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采集是否適時與種子貯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種子出芽率的高低。
(1)種子的采集。
①選擇采種母樹。一般采種育苗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培育砧木,供嫁接時使用;二是培育實生苗不嫁接而栽植建成實生板栗園。大別山地區(qū)板栗建園絕大多數(shù)都是用嫁接板栗苗建園,或是先栽板栗實生苗而后嫁接成園。因此,育苗用種只要從生長健壯、無病蟲害、10~40年生的成年油栗樹上采集即可,至于母樹品質可以不考慮。 但是,切不能采集野生栗作種育苗,以免影響苗木質量、及時出圃和今后嫁接成活率。成年油栗樹由于出苗一般為單株、健壯,加上對環(huán)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產(chǎn)生的種子也較幼樹上的種子充實飽滿,所育苗木對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能力也就相對較強。
②采種時間。為了獲得優(yōu)良的種子,正確掌握采種時期十分重要。過早采收,種子沒有成熟,且發(fā)芽率低,容易霉爛,采收遲了,栗子從刺苞內脫落,難采集。一般采種的時間是總苞外表由青綠色變?yōu)辄S褐色時,而且有1/2左右的總苞開裂為最好。
(2)貯藏。
①貯藏前種子的處理。栗實具有怕干、怕熱、怕凍的特點,如果采收后放置20天,則失水達50%,重量減半,發(fā)芽率會大為降低。若溫度、濕度過高,容易霉爛,受凍后種仁易變質,失去活力。所以,從果實采收到貯藏播種期間,均需要注意保濕、防熱、防凍,以保持種子的生命力。
此外,栗種需要休眠,采收后的種子立即播種,即使條件較適宜也不發(fā)芽。通常大別山一帶栗種要經(jīng)過2個半月的休眠期。
板栗種子的萌發(fā)條件:種子通過休眠后在溫度、濕度、通氣適宜條件下開始萌發(fā)。其特點是:初期種子吸水膨脹,幼根先從果頂伸出,向下生長,而后伸出幼莖向上伸長,肥厚的子葉仍留在堅果中不伸出土面,只提供養(yǎng)分促進根和莖葉的生長。
溫度:板栗在土溫10℃左右開始萌發(fā),15~20℃是最適溫度,因此在早春即可播種。
水分:首先種子本身含水量要在45%以上,如果貯藏期間失水,含水量降到30%以下時即喪失發(fā)芽力。所以可用水選法選種:漂浮在水面上的種子發(fā)芽率一般在70%以下,不宜使用。已經(jīng)失水的種子用水浸泡吸水后也不能使其恢復發(fā)芽能力。所以在貯藏前要用水選法選種,去掉浮在水面的種子。在貯藏期間也必須保持種子水分,播種的土壤也要水分充足,才能保證種子萌發(fā)。
通氣:板栗種子大,萌發(fā)過程中所需要的空氣多,因此,苗圃地要求土壤的土質要偏沙性、通氣,種子用沙貯藏能保證透氣。
板栗種子貯藏前,要撿去發(fā)黑霉爛、過小的栗子,然后結合水選法選種,用400~500倍的多菌靈混合800倍甲膠磷浸泡處理10分鐘,處理后的種子不易霉爛、生蟲,也不易發(fā)生鼠害。
②貯藏方法。板栗貯藏方法很多,但在目前生產(chǎn)實踐中大多采用沙藏法。栗果在沙藏的過程中完成休眠,增強了成活力,提高了出芽率。
因栗子價值高,一般采用室內濕沙堆藏法。在室內地面上先鋪20厘米厚一層濕沙,然后按一層濕沙一層栗子,濕沙層厚10厘米,栗子層厚5~7厘米;或將濕沙與栗子按3∶1~5∶1的比例混合均勻堆放,堆集高度不超過70厘米,若堆集高度超過40厘米時要在堆中豎一小捆竹竿或高粱稈通氣,最后在最上面和四周(除通氣道外)都鋪上20厘米厚濕沙,濕沙的濕度一般為5%,即用手握沙成團,松開手指稍動沙團便慢慢散開。
種子貯藏期間應定期檢查翻動,撿去霉爛的栗子。若發(fā)現(xiàn)栗子發(fā)熱、發(fā)芽、過干,要立即加沙、加水,并上下均勻翻動。
(1)苗圃地選擇。苗圃地選擇直接影響到栗苗的生長和發(fā)育。對苗圃地的選擇應從具體情況出發(fā),因地制宜,適當改良土壤建立苗圃。選擇苗圃地時,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①地點:應該在需要苗木地區(qū)的中心,以減少苗木運輸費用和中途損失。
②地勢:選擇背風向陽、光照好、排水好,坡度不超過5度的梯地或河邊沖積地。低洼易積水的地方,不宜選作苗圃。
③土壤:苗田土壤要求深厚,疏松透氣,蓄水保水力強,并且最好富含有機質。因此土壤以沙壤土最好。
④灌溉條件:苗圃地選擇要特別注意灌溉問題,要選擇水源條件較好的河流、水庫、池塘附近。
(2)苗圃整地。
①深耕炕田:耕作深度不少于25厘米,要炕田。
②施足底肥:一般以農(nóng)家肥為主,每畝不少于40擔豬糞或20擔人糞尿,再加施100~150千克餅肥或復混肥。
③開溝做廂:廂寬1~1.2米,溝寬25~30厘米,廂長10米左右。
(1)播種時間。播種時間分春播和秋播。秋播在秋末冬初,氣溫降到5~10℃時播種。秋播的優(yōu)點是不必貯藏種子,缺點是由于田間過干、過冷、過濕,易引起種子霉爛,且易遭鼠、獸害,出苗率低。
現(xiàn)一般都采用春播。春播取決于種子的萌發(fā)情況,由于種子在貯藏期間很容易發(fā)芽,所以一般播種應該偏早,在“雨水”節(jié)就可播種。若是冷藏庫(溫度在3~5℃)的栗子可推遲到“清明”節(jié)前播種;若是低溫冷凍庫(庫溫為零下10℃以下)的栗子則不能做種。
(2)播種方法。一般采用大田直播育苗,并都是條播方式。其優(yōu)點是利于通風、透光,便于管理,如中耕除草、施肥、嫁接等。條播宜采用“寬行密株”條播法,即行距為25~30厘米,株距10~15厘米。
播種時在整好的廂面上按行距開成淺溝,一般深溝約10厘米,然后將種子按株距平放或側放。果頂向上或向下都不利幼莖、幼根生長(見圖6), 且將來取苗易從彎處折斷。播種后在種子上蓋一層腐爛的細土糞或細塘泥,厚度為3~5厘米。最后用稻草覆蓋,用草量每畝約150千克,蓋草可保潮,不會使雨水淋板表土,栗芽易拱土,能提早出苗,出齊苗、出壯苗。
(3)播種量。播種量直接影響苗木的數(shù)量、質量和育苗成本的高低。為了有計劃地采集或購買種子,應正確計算播種量,計算的依據(jù)是:育苗數(shù)量、株行距、種子質量(包括種子的純度和發(fā)芽率及每千克種子粒數(shù)),再加上各種原因造成的缺苗損失,計算每畝播種量的公式如下:
一般油栗種子每千克100~160粒,每畝播種量不超過80千克,每畝出苗控制在8000株以內。
苗期管理包括播種后病蟲害防治、揭蓋草、中耕除草、施肥、除萌、灌水抗旱等。
(1)苗期病蟲害防治。
①地下害蟲防治:指地老虎、金龜子(幼蟲叫躋螬)、叩頭蟲、大蟋蟀等地下害蟲。若蟲害較少,可清晨捕殺;若蟲害較多,應在播種時帶狀施藥。
②苗期其他病蟲害防治:見本書板栗病蟲害防治部分。
(2)苗圃地揭草。播種后若環(huán)境條件適宜,1~2周幼苗即可出土。幼苗出土后就需要適當光照,這時就要揭草。一般以70%幼苗長到2~3厘米左右時揭草最好。揭草一般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3~4時之后進行,以免幼苗突遇烈日而灼傷。
(3)中耕除草。一般揭草后應及時除草。
(4)追肥。5月下旬,種子內藏養(yǎng)分已耗盡,必須補充養(yǎng)分,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追肥兩次,追肥以人糞尿為主,也可施入化肥,但要注意濃度,具體方法請見本書栗園管理部分。
(5)排漬和灌水。板栗幼苗怕澇,春、夏兩季要特別注意排澇排漬,做到雨停田內無漬水。而在出苗期則要注意灌水抗旱。
(1)培育新品種。
(2)直接用于建園,但結果晚、產(chǎn)量低,品質不一致。
(3)作為嫁接苗的砧木(大別山栗農(nóng)稱為“座子”)。
地膜覆蓋育苗的圃地選擇、種子處理同常規(guī)育苗,不同之處是:
(1)播種蓋膜。在3月上、中旬,沙藏栗種有1/3出芽時播種。在大田內條播,按30厘米間距小行,70厘米間距大行。然后用寬90厘米,厚0.005厘米的農(nóng)用地膜蓋在播好種的小行距30厘米的兩條坡上,搭在大行距的地膜兩邊繃緊,埋土壓嚴,播種溝的地膜自然形成棚狀,注意隨播隨蓋膜,以利保墑。
(2)揭膜管理。播種后20天左右出苗50%~60%揭去地膜,防止日灼,再過7~10天即可出齊苗。以后管理,同常規(guī)育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