纖毛,每節(jié)有1~2個小穗,小穗長10~20毫米,含5~10朵小花;穎錐狀,具1脈,邊緣有微纖毛;外稃披針狀,無毛,第一外稃長8~11毫米。穎果長橢圓形,深褐色。
(2)特性
羊草具有適應性廣泛,耐干旱,耐寒冷和耐鹽堿等特點,多生于開闊平原、起伏的低山丘陵、河灘及鹽堿低地。在冬季-40.5℃可安全越冬,在年降水量250毫米的地區(qū)生長良好。在目前所知的國內外栽培牧草中,尚未發(fā)現(xiàn)比羊草更適合遼寧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的優(yōu)良草種。
①耐鹽堿能力強。羊草是中旱生植物,適于在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的干旱或半干旱、半濕潤的地區(qū)生長。不論耕地或草場,在0~20厘米土層土壤總鹽量在0.3%以下,pH5.5~9.4時皆可生長,最適pH6~8的土地。
②繁殖力強。以無性繁殖為主,有性繁殖為輔,且在營養(yǎng)生殖的同時,進行生殖生長。中、輕度羊草退化草場,通過松土、施肥與補播,就可更新復壯。鹽堿化耕地,人工播種羊草,建立羊草人工草地,可以利用20年以上。
③經(jīng)濟價值高。羊草的營養(yǎng)價值,花期前其粗蛋白質含量一般占干物質的11%以上,分蘗期高達18.53%,且礦物質、胡蘿卜素含量豐富,每公斤干物質中含胡蘿卜素49.5~85.87毫克。羊草調制成干草后,粗蛋白質含量仍能保持在10%左右,且氣味芳香、適口性好、耐貯藏。羊草產(chǎn)量高,增產(chǎn)潛力大,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一般產(chǎn)干草200~500公斤/畝,產(chǎn)種子10~25公斤/畝。羊草既有較高的飼用價值,又是出口創(chuàng)匯的緊俏商品,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每年都進口幾萬噸的干草及其草產(chǎn)品。
(3)栽培技術
①土壤選擇:羊草適應性廣泛,除貧瘠的沙地、崗地、低濕內澇地和重鹽堿地外,多數(shù)土地均可種植。但以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的壤土和沙壤土最好。羊草是輕度鹽堿地(pH8.5以下,總鹽量0.3%以下)最理想的草種。羊草根系發(fā)達,也適于在堤壩、路基坡面、魚塘四周種植,以保持水土。羊草幼苗細弱,必須精細整地,才能苗全苗壯。
②施足底肥:羊草利用年限長,產(chǎn)草量高、需肥多,必須施足底肥。基肥施半腐熟的堆、廄肥2500~3000公斤/畝,增施磷肥和硼肥可提高結實率、增加種子產(chǎn)量和提高種子品質。若施用化肥,應以氮肥為主?;视昧姿岫@10~13公斤/畝,播種時施尿素7~10公斤/畝作種肥。以后每隔3~4年,結合松土進行施肥。
③正確播種:播種前種子要進行清選,經(jīng)風選、篩選和曬種后,根據(jù)種子發(fā)芽率,確定播種量。從天然草場上采收的野生羊草種子,發(fā)芽率若能達到30%~40%,在一般耕地上,可播種2.7~3.3公斤/畝;若在退化的羊草草場上播種,則為2~2.3公斤/畝。播種期要根據(jù)當?shù)氐淖匀粴夂蚝屯寥缐勄槎ǎ捍翰?月下旬或4月上旬搶墑播種,夏播于5月下旬或6月上旬播種,秋播不得遲于8月下旬。行距15~30厘米,覆土2~3厘米。播后及時鎮(zhèn)壓,以利出苗。羊草與苜蓿、沙打旺、野豌豆等作物混播,能提高其產(chǎn)量、品質及土壤肥力。
④田間管理:羊草幼苗細小稀疏,不要讓牲畜進入草地。播種當年多為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可不必鏟除,2~3年后,隨著羊草密度的增加,這些雜草將逐漸減少,對高大的闊葉雜草(如灰菜、蒼耳)可用除草劑防除。
(4)利用技術
羊草葉量多、營養(yǎng)豐富、適口性好,草食畜禽一年四季均喜食,有“牲口的細糧”的美稱。羊草地可放牧利用,羊草可青飼和青貯,但主要供調制干草用。4月中旬株高30厘米左右后可開始放牧,到6月上中旬抽穗后,質地粗硬,適口性降低,應停止放牧。通常以放牧羊、牛、馬為主,幼嫩時期也可放牧豬和鵝。要劃區(qū)輪牧,嚴防過重放牧。每次放牧至吃去總產(chǎn)量的1/3左右即可。冬季可利用枯草放牧牛、羊、馬。
羊草人工草地應以采收干草為主,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qū),適宜割草期為8月中下旬,此時不僅單位面積草地營養(yǎng)產(chǎn)量最高,而且雨季基本過去,可以調制出優(yōu)質干草。收割時留茬高度以3~4厘米為宜。羊草再生草不宜放牧,使根系儲存較多的營養(yǎng),有利于翌年生長。播種10年以上的草地,若作為放牧地利用時,可在5月中旬羊草株高達25厘米時開始放牧。羊草種子采收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2.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為多年生豆科牧草,簡稱苜蓿。苜蓿起源于小亞細亞、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庫曼高地。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在第二次從烏孫(今伊犁河南岸)帶回有名的大宛馬、汗血馬和苜蓿種子。引入后先在長安種植,到明朝時,除西北各省種植外,已擴展到中原和華北。新中國成立后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苜蓿有較大發(fā)展。紫花苜蓿具有產(chǎn)量高、品質優(yōu)、適口性好、適應性強等優(yōu)良特性,莖稈細嫩柔軟,營養(yǎng)高而平衡,是各類畜禽最喜食的上等飼料,故有“牧草之王”的美稱。苜蓿的壽命一般5~10年,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無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區(qū)均可種植。是華北、西北和東北南部地區(qū)種植的首選品種。
(1)特征
苜蓿為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主根發(fā)達,入土深達2~6米,側根不發(fā)達,著生根瘤較多,且多分布在地面下20~30厘米的根間。根頸不發(fā)達,距地面下3~8厘米處,隨著年限的增長逐漸深入土中。莖直立或斜生,綠色或淺紫色,莖粗0.2~0.5厘米,多分枝,生長兩年以上的植株分枝可達10~15個,每個主枝具10~17個節(jié)。羽狀三出復葉,小葉長圓狀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7~30毫米,寬3.5~15毫米,先端鈍,具小尖刺,基部楔形,葉緣上1/3處有鋸齒,兩面無毛或疏被柔毛,托葉狹披針形。短總狀花序腋生,具花5~20朵,紫色或藍紫色;花萼筒狀鐘形,花冠蝶形。莢果螺旋狀,卷曲1~3圈,黑褐色,密生絨毛,內含種子2~8粒;種子腎形,黃褐色,陳舊種子逐漸變?yōu)樯詈稚?/p>
(2)特性
苜蓿喜溫暖和半濕潤到半干旱的氣候,因而多分布于長江以北地區(qū),適應性廣泛。在降水量較少地區(qū)(400毫米以下)也能忍耐干旱。抗寒性較強,能忍耐-30℃的嚴寒,冬季若有雪覆蓋,-40℃也可安全越冬,所以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qū)的大部分地區(qū)都可種植。苜蓿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以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和肥力較高的土壤為最適宜。喜中性至微堿性土壤,pH6~7.5為宜,不喜酸性土。苜蓿鮮草產(chǎn)量4500~7500公斤/畝,干草產(chǎn)量1500~2000公斤/畝,最高產(chǎn)量2500公斤/畝。苜蓿不僅蛋白質含量豐富(17%~22%),1公斤苜蓿干草相當于0.5公斤豆餅中的粗蛋白含量,其他營養(yǎng)成分含量也較高,而纖維素含量較低,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都很豐富。
(3)品種選擇
苜蓿適宜種植的地區(qū)為北緯35°~45°、東經(jīng)105°,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年均溫5~12℃,零度以上積溫3000~5000℃。遼寧省應該選擇高產(chǎn)、優(yōu)質、抗病性好、抗倒伏的品種,選擇播種休眠級數(shù)2~4級的品種。引進品種主要考慮溫度、降水量和土壤等三方面因素。品種抗寒性(即越冬能力的主要指標)用休眠級數(shù)來表示,級數(shù)越小,抗寒性越強;級數(shù)越大,抗寒性越低。遼寧省地處北方省份,冬季氣溫較低,可達-30℃左右,適宜引進休眠級數(shù)3級以下的品種,如CW200、WL232、阿爾岡金、費納爾、金皇后、巨人、亮苜2號、甘農(nóng)1號、牧歌、愛菲尼特等品種。
大連、丹東地區(qū)可以引進休眠級數(shù)3級品種,如CW300、亮苜2號等品種。在引入休眠級數(shù)3級以上品種時一定要慎重,尤其是丹東雨水偏大,不宜種植苜蓿,少量種植青刈鮮吃還可以,特別是調制青干草不易成功。遼西、遼西北、遼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區(qū)建議選用抗旱性較強品種,如敖漢、中苜1號、阿爾岡金、費納爾、巨人、CW200、WL232等品種。遼寧省沿海地區(qū)鹽堿地較多,要選用耐鹽性強的品種,如中苜1號、金皇后、亮苜2號等。用于鮮飼時,遼東地區(qū)可選擇亮苜5號、CW200、WL232HQ、WL323、牧歌、巨人、愛菲尼特等品種;遼北地區(qū)可選擇甘農(nóng)1號、敖漢、北極星、巨人、愛菲尼特、WL232HQ、亮苜5號、牧歌和飛馬等品種。用于生產(chǎn)干草時,可選擇北極星、甘農(nóng)1號、愛菲尼特、WL232HQ、亮苜5號、CW200、亮苜2號、巨人和敖漢等品種。
①CW300:是最近從美國引進的高產(chǎn)優(yōu)質苜蓿品種,休眠級數(shù)為3級;葉量豐富,莖稈細軟,品質優(yōu)良,初花期粗蛋白質含量高達21.3%~25.7%,消化率達72%以上;分蘗能力強,再生性好,持久性強,能持續(xù)高產(chǎn)3~5年;全年可刈割3~4茬,干草產(chǎn)量1500~2000公斤/畝;具極強的抗寒性和越冬能力,若有積雪覆蓋,在-40℃低溫下可安全越冬;抗病蟲害能力強,尤其高抗苜蓿根腐病和疫霉??;抗旱性突出,在年均降水量為350~400毫米地區(qū)、無灌溉的條件下仍能生長。該品種適宜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種植,特別是華北、東北、西北和華東區(qū)域建立高產(chǎn)優(yōu)質草地的首選品種。
②亮苜2號:是多葉苜蓿,莖稈很細,多分枝,有5~7個葉片,根系深廣,68%花為紫色;種子腎形,千粒重1.4克;抗寒力強,休眠級數(shù)2~3級,在有雪覆蓋的條件下,能耐受-50℃低溫;抗旱能力優(yōu)異,能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的地區(qū)良好生長;再生性能良好,刈割后生長快,每年可刈割2~4次;抗病性優(yōu)良,對褐斑病、黃萎病、細菌性枯萎病等有很強的抗性;抗蟲性好,對豆長管蚜和馬鈴薯葉蟬具有良好的抗性;產(chǎn)草量高,全年可產(chǎn)鮮草6000~8000公斤/畝,干草1000~2000公斤/畝;營養(yǎng)價值高,草質柔嫩,葉量豐富,粗蛋白質含量達24%以上。喜中性或微堿性土壤,適宜我國華北、東北、西北、中原部分地區(qū)種植。
③亮苜5號:是專為延長生長期而選育的一個改良品種,也是一個對苜蓿主要病害具有高抗性的多葉、高質量和可持續(xù)使用的品種。莖稈很細,葉深綠,76%以上為5~7個葉片;根冠廣深;花紫色;種子腎形,千粒重1.4克;抗寒能力優(yōu)異,休眠級數(shù)4~5級,在有雪覆蓋的條件下,能耐受-50℃低溫;抗旱能力優(yōu)異,能在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的地區(qū)良好生長;再生性能良好,刈割后生長快,每年可刈割2~5次,持續(xù)利用性優(yōu)異;抗病性優(yōu)秀,對褐斑病、黃萎病、細菌性枯萎病疫霉根腐病等有很強的抗性;抗蟲性優(yōu)秀,對豆長管蚜和苜蓿蚜蟲具有良好的抗性;產(chǎn)草量高,全年可產(chǎn)鮮草6000~8000公斤/畝,干草1500~2000公斤/畝;營養(yǎng)價值高,草質柔嫩,葉量豐富,葉莖比超過50%,粗蛋白質含量達到24%以上。亮苜5號多葉紫花苜蓿喜中性或微堿性土壤,適于我國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種植。
④CW200:是美國西海岸種子公司培育的新品種,具有很高的多葉性(88%),種子飽滿,千粒重2.2~2.4克;抗寒性極強,休眠級數(shù)2級,在-38℃的地溫下也能安全越冬,是寒冷地區(qū)表現(xiàn)最佳的紫花苜蓿品種之一;能在年降水量350毫米,無霜期120天以上的地區(qū)正常生長;在同休眠級別的品種中,產(chǎn)草量潛力最大,全年可產(chǎn)干草1367~1867公斤/畝;葉量豐富,草質柔嫩,粗蛋白質含量高達23.45%;對多種真菌性病和細菌性病害抗性強;分蘗能力強,再生性能好,全年可刈割3~4次。生態(tài)適應性強,可廣泛栽培于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適合在我國華北、西北、東北的大部分?。▍^(qū))種植。
⑤WL232HQ:由北京中種草業(yè)有限公司選育,為直立型,生長勢很強,能夠在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上持續(xù)茁壯生長。休眠級數(shù)為2~3級,抗寒性極強;具有一定的抗病蟲害能力;并可在刈割后迅速恢復,增產(chǎn)潛力巨大;消化率高;全年干草產(chǎn)量為893~950公斤/畝;為異花授粉植物,適應性廣,喜歡溫暖半干旱氣候,在年降水量300~800毫米,無霜期100天以上地區(qū)均可種植;喜中性或微堿性土壤,pH6~8時最適宜生長。
⑥WL323:是從美國引進的優(yōu)良紫花苜蓿品種。集抗寒性強、秋季休眠晚、割后再生速度快和增產(chǎn)潛力大等優(yōu)點于一身。莖稈纖細柔軟,牧草色澤深綠,感官效果好,堅韌而富有彈性,抗倒伏能力強,能夠放牧利用;增產(chǎn)潛力大,割后再生迅速,每年可刈割4~5次,年鮮草產(chǎn)量平均可達5000~6000公斤/畝,干草產(chǎn)量1000~1500公斤/畝;高抗多種病蟲害,對細菌性萎蔫病、真菌性萎蔫病、黃萎病、炭疽病、根腐病和腐霉病等主要病害均有極強的抗性,還能較好地抵抗線蟲、蚜蟲和葉蟬等蟲害;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干物質中粗蛋白質含量高達20%;與其他現(xiàn)有同等休眠級品種相比,其抗寒性有顯著提高,休眠級數(shù)為3級;能夠適應最惡劣的土壤條件,非常適應在干旱、半干旱內陸灌溉區(qū)地理生態(tài)條件下生長。適宜于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種植。
⑦甘農(nóng)1號:是以黃花苜蓿與苜蓿雜交后代為親本,采用改良混合選擇方法培育而成。株形多為半直立,幼苗直立,株型松散,株高30~50厘米,莖粗1.10~1.58厘米,有2~3個分枝,葉片綠色,小葉呈寬卵圓形,花以淺紫色和雜色為主;根為主根型,但側根較多,有5%左右的植株具有根蘗;生育期75~95天,屬于中早熟品種;平均產(chǎn)量1281.6公斤/畝;較抗花葉病和環(huán)腐病,不抗晚疫病,但因早熟有避病性。
⑧牧歌401+Z:是美國最新培育出來的優(yōu)良品種。有極高的產(chǎn)草量和出色的耐牧性,全年鮮草產(chǎn)量6000~8000公斤/畝;耐踐踏能力是常規(guī)品種的151%;品質好,葉量大,粗蛋白含量28.81%,可消化養(yǎng)分70.98%;休眠級數(shù)4級,在同級品種中越冬能力最強;抗病性極強;耐頻繁刈割,再生性能好,是該等級紫花苜蓿中唯一可以21天刈割一次的品種,全年可刈割3~8次;粗大的根頸和大量的分枝保證了播種當年的產(chǎn)草量以及長期的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干草產(chǎn)量1300~1800公斤/畝。適宜在降水量充足的地區(qū)種植。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有極好的持久性。
⑨公農(nóng)1號、2號:是吉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由“格林”苜蓿群體中經(jīng)風土馴化和選育而成。株型半直立,株高90~100厘米,根系發(fā)達,主根圓錐形,粗大明顯,當年根長120厘米以上;葉中等大小,葉色深綠有光澤;花以淺紫為主,兼有深紫或白色,總狀花序,花序長3.87厘米,每個花序有23個小花;生育期92~110天,再生性強,耐寒,在-35~-40℃有雪覆蓋下能安全越冬;鮮草產(chǎn)量3800公斤/畝,干草產(chǎn)量800~1000公斤/畝,種子20公斤/畝。適應降水量在205~500毫米的遼寧省大部分地區(qū)種植。
⑩草原一號:以內蒙古錫林郭勒天然草原的野生黃花苜蓿為母本,以內蒙古準格爾苜蓿為父本,采用人工授粉進行種間雜交育成。株型直立或半直立;花色有深紫、淡紫、紫、黃綠、白色、淡黃、金黃色等;莢果形狀有螺旋形(49.0%)、鐮刀形(25.5%)和環(huán)形(25.5%)三種;生育期110天左右;抗寒性強,較耐旱。適宜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qū)種植。
草原二號:是以錫盟黃花苜蓿作母本,準格爾苜蓿、武功苜蓿、府谷苜蓿、亞洲苜蓿、蘇聯(lián)一號苜蓿等五個苜蓿品種作父本,天然雜交選育而成。有直立、半直立、匍匐三種株型,以半直立為主;雜色花;生育期120天左右;能耐-37~-43℃低溫;抗旱、抗寒、抗風沙。適于在內蒙古西部及東北、西北地區(qū)種植。
愛菲尼特+Z:是美國4級休眠級數(shù)的優(yōu)質品種。葉色濃綠,莖直立,花紫色,再生能力強;耐踐踏性好,耐肥性好;對苜蓿易感染的30種病害中的29種有很好的抗性,抗線蟲能力出色;產(chǎn)量很高,第1年可產(chǎn)鮮草3552公斤/畝,產(chǎn)干草712公斤/畝;耐頻繁刈割能力好,再生草產(chǎn)量高,年產(chǎn)干草2200公斤/畝以上;品質好,營養(yǎng)價值高,粗蛋白含量達22%~28%;持久性強,種苗活力高,容易種植;有出色的抗病性、抗旱性、耐牧性、耐鹽性;與同休眠級別的品種相比越冬能力更出色。
巨人201+Z:是美國新培育的在嚴寒地區(qū)表現(xiàn)非常出色的品種。根頸粗壯,耐旱、越冬和再生能力非常強;喜溫暖半干旱氣候,具極高的遺傳力和產(chǎn)量優(yōu)勢;極耐踐踏;能在年降水量300毫米,無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區(qū)正常生長;休眠級數(shù)2級,是寒冷地區(qū)表現(xiàn)最佳的苜蓿品種之一;分蘗能力強,再生性好,可21~28天刈割一次;抗病性能極強,對疫霉病、絲囊霉病、輪枝孢菌枯萎病、細菌性枯萎病及黃葉蟬有很高的抗病性;葉量豐富,草質柔嫩,粗蛋白質含量21.55%;產(chǎn)草量高,有灌水條件、土地肥沃的溫暖地區(qū),可刈割4~5次,鮮草產(chǎn)量可達5000~7500公斤/畝,干草產(chǎn)量1200~1500公斤/畝。適于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qū)種植。
阿爾岡金:是從加拿大、美國引進的苜蓿品種,是一個中間型或標準型苜蓿。大部分植株的花為淺紫色或接近白色;大部分種莢呈松散的螺旋形,只有少數(shù)為鐮刀形;莖多而細;幼苗活力較強,抗寒能力強,在有雪覆蓋的條件下,能耐受-40℃低溫;每年可刈割3~4次;抗病性強,對細菌性枯萎病、褐斑病、黃萎病等有很強的抗性。喜中性或微堿性土壤,適于我國東北、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種植。
敖漢苜蓿:抗逆性強,蛋白質含量高,產(chǎn)草量高。主根粗而明顯,側根發(fā)達,生長第2年主根入土深達3~3.5米,根頸直徑1.6~3.7厘米;播種當年分枝7~10個,株型直立,后期稍斜生,株高90~125厘米;莖綠色,莖粗0.45~0.69厘米,疏生白色柔毛;小葉狹倒卵形,中葉長2.01厘米,寬0.74厘米,側葉長1.69厘米,寬0.64厘米;托葉較大;花序長2.3~2.4厘米,每個花序有小花16~33朵,花淡紫色;種子腎形,黃色或絳色,千粒重2.2~2.3克;生育期100~105天,抗旱、抗寒、抗風沙、耐瘠薄、適應性廣,適于旱作栽培;鮮草產(chǎn)量1350~1750公斤/畝,干草產(chǎn)量700~1000公斤/畝。適于在年降水260~460毫米的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種植。
費納爾:是從加拿大、美國北部引進的苜蓿品種。該品種花的顏色繁多,從黃色、黃綠色、紫色到藍色都有,但藍色和紫色的花占優(yōu)勢。種莢形狀不固定,休眠級數(shù)2級,蛋白含量19%以上;苗期生命力強,抗倒伏能力強,刈割后恢復快,再生速度快,每年可刈割3~4次;抗病蟲害能力強,對細菌性萎蔫病、根腐病、苜蓿蚜蟲等都具高抗特性;直立改良型,產(chǎn)量較高,適應范圍廣,抗旱能力強;旱作條件下干草產(chǎn)量700公斤/畝,灌溉條件下干草產(chǎn)量可達1000公斤/畝以上。最適于在遼寧省西部降水量少的地區(qū)栽培。
馴鹿:是加拿大紫花苜蓿新品種之一。花色為雜色,以紫色為主,抗寒性強,休眠級數(shù)1級,越冬性能和抗倒春寒能力出色,目前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qū)表現(xiàn)最好。根系發(fā)達,根瘤多,能夠更有效地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分枝多,覆蓋能力強,能有效控制地表蒸發(fā);適應性強,喜冷涼半干旱氣候,能在降水量250毫米、無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區(qū)正常生長,能耐冬季低于-40℃的嚴寒,有雪覆蓋時在-60℃的低溫下可安全越冬;再生快、葉量豐富、草質柔嫩、產(chǎn)量高,在良好的生產(chǎn)管理條件下,鮮草產(chǎn)量5000~8800公斤/畝;抗病蟲能力強,對多種常見病蟲害高抗。適于在我國東北、西北等地的大部分地區(qū)種植,尤其能在緯度高、較寒冷的地區(qū)或倒春寒嚴重的地區(qū)種植。
金皇后:是紫花苜蓿新品種,喜溫暖半干旱氣候,是抗寒性強、非常耐旱的品種之一,穩(wěn)定的產(chǎn)量、廣泛的適應性使之成為北方苜蓿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中的首選品種??购詮姡菝呒墧?shù)2~3級;根系發(fā)達,根瘤多,能夠更有效地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分枝多,覆蓋能力強,能有效防止土壤的次生鹽漬化;適應性強,能在降水量250毫米、無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區(qū)生長;能耐冬季低于-30℃的嚴寒,有雪覆蓋時在-48℃的低溫下可安全越冬;再生快、產(chǎn)量高,是同休眠級苜蓿中產(chǎn)草量最高的品種,在良好的生產(chǎn)管理條件下,鮮草產(chǎn)量為5000~8800公斤/畝;抗病蟲性能強,對多種常見病蟲害高抗;葉量豐富,草質柔嫩,粗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高。適于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的大部分地區(qū)種植,尤其能在較寒冷的地區(qū)或輕度鹽堿的土壤上種植。
飛馬:休眠級數(shù)3.7級,是同休眠級紫花苜蓿品種中適應性最廣泛、抗病性最強、產(chǎn)草量高的優(yōu)良品種。集抗寒、高產(chǎn)、高蛋白于一身,葉量豐富,通常植株上85%的葉片由5~7片小葉組成,葉莖比高;粗蛋白質含量24.5%;產(chǎn)量高出同級品種8%~12%,鮮草產(chǎn)量可達8600公斤/畝,干草產(chǎn)量2100公斤/畝。適合在我國華北、西北、東北、中原和蘇北等地大范圍種植。
皇冠:是同休眠級紫花苜蓿品種中適應性最廣泛的優(yōu)秀品種??购蕉芰軓?,休眠級數(shù)4.1級,刈割后再生恢復性和持久性也很好,同時保持了其高產(chǎn)草量特性,比同級品種產(chǎn)量高出7%以上,在良好的管理水平下,鮮草產(chǎn)量可達9000公斤/畝以上,干草最高可達2200公斤/畝,比以往品種高8%以上;粗蛋白質含量達23.8%,適口性好,并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必需氨基酸;抗旱性極強,是連年持續(xù)高產(chǎn)的保證。適合在我國華北、西北、東北、中原和蘇北等地區(qū)大范圍種植。
(4)選地與整地
紫花苜蓿適宜在地勢高燥、平坦、排水良好、土層深厚、中性或微堿性沙壤土或壤土上生長,不宜在低洼易澇和積水地方種植。苜蓿雖然能在輕鹽堿地上生長,但鹽分若超過0.2%會嚴重影響種子發(fā)芽及幼苗生長。酸性土壤不宜種植。苜蓿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應選擇中耕作物(如玉米、根菜類)或麥類作物之后種植。苜蓿不宜重茬,最好間隔3~5年。
苜蓿種子細小,千粒重1.44~2.3克,故要求精細整地,使土壤顆粒細勻,孔隙度適宜,田內暄土層不能超過3厘米。整地包括翻地和耙地兩個步驟。紫花苜蓿是深根型植物,適宜深翻,翻地深度為25~30厘米,在翻地基礎上,采用圓盤耙、釘齒耙耙碎土塊,平整地面。整地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出苗率和整齊度。利用耕地種植苜蓿,最好是秋翻地,以消滅雜草。在半干旱地區(qū)盡量不要春翻地,以免土壤水分蒸發(fā)太多。盡量深耕細耙,要求地平、土碎、上虛下實。耙后起壟,壟寬30厘米,種子田壟寬50~60厘米。
(5)施用底肥
底肥可以用農(nóng)家肥和化肥。播前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農(nóng)家肥3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做底肥。中等肥力的地塊可結合深翻整地,每畝施入有機肥2~5立方米做基肥,同時每畝施過磷酸鈣50~100公斤和氯化鉀5~10公斤。播種前鎮(zhèn)壓,有利于保墑。雜草嚴重的地塊可在第2次耙地前噴除草劑防除當年的雜草。在貧瘠土壤施入適量廄肥和磷肥做底肥有利于根瘤形成。酸性土壤應施入適量石灰,當土壤pH5.5~6時,每畝施石灰40~60公斤,最好在地表以下25厘米深的土層中均勻施用。
(6)栽培技術
①種子處理:選種的目的是去掉不飽滿的種子、皮殼、蟲癭、菌癭和雜質等。常用的方法有篩選、風選和水選。紫花苜蓿種子具有休眠性,普遍硬實率較高。所以,在播前應采用擦破種皮法或熱水浸泡法進行處理。熱水浸泡法,即將苜蓿種子在50~60℃水中浸泡30分鐘,取出晾干后播種。種子經(jīng)處理能大大提高其發(fā)芽率。另外,初次種植苜蓿的地塊應采用根瘤菌劑拌種。一般每公斤種子用根瘤菌劑5克,充分拌勻后立即播種?;蛉∮梅N過同類豆科作物田內的潮濕土壤與種子混拌,每畝用濕土25~50公斤,操作時避免陽光直射,趁早晚或陰天進行,隨拌隨播,及時覆土。
②播種時間:苜蓿春、夏、秋(僅限于遼南)、冬均可播種。遼寧省一般在6月底以前播種均可安全越冬。如前一年秋冬雨水充足,以早春播種為好,當?shù)販?℃以上,土壤持水量75%~80%時開始春播。最適播種溫度為10~25℃,大于35℃氣溫不利于發(fā)芽出苗。注意春旱播種易出現(xiàn)芽干或出苗不扎根、抗旱力弱、有死苗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春播盡可能提早,以防幼苗受到春旱、烈日或雜草危害;如春季嚴重干旱,則推遲到雨季夏播為好。夏播易受雜草和烈日危害,要特別注意除草和保苗。在4月下旬以前播種,可在6月底前后割第一茬草,避開雨季收割,晾曬成功率高。夏季(6—7月)播種,播前先施用滅生性除草劑消滅雜草,然后播種。要盡可能避開播后遇暴雨和曝曬。遼南地區(qū)可以采用秋播,秋播對紫花苜蓿種子發(fā)芽及幼苗生長有利,出苗齊,保苗率高,雜草危害輕。秋播在8月中旬以前進行,入冬前株高可達5厘米以上,具備一定的抗寒能力,使幼苗安全越冬。冬播在上凍之前1周左右進行。
③播種方式:有撒播、條播、混播、間播幾種方式,條播是種植苜蓿常用的播種方式,這種方式便于中耕除草、施肥等田間作業(yè)。苜蓿生產(chǎn)田條播的產(chǎn)草田行距為15~30厘米,播帶寬3厘米;種子田行距以45~60厘米為宜;壟作條播產(chǎn)草田行距為40~50厘米,播帶寬3厘米。可采用人工或機械將種子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輕耙覆土壓實。播種時踩好格子,壓一遍磙子,能起到很好的保墑作用。
④播種深度:既要保證種子接觸到潮濕土壤,又要保證子葉能破土出苗,深度1~2厘米為宜。沙質土壤宜深,黏土宜淺;土壤墑情差的宜深,墑情好的宜淺;春季宜深,夏、秋季宜淺。干旱地區(qū)可以采取深開溝、淺覆土的辦法。播后及時鎮(zhèn)壓,確保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濕潤地區(qū)應根據(jù)氣候和土壤水分狀況決定鎮(zhèn)壓與否。
⑤播種量:根據(jù)自然條件、土壤條件、播種方式、利用目的、種子本身的純凈度和發(fā)芽率的高低,略有差異。土壤不肥沃,紫花苜蓿分枝較少,可以多播一些;干旱地區(qū)水分不足,要適當增加播量;條播少些,撒播則多些;鹽堿地應適當增加播種量。紫花苜蓿收草田播種量為0.7~1公斤/畝,撒播增加20%。為確保適量播種,播前可均勻拌入細沙、風積土或炒熟的谷子等,按1∶1或1∶2的比例混拌。增加播種量可提高第1年的產(chǎn)量,但并不利于提高以后年份產(chǎn)量,所以播種量應控制在適當范圍內,不宜過高。從未種過紫花苜蓿的田地應接種根瘤菌,按每公斤種子拌8~10克根瘤菌劑拌種。經(jīng)根瘤菌拌種的種子應避免陽光直射,避免與農(nóng)藥、化肥等接觸,不能與生石灰接觸。接種后的種子如不馬上播種,3個月后應重新拌種。
(7)田間管理
①除草:苜蓿幼苗期生長發(fā)育緩慢,易受雜草和地下害蟲危害,應及時防除,中耕除雜。播種當年除草1~2次。雜草少的地塊可用人工拔除,雜草多的地塊可選用化學除草劑。播后苗前可選用都爾、乙草胺(禾耐斯)、普施特等苗前除草劑,用量及用法參照廠家說明。苗后除草劑可選用豆施樂、精禾草克等,除草劑宜在紫花苜蓿出苗后15~20天,雜草3~5葉期施用,用法及用量參照廠家說明。產(chǎn)出的青、干草雜草率應控制在5%以內。注意在刈割前14天內禁用除草劑。
②補播:早春氣溫低,出苗慢,需15~20天,夏播3~8天。出苗時每平方米少于300株時需要補播。如果在老化的混播苜蓿地,苜蓿的比例減少或新播種的苜蓿苗出得不齊也要進行補播,以避免土地浪費和營養(yǎng)不平衡。但在老化的清種苜蓿地補播不易成功,夏季氣溫大于35℃時補播效果不好。
③施肥:苜蓿有根瘤,能固定空氣中的氮而為自身提供氮素,所以應以施磷肥為主,適當追施鉀肥。在貧瘠的荒地、鹽堿地、土壤含氮量較低的地方,應在播種時施一定的尿素做種肥。在苜蓿生長的幼苗期或每年返青后,根系固氮能力較弱,追施一定量的氮肥能提高產(chǎn)量。追肥在第一茬草收獲后進行,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氮磷鉀比例為1∶5∶5。
④排水與灌水:苜蓿根系入土深,抗旱能力強。但在干旱季節(jié)及每次刈割后適時澆水,能明顯提高產(chǎn)量。苜蓿根系不耐淹,連續(xù)水淹24小時即會造成死亡,所以雨季澇洼地應注意及時排水。
⑤越冬防寒:在紫花苜蓿越冬困難的地區(qū),可采用大壟條播,壟溝播種,秋末中耕培土,厚度3~5厘米,以減輕早春凍融變化對紫花苜蓿根頸的傷害。有條件的在霜凍前后灌水一次(大水漫灌),以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
(8)刈割與收獲
苜蓿播種當年生長緩慢,刈割1~2次,在遼南地區(qū)也可刈割3次,生長旺盛期每年可刈割3~4次。刈割的適期應以1/10的苜蓿開花時為宜,此時蛋白質含量最高、品質好。每次刈割留茬高度5~7厘米,最后一次刈割不晚于下霜前一個月,留茬高度為7~10厘米,以利于越冬。收種子以頭茬產(chǎn)量最高,當植株下部莢果變黑、中部莢果為褐色、上部為黃色時即可趁早晨采收。如果利用一般苜蓿地采種,頭一年應少割一茬,第2年在現(xiàn)蕾前間行割去部分苜蓿,以增強留種地的通風透光,提高種子產(chǎn)量。
(9)利用形式
①放牧:苜蓿草放牧利用,家畜(特別是反芻家畜)一定要與其他飼料飼草混用,單一苜蓿草食用過多易發(fā)生鼓脹病。專用放牧苜蓿地要與禾本科牧草混播,苜蓿所占比例在20%左右。放牧利用還需注意不能讓空腹牛、羊單獨吃苜蓿草。
②青飼:當苜蓿株高達30~40厘米時,即可開始青刈,切碎、粉碎或打漿喂飼。青刈苜蓿喂飼奶?;蛉馀r,也可整株投喂。泌乳牛日喂量20~30公斤,育成牛日喂量10~15公斤,綿羊日喂量3~5公斤。飼喂家禽時,要切碎或粉碎,以便混拌精飼料,成雞日喂量50~100克,成鴨日喂量200~300克,成鵝日喂量1000~1500克。青刈苜蓿喂豬應打漿后混拌其他飼料,成豬日喂量4~6公斤,小豬適量。苜蓿含蛋白質豐富,不宜單獨大量喂用,一定要混拌適量的粗飼料和精飼料,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
③青貯:苜蓿與蘇丹草、青刈玉米等混合青貯飼用效果好。青貯的其他條件與秸稈青貯相同,苜蓿草比例要占60%~70%,禾本科牧草或秸稈占30%~40%。注意豆科牧草不能單獨青貯。青貯原料的糖分一定要足夠,適宜的糖量才能保證乳酸菌的正常繁殖,形成足夠的乳酸,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保證青貯質量。若作為豬飼料時,可混拌適量的糠麩、粗飼料干粉,使混拌后的青飼料含水量達65%~70%。苜蓿也可以調制成半干青貯飼料,即苜蓿收割后在田間晾曬1~2天,待含水量降至45%~55%時,切碎、入窖、壓實或在田間機械打捆用塑料拉伸膜裹包。為提高質量,可加入蟻酸0.5%,均勻噴灑。
④干飼:苜蓿在初花期(10%~20%)適時收割,調制成干草,作為冬春飼用或加工成其他制品。調制干草可用設備干燥,將鮮苜蓿放入烘干機中,高溫熱風(800~850℃),快速轉動,待水分降至15%~18%時,即可打捆堆垛。自然干燥時,選擇晴朗天氣,快速搶收,機械割倒后平鋪地面,晾曬1~2天后,摟成草條,再風干1~2天,碼成小堆(50~100公斤),自然風干,經(jīng)4~5天后集大堆或打捆。干草調制過程中,避免烈日曝曬,防止葉片干燥后脫落,要始終保持葉片是潮潤狀態(tài),才能使水分通過葉片蒸發(fā),迅速風干。為加快干燥,割草機入口處應有壓扁裝置,把苜蓿莖稈壓扁,可縮短干燥時間。割后1~2天的苜蓿,含水量在50%時,若遇雨應及時青貯,以減少損失。
(10)加工技術
①苜蓿干草粉:將調制好的苜蓿干草,在充分風干狀態(tài)下,用粉碎機加工成粉狀,作為配合飼料的成分之一。草粉的細度用篩底孔徑來控制,用作家禽(雞、鴨)配合飼料時,要求細一些;用作反芻家畜(牛、羊)配合飼料時,應粗一些,以利于反芻。
②苜蓿草塊、草餅:為了便于運輸和喂用,將苜蓿干草切碎后用壓塊機壓成不同形狀、規(guī)格的草塊或草餅,喂用前加入適量的水浸潤,使其散開,混拌其他飼料喂用。
③配制全價顆粒飼料:為適應市場發(fā)展和生產(chǎn)高檔畜產(chǎn)品的需要,以苜蓿粉作為優(yōu)質粗飼料成分,按照飼料配方,配制成不同畜禽種類、不同飼養(yǎng)目的各種型號、規(guī)格的顆粒飼料,供應國內外市場。
3.披堿草
披堿草,又稱直穗大麥草、青穗大麥草。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均有野生分布。目前,在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青海等省區(qū)已廣泛栽培。披堿草的耐旱、抗風沙、耐鹽堿等特性都為老芒麥、垂穗披堿草所不及。在干旱、多鹽堿、多風沙的地區(qū)披堿草應為首選草種。
(1)特征
披堿草為禾本科披堿草又屬多年生疏叢型禾草。須根系,頗發(fā)達,根深可達110厘米,多集中在20厘米以上土層中。莖直立,株高70~100厘米。葉片狹長披針形,扁平或內卷,上面粗糙,呈灰綠色,下面光滑,葉緣具疏纖毛;葉鞘無毛,包莖,大部越過節(jié)間,下部閉合,上部開裂;葉舌截平。穗狀花序,直立,長14~20厘米,除先端和基部各節(jié)僅有1個小穗外,其余各穗節(jié)部均為2個小穗,上部小穗排列緊密,下部較疏松;含3~5個小花,全部發(fā)育;穎披針形,具短芒;外稃背部被短毛,芒粗糙,成熟時向外展開;內外稃幾乎等長。穎果長橢圓形,褐色,千粒重3~4克。
披堿草
(2)特性
披堿草的適應性強,抗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沙。特耐寒抗旱,在冬季-41℃的地區(qū)能安全越冬。根系發(fā)達,葉片具旱生結構,在干旱時卷成筒狀,可減少水分蒸發(fā),所以干旱環(huán)境下仍可獲較高的產(chǎn)量。較耐鹽堿,在土壤pH7.6~8.7的范圍內,生長良好。具有抗風沙的特性,適于風沙大的鹽堿地區(qū)種植。分蘗能力強,分蘗數(shù)一般可達30~50個,條件好時分蘗數(shù)達100個以上。性喜肥,氮肥供應充足時,分蘗數(shù)增多,株體增高,葉片寬厚,產(chǎn)量和品質也顯著提高。生育期120~130天。壽命短,可利用4~5年,通常利用4年就應酌情予以更新。
(3)飼用價值
披堿草營養(yǎng)成分較為豐富,在干物質中粗蛋白質占6%~11.7%,粗脂肪1.36%~2.17%,粗纖維36.8%~41.4%。調制好的披堿草干草,顏色鮮綠,氣味芳香,適口性好,馬、牛、羊均喜食。披堿草干草制成的草粉亦可喂豬。青刈披堿草可直接飼喂家畜或調制成青貯飼料喂飼。披堿草開花后迅速衰老,莖稈較粗硬,適口性不如其他禾本科牧草。但在孕穗到始花期刈割,質地則較柔嫩,青綠多汁,青飼、青貯或調制干草,均為家畜喜食。其再生草用于放牧,飼用價值也高,一般干草產(chǎn)量200~400公斤/畝,有灌溉條件時可達500公斤/畝。結實性好,畝產(chǎn)種子60公斤左右。
(4)栽培技術
①選地、整地與施肥:披堿草適應性強,在土壤pH8.35~9的范圍都能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披堿草是一種疏叢型須根性禾草,種子發(fā)芽較慢,出土力較弱,故必須很好地整地,以疏松表土,保蓄水分,一定要做到深翻(18~22厘米)、耙細、整平,為播種和齊苗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整地時要施足基肥,有利于提高牧草產(chǎn)量和利用年限,每畝可施廄肥1~1.5噸,播種時可用磷酸二銨、尿素、硝酸銨等作種肥。
②種子處理與播種:披堿草種子的芒較長,條播機無法播種,必須進行脫芒。經(jīng)過日曬,趁芒干脆時及時去芒,也可用脫芒機脫芒。披堿草在遼寧省的播種期從4月下旬至7月上旬。早春播種必須在秋翻地上,墑情較好方能播種,否則出苗不整齊,嚴重影響牧草的產(chǎn)量和效益。一般在夏初播種,采草用地播種量1~2公斤/畝,行距15~30厘米,播深3~4厘米。采種田播種量0.45公斤/畝,行距60~70厘米壟作為好。披堿草可與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播后要及時鎮(zhèn)壓以利保墑發(fā)芽。
③田間管理:幼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要及時消滅雜草,可將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相結合消除雜草。喜肥力強,二年生植株返青早,生長發(fā)育快,每畝施硝酸銨30公斤為宜。要及時除草、松土、施肥、灌水,確保其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
(5)收獲與利用
每年可收割2次,每次收割必須在抽穗期進行,這時草質柔嫩,營養(yǎng)價值高,適口性良好。如收獲較晚,莖葉易老化,質地粗糙。遼寧省第1次收割時期以6月上中旬為好,第2次收割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種田要在穗頭變黃后收獲,約在7月中旬,種子收獲后的再生草可供霜后放牧。播種的當年可以在冬季土壤解凍后,有控制地輕度放牧。晚秋與早春嚴禁放牧,以免因牲畜貪青啃食造成破壞。刈牧兼用(割草與放牧)草地放牧利用時應劃區(qū)輪牧,草高15厘米時開始放牧,高度下降到5厘米時停止放牧。切忌雨天高密度放牧,以免過度踐踏造成草地損傷。收草應在花期進行,收種應在全田果穗60%變黃時進行,遲則種子脫落。收種和刈割牧草的留茬均在5~7厘米為宜。
4.沙打旺
沙打旺又名直立黃芪,是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為野生植物,在俄羅斯、日本、朝鮮等國也有野生種分布。在沙荒地上,作為飼草和綠肥而栽培的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為改造沙荒地,實施了大面積的飛機播種與人工播種相結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內蒙古、山西、甘肅、寧夏等省區(qū)廣泛種植。目前在沙漠化治理中,沙打旺在遼西等許多地方是當家草種。
(1)特征
沙打旺
沙打旺株叢高大,高100~150厘米,主根粗長,入土200厘米,側根和支根發(fā)達,分布于30厘米的土層內,根著生大量根瘤。主莖不明顯,粗1厘米,圓硬中空,幼時脆嫩,老時木質化。苗期生長緩慢,第2年分枝達數(shù)十個。奇數(shù)羽狀復葉,長6~8厘米,小葉7~27枚,小葉長橢圓形,長寬1.5厘米×1厘米,全緣。葉與莖上有丁字形白絨毛,這是沙打旺重要特征之一。總狀花序,腋生,小花蝶形,數(shù)十個密集短穗。花紫色或藍紫色,總花梗長5~10厘米。莢果矩形豎立,端喙向下彎,子房二室,內含種子10多粒。種子腎形,千粒重1.5~2克。
(2)特性
沙打旺是喜溫耐旱、耐寒怕濕植物。種子小,吸水力強,發(fā)芽快,出苗齊,種子在15~20℃時5~6天就能發(fā)芽;在氣溫30~35℃,水分充足時,播后第2天就能發(fā)芽;3~4天即可出苗,故適于干旱地區(qū)高溫多雨時大面積飛機播種。在-30℃低溫環(huán)境下,可安全越冬。適宜生長于溫度20~24℃,年降水300~500毫米,0℃以上積溫3600~5000℃的地區(qū)。生長期150天以上。沙打旺屬中旱生植物,生長速度與降水關系密切,在干旱地區(qū)尤為明顯。在排水不良或積水的地方,易爛根死亡。苗期生長特別緩慢,出苗半個月苗高不足1厘米,但根長已達4厘米。4年生沙打旺根深可達400~500厘米。在同樣條件下,沙打旺地上及地下部干物質產(chǎn)量均高于紫花苜蓿,青草產(chǎn)量達5000公斤/畝以上??癸L沙力強,在風沙大的地方,沙打旺常被沙埋,又能自動長出。根系有時被風蝕裸露地面,若培土后仍茁壯生長。當植被覆蓋地面后,就能防風固沙。
(3)飼用價值
沙打旺鮮草以盛花期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較高,分別為13.00%和2.61%,是調制干草的適宜收割時期。沙打旺營養(yǎng)成分含量較高,氨基酸含量豐富,以亮氨酸、賴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較高,有機物消化率達63.46%,飼用價值較高。
沙打旺可以青飼、青貯、調制干草、加工成草粉、草顆粒及多種草產(chǎn)品。沙打旺放牧效果也很好。陜西吳起縣草原站用沙打旺進行放牧,綿羊11個月凈增8.95公斤,山羊凈增7.5公斤,比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分別高5.55公斤和4.6公斤。沙打旺在高寒干旱地區(qū),可種草養(yǎng)畜,以草代林,以牧促糧,形成良性循環(huán)。
(4)栽培與管理
①選地與整地:適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長。地勢低洼的澇洼地、積水或土壤過濕易引起爛根。沙打旺種子細小,必須精細整地,才能保證全苗,整地要細碎疏松。最好是秋翻地,結合施底肥,磷酸二銨每畝10~13公斤,及時耙壓平整,以保蓄水分。如無秋翻地,可以在播種前翻耙整地。
②播種與施肥:播種期應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和土壤墑情而定。在遼寧省東部地區(qū),春季墑情好時,可以在4—5月播種;西部地區(qū)多春旱,應在6月份降透雨后搶墑播種;在沙地上種植,在6—7月雨季播種比較穩(wěn)妥可靠。播種方法有條播或撒播。機械播種時,采草田行距30厘米,每畝播種量0.7公斤;采種田行距60厘米,每畝播種量0.35公斤。飛播時為撒播,每畝播種量1公斤。播種時每畝施復合肥7公斤,以確保其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沙打旺種子細小,播種覆土不能太厚,黏土地覆土1厘米,沙土地覆土2厘米,播后鎮(zhèn)壓十分重要。
③田間管理:幼苗生長緩慢,容易被雜草抑制,所以防除雜草是田間管理的關鍵。在雨季前播種時,應進行播前除草,既省工又省時。生育季節(jié)可用除草劑防治雜草,若有稀疏的高大雜草(如蒼耳、灰菜),也可人工拔除。生育2~3年,每畝可追施尿素或復合肥7~10公斤,以確保其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
(5)利用技術
①青飼:沙打旺幼嫩時適口性好,營養(yǎng)豐富,可青割飼喂牛、羊、兔等。飼喂時應混拌一些禾本科青草。
②青貯:調制青貯料以花前為宜,混合一些青刈玉米進行混合青貯,既可提高適口性,又能提高青貯質量。
③干草:沙打旺鮮草以盛花期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較高,是調制干草的適宜收割時期。沙打旺開花盛期在9月中旬,此時收割調制干草較好,雨季已過,氣候干燥,割倒后平鋪地上晾曬,1~2天后集小堆風干,以保持綠色。
④草粉:沙打旺莖稈較粗硬,若直接喂用,利用率僅為80%~90%。應根據(jù)不同畜禽特點,加工成不同細度的草粉,再混拌其他飼料。
5.無芒雀麥
無芒雀麥又名光雀麥、無芒草、禾萱草,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無芒雀麥原產(chǎn)歐洲、西伯利亞及中國。在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的草甸暗栗鈣土地帶,形成以無芒雀麥為優(yōu)勢的自然群落。在青海、內蒙古、河北、吉林等省區(qū)大面積栽培已有50多年的歷史。
無芒雀麥
(1)特征
根系發(fā)達,具短根莖,莖直立,高50~30厘米。葉片淡黃色,長而寬,一般5~6片葉,表面光滑,葉緣有短刺毛,無葉耳,葉舌膜質,短而鈍。圓錐花序,長20~30厘米。穗軸每節(jié)輪生2~8個枝梗,每枝著生1~2個小穗,小穗近圓柱形,由4~8個花組成。種無芒雀麥子扁平,暗褐色。
(2)特性
無芒雀麥地下部生長較快,播種當年根入土可達20厘米,生長第2年根系產(chǎn)量可達800公斤/畝,根系多分布在5~15厘米土層里。根頸約占根量的20%,耐牲畜踩踏,無性更新能力強。屬中旱生植物,壽命較長,一般可利用10年左右,是栽培牧草中壽命較長的牧草。適宜生長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區(qū),在海拔3000米,冬季最低氣溫-28~-30℃的地方能安全越冬。在有雪覆蓋的東北地區(qū)的北部,-40℃低溫下,越冬率仍達83%,是北方高寒地區(qū)耐寒性較強的牧草。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于在排水良好而又肥沃的壤土上生長,輕沙土壤也能生長,但不耐鹽堿和酸性土壤。耐水淹,持續(xù)時間可達50天。
(3)飼用價值
營養(yǎng)期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質的20.4%,是放牧的最佳時期。抽穗期是收割干草的適宜時期,粗蛋白含量達16.0%。莖稈脆嫩,葉片寬長柔軟,莖少葉多,適口性好,是草食家畜最喜食的牧草之一。根系發(fā)達,并有短根頸,較耐踩踏,是建立人工放牧場的理想牧草。特別是無芒雀麥與苜?;觳?,建立混播放牧地,二者生長較協(xié)調。試驗證明:苜蓿+老芒麥、苜蓿+披堿草、苜蓿+肥披堿草混播組合中,均低于苜蓿+無芒雀麥混播組合的生物產(chǎn)量及二者的協(xié)調性和持久穩(wěn)產(chǎn)性。無芒雀麥又是較長壽的牧草,可利用10年左右,這是許多禾本科牧草所不及的。無芒雀麥的再生性也很強,收割干草后的再生草可以放牧利用,混播草地一年可利用3~4次。
(4)栽培與管理
①選地與整地:無芒雀麥適應區(qū)域廣泛,在東北地區(qū)南自錦州,北至三江平原皆可種植,但對于強酸、強堿和低濕地則不宜種植。最好選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中等肥力以上的沙壤土。無芒雀麥根系發(fā)達,要求土壤疏松以蓄水保墑,最好是秋翻地,隨之耙碎土塊,耙平地面,以減少水分蒸發(fā)。如無秋翻地,春翻時應在播種前翻耙整地。
②施肥:由于無芒雀麥可利用年限較長,為了持續(xù)高產(chǎn)和穩(wěn)產(chǎn),施足底肥十分重要??稍诜貢r同時施入農(nóng)家肥1.33~2噸/畝,或磷酸二銨13.3公斤/畝;播種時施尿素6.1公斤/畝。生長3~4年后,可結合松土切根追施復合肥13.3~16.1公斤/畝。播種時施磷肥10公斤/畝作種肥,播種當年產(chǎn)草量比不施肥提高1.7倍,第2年仍可提高1倍,兩年合計增產(chǎn)干草330公斤/畝。
③播種:既可春播也可夏播,主要根據(jù)當?shù)赝寥缐勑院徒邓闆r而定。在4月末至5月初多有一次透雨,可在雨后播種。如有灌溉設施,也可在4月末播種。播種量依據(jù)種植目的而定,單播采草地,播種量1.2~1.3公斤/畝,種子田播種量0.6公斤/畝,混播草地按單播草地播種量的80%~90%。播種方法用條播機播種為宜。采草地行距30厘米,播深2厘米;采種田行距60厘米,混播草地行距30厘米。播種后應及時鎮(zhèn)壓。
④田間管理:秋翻地第2年播種時,應進行播前除草,這是最簡便易行的辦法。牧草生育期間,單播草地可用除草劑防治。混播草地一些可食的低矮雜草不必防除,如有高大雜草(如蒼耳、灰菜)可人工拔除。無芒雀麥草地生長第4~5年時,根頸積累盤結,有礙土壤蓄水透氣,需進行耙地松土,切破草皮,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進牧草生長。
(5)利用方法
①調制干草:在抽穗期收割,可調制出優(yōu)質干草。選天氣晴朗5天以上的時間,突擊搶收,以免雨淋。機械收割時,根據(jù)莖葉水分蒸發(fā)情況,及時翻曬積堆,防止曝曬過久而失去綠色。當莖葉含水量達17%~18%時,就可以積大堆碼垛或打捆,經(jīng)自然風干后,含水量達14%時,即可入庫貯存。在東北地區(qū)一年可收割2茬,第2茬可在8月末至9月初收割。
②放牧利用:利用4~5年以上的老齡割草地,產(chǎn)草量將有所下降,可在第1茬草收割后,再生草用作放牧。這類草地較耐踩踏,但要掌握放牧強度,鮮草采食率應控制在50%~60%。新建的混播草地用作放牧時,應從第2年開始,只能晴天利用。為保持草地的持久生產(chǎn)力,要實施劃區(qū)輪牧,利用率控制在60%。春天第一個放牧周期始牧時,草高應在20厘米。三年生以內的草地,禁止雨天放牧,可到老齡(五年生以上)草地上放牧。當再生草達到20厘米以上時,可再次放牧。
③采收種子:種子成熟后,穎殼呈赤褐色,籽實開始硬固,即可立即收割,風干后及時脫粒。若種子成熟后不適時收割,一旦遇到狂風暴雨,將會造成自然落粒而減產(chǎn)。
6.胡枝子
胡枝子又名二色胡枝子、掃條,為多年生豆科灌木飼料。在蒙古、俄羅斯、朝鮮、日本等許多國家都有分布。在我國東北的東部山區(qū)、內蒙古、華北、西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許多省(區(qū))都有大面積野生群落。近年來人工栽培或飛機播種有很大發(fā)展。黑龍江東部山區(qū)胡枝子混播沙打旺,建立混播草場,被譽為山地種草的典型。遼寧岫巖縣大面積種植胡枝子,促進了山區(qū)養(yǎng)羊業(yè)的發(fā)展。在全國多年生栽培草種區(qū)劃中,把胡枝子確定為東北地區(qū)長白山山區(qū)及半山區(qū)的當家草種。
胡枝子
(1)特征
胡枝子為胡枝子屬灌木,高0.5~3米,分枝繁密,老枝灰褐色,嫩枝黃褐色,疏生短柔毛。三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寬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圓,具短刺尖,基部楔形或橢圓形或圓形,葉背面疏生平伏短毛;側生小葉較小,具短柄;托葉2片,條形??偁罨ㄐ蛞干?,總花梗較葉長,花梗長2~3毫米;花萼杯狀,花冠蝶形,紫色,旗瓣倒卵形,翼瓣矩圓形,龍骨瓣與旗瓣近等長。莢果倒卵形,網(wǎng)脈明顯,疏或密被柔毛,含1粒種子;種子褐色歪倒卵形,有紫色斑紋。
(2)特性
胡枝子為中生性落葉灌木,耐陰、耐寒、耐干旱和耐瘠薄。根系發(fā)達,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通常生長在山地和丘陵地帶,也常分布在林緣和森林被破壞后、反復砍伐、火燒后森林不能恢復的地區(qū)。
胡枝子耐寒性強,無雪覆蓋也能耐-28~-30℃的低溫。胡枝子為中生植物,適宜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地區(qū)種植。而低于500毫米或高于800毫米的地區(qū)也可以生長。種子發(fā)芽需要較多的水分,必須播在濕潤的土地上。
胡枝子對土壤要求不嚴,貧瘠的山坡地或新開墾的丘陵地均可種植。不耐鹽堿,土壤pH8以上不能生長。幼株根瘤發(fā)達,每株有根瘤40~200個,根系70%集中在5~30厘米土層中。葉片寬大,在開花期單株葉面積可達9平方米。莖葉比隨發(fā)育時期不同而異,在開花期葉量達最大值。人工栽培的二年生植株,單株鮮重可達2.03公斤,產(chǎn)鮮嫩莖葉2000~3000公斤/畝。
(3)飼用價值
胡枝子營養(yǎng)豐富,粗蛋白質含量13.4%~17%,而粗纖維含量僅為24.4%~25.1%,磷、鈣含量較高,氨基酸含量也很豐富。苗期賴氨酸含量達1.06%,開花期達0.83%,比紫花苜蓿還高。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也和紫花苜蓿近似。鐵、錳、硫、磷等含量豐富,硒、鉬、鈷等元素含量較低。
胡枝子莖葉的有機質消化率,在反芻家畜飼喂試驗中達53.3%~57.62%,略低于紫花苜蓿(62%),但比其他灌木飼料和牧草高,在常見牧草中,是消化率較高的牧草之一。胡枝子的消化能、代謝能及產(chǎn)奶凈能,全株均高于葉片的能量,這在一般牧草中是少見的。
胡枝子的嫩莖葉具有濃郁的清香味,適口性好,是牛、羊、豬、兔、鹿、魚的好飼料。二年生胡枝子在初花期采收,嫩莖葉及花序風干物可采收150~200公斤/畝;三年生可達400~533公斤/畝。盛花期的胡枝子是良好的蜜源植物,也是綠化觀賞植物。
(4)栽培技術
①選地與整地:胡枝子對土地要求不嚴格,山坡、丘陵、林帶、塘邊、路旁及村屯周圍的空隙地均可種植,目前山區(qū)退耕還林還草活動中,種植胡枝子既能綠化荒山、保持水土,又是良好的飼料地。胡枝子為深根系灌木,一次播種可以利用多年,故必須秋翻整地,深度視土層厚薄而定。山坡地為防止水土流失,可實行帶狀耕翻,種植帶15~20米,間隔5~10米保留原有植被。耕翻壟向要與坡向垂直,以減少暴雨時水土流失。
②施肥:胡枝子需肥較多,苗期應供給充足的氮肥,生育期補充磷、鉀肥,播種或栽植時,應施足基肥,有條件時施有機肥1.33~2噸/畝,或施磷酸二銨10~13公斤/畝,3~4年后,可追施氮磷鉀復合肥6~10公斤/畝。
③播種:胡枝子為帶殼的莢果,硬實率高,播種前需用碾米機除去夾殼并摩擦種皮,從4月初至7月末均可播種,但以雨季前播完種為宜。若早春土壤墑情好,也可在4—5月間播種。播種前地面若有雜草,可先滅草后播種,機械條播行距60~70厘米,株距30~40厘米,播種量(去殼后)1.3~2公斤/畝,覆土3~4厘米,播種后鎮(zhèn)壓。若人工點播時,每穴播種7~8粒,可以節(jié)省種子。胡枝子也可育苗,在雨季移栽,更節(jié)省種子。
④管理:出苗后要及時中耕除草和間苗定苗,苗期特別注意防除雜草,待莖葉覆蓋地面時,雜草將被抑制。生長3~4年后,應每年追施一次復合肥,以補充營養(yǎng)。
(5)利用技術
①放牧利用:胡枝子是牛、羊的優(yōu)質青飼料,二年生苗高70~80厘米時開始放牧,一年可放牧2次,要嚴格控制載畜量,不可放牧過度,采食率以不超過總產(chǎn)量的50%為宜。
②調制干飼料:當胡枝子葉色開始變黃,莢果由黃變黑時,在地面留茬8~10厘米割下,捆成小捆,風干后脫下葉子和果實。干葉直接喂飼牛羊或粉碎成草粉喂豬禽,或作為配合飼料原料使用。枝條可用作紡織原料。
7.草木樨
草木樨別名黃花草、黃花草木樨、香馬料木樨、野木樨,在溫帶、亞熱帶(除高寒草甸和荒漠區(qū)外)均有分布。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青海、西藏、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和云南等省區(qū)。在西藏海拔3700米的地區(qū),海灘海拔僅數(shù)米的地段,亦有分布的記錄。
草木樨
(1)特征
草木樨為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主根深達2米以上。莖直立,多分枝,高50~120厘米,最高可達2米以上;羽狀三出復葉,小葉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1.5厘米,寬3~6毫米,先端鈍,基部楔形,葉緣有疏齒,托葉條形;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而纖細,花小,長3~4毫米,花萼鐘狀,具5齒,花冠蝶形,黃色,旗瓣長于翼瓣。莢果卵形或近球形,長約3.5毫米,成熟時近黑色,具網(wǎng)紋,含種子1粒。
(2)特性
草木樨喜歡生長于溫暖而濕潤的沙地、山坡、草原、灘涂及農(nóng)區(qū)的田埂、路旁和棄耕地上。一年生的草木樨,當年即可開花結實,完成其生命周期;二年生的草木樨,當年僅能處于營養(yǎng)期,翌年才能開花結實,完成其生命周期。草木樨為直根系草本植物,其莖部芽點不多,分枝能力有限,而大量的芽點分布于莖枝葉腋,因此放牧或刈割留茬不宜太低,一般留茬以15厘米左右為好,每年可刈割2~3次。草木樨主要靠種子繁殖。如果進行人工播種,播種前必須采取措施擦破種皮,以提高其發(fā)芽率和出苗效果,或模擬其天然情況下克服硬實的方式,采取冬季播種,以使翌年春季出苗整齊一致。草木樨適應的降水范圍為300~1700毫米;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從沙土到黏性土,從堿性土到酸性土,都能很好地適應,所適應的pH4.5~9;耐寒、耐旱、耐高溫、耐酸堿和耐土壤貧瘠的性能都是很強的,在冬季最低溫-40℃和夏季最高溫41℃的情況下,都能順利地耐過。
(3)飼用價值
草木樨所含的總能、消化能、代謝能和可消化蛋白,在豆科牧草中也都是比較高的,特別是粗蛋白質含量竟高達31.2%??梢姴菽鹃夭粌H是一種良好的飼草,而且也是一種良好的蛋白質飼料。草木樨除具有很高的飼用價值外,還是一種蜜源植物,流蜜期約20天,泌蜜溫度25~30℃,在新疆則需要更高氣溫。草木樨泌蜜量大,產(chǎn)量穩(wěn)定,一般每5畝可放蜂一群,產(chǎn)蜜20~40公斤;人工種植并有灌溉條件的草木樨,一個花期可取蜜7次。草木樨的蜜、粉豐富,蜂群采完草木樨后,群勢能增長30%~50%。在中草藥中,草木樨為正宗“辟汗草”,其功能是清熱解毒,殺蟲化濕,主治暑熱胸悶、胃病、瘧疾、痢疾、淋病、皮膚瘡瘍、口臭和頭痛等多種病癥。草木樨的根叫“臭苜蓿根”,能清熱解毒,主治淋巴結核。
(4)栽培技術
草木樨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性喜陽光,最適于在濕潤肥沃的沙壤地上生長。草木樨種子小,頂土力弱,整地要求精細,地面要平整,土塊要細碎,才能保證出苗快,出苗齊,若適當施些有機肥,則可提高產(chǎn)量,如每畝施20公斤的磷肥,效果會更好。草木樨種子含硬實較多,播種前應進行種子處理,一是用機械脫去或擦破種皮;二是采取冬播,種子經(jīng)過冬季,使種皮腐爛。春播宜在3月中旬到4月初進行,無論春播或夏播,都會受到荒草的危害,秋播時墑情好、雜草少,有利出苗和實生苗的生長。冬季寄籽播種較好,既可省去硬實處理,又不爭勞力,翌年春季出土后,苗全苗齊,且與雜草的競爭力強,可保證當年的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草木樨種子細小,應淺播,以1.5~2厘米為宜。播種方法可條播、穴播和撒播。條播行距20~30厘米為宜,穴播以株行距26厘米為宜,條播播種量為0.75公斤/畝,穴播為0.5公斤/畝,撒播為1公斤/畝。為了播種均勻,可用4~5倍于種子的沙土與種子拌勻后播種。在苗高13~17厘米時,結合中耕除草和追肥進行勻苗。
(5)利用技術
草木樨開花前,莖葉幼嫩柔軟,馬、牛、羊、兔均喜食,切碎打漿喂豬效果也很好。既可青飼、青貯,又可曬制干草,制成草粉。開花后植株漸變粗老,且含有0.5%~1.5%的“香豆素(C9H6O2)”,帶苦味,適口性降低,但經(jīng)過加工調制成干草或青貯,可使香豆素氣味減少,各種家畜一經(jīng)習慣還是喜食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