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譯文】
懂得統(tǒng)治術的人,一定目光遠大而且能明察秋毫,如果不能明察秋毫,那就不能洞察營私舞弊的陰謀詭計;能夠執(zhí)行法令的人,一定堅強果斷而剛勁正直,如果不剛勁正直,那就不能糾正違法亂紀的罪惡活動。臣子遵照君主的命令來參與政事,按照法令來履行職責,這并不是我所說的權臣啊。權臣這種人,沒有君主的命令就擅自行動,破壞了國法來使自己得利,破費了國家財富來便利家邑,權勢能夠控制住他的君主,這才是我所說的權臣。懂得統(tǒng)治術的人能明察秋毫,如果被君主聽信而任用,就將洞察權臣的陰謀;能夠執(zhí)行法令的人剛勁正直,如果被君主聽信而任用,就將糾正權臣違法亂紀的罪惡活動。所以通曉統(tǒng)治術、能夠執(zhí)行法令的人如果被任用,那么這種地位高貴掌握大權的權臣一定是在法律的準繩之外要被鏟除了。這樣看來,精通統(tǒng)治術以及執(zhí)行法令的法術之士與當道掌權的權臣,是不可能同時并存的仇敵啊。
11.2 當涂之人擅事要,則外內為之用矣。是以諸侯不因,則事不應,故敵國為之訟①;百官不因,則業(yè)不進②,故群臣為之用;郎中不因③,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④;學士不因,則養(yǎng)祿薄禮卑,故學士為之談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飾也。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仇⑤,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燭察其臣⑥,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⑦。
【注釋】
①訟:通“頌”,頌揚。②業(yè):職業(yè),職務。③郎中:君主的侍從官,主管通報和警衛(wèi)工作。④左右:君主身邊的侍從,指郎中。⑤仇:仇敵,即上文提到的與重人“不可兩存”的“智法之士”。⑥越:越過,超出。越四助:指沖破這四種輔助勢力制造的假象。⑦弊:通“蔽”,蒙蔽。大臣:指重人。
【譯文】
當道掌權的權臣獨攬了處理國家政事的機要大權,那么國外的諸侯和國內的大臣都要為他效勞了。這是因為:各國諸侯如果不依靠他,那么到他的國度里辦事就不會被答應,所以和他匹敵的國家都為他歌功頌德;群臣百官如果不依靠他,那么職務就得不到晉升,所以群臣百官都為他奔走效勞;服侍君主的郎中如果不依靠他,那么就不能夠接近君主,現在靠了他而當上了君主身邊的侍從,所以那些君主身邊的侍從也都為他隱瞞罪行;學者如果不依靠他,那么不但給養(yǎng)薪俸微薄,而且在禮節(jié)上的待遇也低下,所以學者也都為他吹捧。諸侯、群臣、郎中、學者這四種幫兇,是奸邪的權臣用來粉飾自己的工具。權臣不能忠于君主而推薦自己的仇敵——法術之士,君主不能越過這四種幫兇來審察他手下的權臣,所以君主受到的蒙蔽越來越深而權臣的權勢越來越大。
【注釋】
【譯文】
凡是當道掌權的權臣在君主那里,是很少不被信任寵愛的,而且又是君主親近熟悉的老關系,至于那迎合君主的心意、投合君主的愛好和厭惡,本來就是他們用來進身的手段。他們官職重要權力大、爵位顯貴地位高,黨羽又多,因而全國都為他們說好話。而想求得君主任用的法術之士,既沒有被信任寵愛的親密關系,又沒有親近熟悉的老關系那種恩澤,還將用法術的理論去矯正君主偏袒邪惡的思想,這是與君主互相反對的。他們所處的地位又十分低下,也沒有黨羽,孤獨無依。拿關系疏遠的人與關系親近、受到寵愛信任的人相爭,從那情理上來說,是不會取勝的;拿新來的游子與親近熟悉的老關系相爭,從那情理上來說,是不會取勝的;拿違反君主心意的人與投合君主愛好的人相爭,從那情理上來說,是不會取勝的;拿職務輕微、地位卑賤的人與地位高貴、官職重要的人相爭,從那情理上來說,是不會取勝的;拿孤立無援的一張嘴與全國都為他說好話的人相爭,從那情理上來說,不會取勝的。法術之士處在這五種不能取勝的形勢下,而且時間長得用年度來計算也還不能夠見到君主;而當道掌權的權臣憑借著這五種能取勝的條件,而且早晨、晚上每時每刻都能在君主面前單獨勸說。所以法術之士靠什么門路才能夠得到任用,而君主到什么時候才能夠醒悟呢?所以,法術之士憑借的條件一定不能取勝而客觀的形勢又決定了他們不能與權臣同時并存,那么法術之士哪能不危險呢?他們之中可以用罪名來加以誣陷的,就憑借國家的法律來把他們殺掉;他們之中不能強加以罪名的,就用私門豢養(yǎng)的刺客來了結他們。這樣看來,精通法術而違背君主心意的人,不被殺于官吏的懲處,就一定死于刺客的暗殺了。而那些拉黨結派緊密勾結來蒙蔽君主、花言巧語歪曲事實來使權臣得利的人,就一定會被權臣信任了。所以他們之中可以用功勞作為憑借的,就用封官加爵的辦法來使他們顯貴;其中不可以用美好的名聲作為憑借的,就利用外國諸侯的勢力來使他們擔任重要的職務。因此,那些蒙蔽君主而投奔到權臣門下的人,不是因為封官加爵而獲得顯貴,就必定由于外國諸侯的勢力而得到了重用?,F在君主不用事實來核對驗證就行使刑罰,不等見到臣下的功勞就給予爵位俸祿,所以法術之士怎么能冒著死亡的危險來進獻他們的主張?奸詐邪惡的權臣又哪里肯處在有利的時機而罷手引退呢?所以君主的地位越來越低下,而權臣的地位越來越尊貴。
11.4 夫越雖國富兵強①,中國之主皆知無益于己也②,曰:“非吾所得制也?!苯裼袊唠m地廣人眾,然而人主壅蔽,大臣專權,是國為越也。智不類越③,而不智不類其國,不察其類者也。人主所以謂齊亡者④,非地與城亡也,呂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謂晉亡者⑤,亦非地與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專之也⑥。今大臣執(zhí)柄獨斷,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⑦,不可存也。今襲跡于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注釋】
①越:春秋時期南方的一個諸侯國,范圍包括今浙江省大部和江蘇、江西省部分地區(qū),春秋末曾一度強盛,所以這里說“國富兵強”。②中國:見2.3.1注。越國與中原各諸侯國離得很遠,中原各國無法控制它。所以,它雖然富強,中原各國的君主也都知道對自己沒有什么益處。③智:通“知”。類:類似,相似。④主:當作“之”。齊亡:見4.2注。⑤晉亡:見4.2注。⑥卿:諸侯國內的高級官爵,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六卿:指晉國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大家族。專:獨占。⑦事:行,做事。
【譯文】
越國雖然國富兵強,中原各國的君主也都知道它對自己沒有什么益處,他們都解釋其中的緣由說:“那不是我所能控制得了的?!爆F在擁有國家的君主雖然其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然而君主被蒙蔽,大臣獨攬大權,這樣的話,自己的國家也就成了越國了,它不再是君主所能控制得了的了。君主知道自己的國家不像越國那樣遙遠而無法控制,卻不知道自己的國家現在被大臣專權已經不像自己的國家,這是不明了自己的國家與越國的相似啊。人們所以說齊國滅亡了,并不是指它的土地和城市被消滅了,而是指原來統(tǒng)治齊國的呂氏已經不能控制它而田氏統(tǒng)治了它;所以說晉國滅亡了,并不是指它的土地和城市被消滅了,而是指原來統(tǒng)治晉國的姬氏王朝不能控制它而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等六卿霸占了它?,F在大臣掌握了國家大權而獨斷專行,但君主卻不知道收回這大權,這是君主不英明的表現啊。與死人患了同一種毛病的人,不可能活下去;與滅亡了的國家采取同樣做法的國家,不可能存在下去?,F在沿著齊國、晉國的老路而重蹈覆轍,想使國家安全地存在下去,是不可能的。
11.5 凡法術之難行也,不獨萬乘①,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聽之,因與左右論其言,是與愚人論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賢也,人主于人有所賢而禮之,因與左右論其行,是與不肖論賢也。智者決策于愚人,賢士程行于不肖②,則賢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論悖矣③。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④,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yè)⑤。其修士不能以貨賂事人,恃其精潔;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聽請謁矣⑥。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⑦,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辯之功息⑧,而毀誣之言起矣。治辯之功制于近習,精潔之行決于毀譽,則修智之吏廢,則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決智行,不以叁伍審罪過⑨,而聽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處官矣。
【注釋】
①乘(shènɡ):見1.3注。②程:衡量,度量,品評。行:品行。③羞:恥辱,指賢智之士受恥辱。④修士: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指法術之士。且:將。精:通“清”,清白。絜:通“潔”,廉潔。固:堅持,約束。身:自身。以精絜固身:以廉潔來約束自己,即保持自身的廉潔。⑤智士:有智慧的人,指法術之士。辯:通“辨”,分辨,分明。治辯:辦事分明,即不枉法。進:使……長進。⑥“不事左右”指修士而言,“不聽請謁”指智士而言。修士廉潔,所以不用貨賂侍奉左右;智士治辯不枉法,所以不聽請謁。⑦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開始時,孤竹君讓伯夷的弟弟叔齊做自己的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把君位讓給伯夷,他不接受。兩人都不肯當君主,就投奔周國,后來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他們竭力反對,認為武王不孝不仁。武王滅商后,他們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于是逃避到首陽山,下決心不吃周朝的糧食,結果餓死在首陽山下。古代都把伯夷說成是清高廉潔的典范,韓非這里沿襲了這種說法。⑧精辯:指上文的“精絜”和“治辯”。息:停止,止息。⑨叁伍:見8.6注。
【譯文】
大致說來,法術的難以推行,不僅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是這樣,就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小諸侯國也是這樣。君主身邊的近臣不一定聰明,但君主在人們中間發(fā)現了自己認為是有智慧的人而聽取他們的意見時,卻還要和身邊的近臣評論他們的意見,這便是和愚蠢的人來評論聰明的人了;君主身邊的近臣不一定賢能,但君主在人們中間發(fā)現了自己認為是賢能的人而禮遇尊重他們的時候,卻還要和身邊的近臣評論他們的德行,這便是和沒有德才的人來議論有德才的人了。有智慧的人要由愚蠢的人來裁決自己的計謀,有德才的人要由無能之輩來評定自己的德行,那么有德才有智慧的人士就會受到羞辱,而君主的論斷也就必然是謬誤的了。臣子中想得到官位的,那些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將以清白廉潔來約束自己,那些有智慧的人將以為政清明來使自己的功業(yè)有所長進。那些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不會用財物賄賂去侍奉權臣,而是依仗著自己的清白廉潔;那些有智慧的人,更不可能用違反法令的手段來處理政事。這樣看來,那品德高尚以及有智慧的人就不會去侍奉君主身邊的近臣,也不會接受私下的說情拜托了。而君主身邊的左右近臣,品行并不像伯夷那樣清高廉潔,他們求取勒索的東西沒有得到,財物沒有送來,那么修智之士清白廉潔、為政清明的功績就會被他們抹殺,而毀謗誣陷的言論也就起來了。為政清明的功績被君主身邊的親信所控制,清白廉潔的品行得由這些親信們的詆毀或吹捧來判斷,那么品德高尚以及有智慧的官吏就要被罷免,而君主的明察也就會被蔽塞了。不根據功勞來評定臣下的智慧和德行,不通過多方面的比較檢驗來審查罪行和過錯,而一味聽從身邊親信的話,那么無能之輩就會在朝廷中掌權,而愚蠢腐敗的小吏就會占據大官的職位了。
11.6 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與相異者也①。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杰使能②,臣利在朋黨用私③。是以國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勢而臣得國,主更稱蕃臣而相室剖符④。此人臣之所以譎主便私也⑤。故當世之重臣,主變勢而得固寵者⑥,十無二三。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當死亡也。智士者遠見而畏于死亡,必不從重人矣;賢士者修廉而羞與奸臣欺其主⑦,必不從重臣矣。是當涂者之徒屬,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奸者也。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注釋】
①與相異:當作“相與異”,不相同。②豪杰使能:對豪杰使用其才能。③用私:使用臣屬。④更:改變。蕃:通“藩”,屬國,封建王朝分給諸侯王的封國。蕃臣:從屬國的臣子,領有封地的臣屬。更稱蕃臣:改稱臣屬。相室:指相國,是國內最高的執(zhí)政大臣。剖:剖分。符:見5.3注。剖符:古代用符作為君臣間的憑證。君主任命官吏、分封領地、調兵遣將時,把符分成兩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交給官吏作為憑證,這叫做剖符。剖符的大權應該是君主掌握的。相室剖符:執(zhí)政大臣用信符任命官吏、發(fā)號施令。指大臣掌握了政權,行使君主的權力,即上面所說的“主失勢而臣得國”。⑤譎:欺詐。便私:利私。⑥主變勢:君主改變了權勢,指君權更替,新的君主掌握大權,改變了政治形勢。
⑦修:有修養(yǎng),美好。廉:方正,正直。羞:羞恥,意動用法。
【譯文】
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的禍患,是大臣的權勢太重;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的禍患,是君主對身邊的近臣太信任:這是君主們共同的憂患啊。況且臣子有了嚴重的罪行,是因為君主有了重大的失誤,臣子和君主之間的利害關系是不同的。憑什么來說明這一點呢?那就是:君主的利益在于誰有才能就任命他當官,臣子的利益在于沒有才能而得到官職;君主的利益在于誰有了功勞就給他爵位和俸祿,臣子的利益在于沒有功勞而富裕高貴;君主的利益在于發(fā)現豪杰而使用他們的才能,臣子的利益在于拉黨結派而任用自己的黨羽。因此,君主的國土被侵占割削而大臣的家邑反而富裕,君主的地位十分低下而大臣的地位反而重要。所以君主失去了權力和威勢而大臣控制了國家,君主改稱自己為受封的藩臣而執(zhí)政的相國行使君權剖分信符來任命官吏、發(fā)號施令。這就是臣下欺詐君主、謀取私利的目的啊。所以當代掌握了大權的大臣,在君權更替、新的君主掌握大權而改變了政治形勢以后還能保持尊寵的,十個里面還不到兩三個。這樣的情況,它的緣故是什么呢?是因為這種臣子的罪惡太嚴重了。犯有嚴重罪行的臣子,他們的罪狀是欺騙君主,他們的罪刑應當是處死。聰明的人目光遠大而害怕死亡,一定不會追隨權臣了;賢能的人品德美好廉潔而認為和奸臣一起去欺騙他的君主是可恥的,也一定不會追隨權臣了。這樣看來,那些當權之人的黨徒部屬,不是愚蠢而不懂得禍患的傻瓜,就一定是貪污腐敗而不回避作惡的亡命之徒。權臣挾持了這些愚蠢腐敗的人,向上和他們一起欺騙君主,向下與他們一起搜刮貪污侵害掠奪百姓的錢財,結成死黨,狼狽為奸,互相統(tǒng)一口徑,隨聲附和,迷惑君主,破壞法制,以此來擾亂民眾,使國家危急、國土被侵占割削,君主憂勞屈辱,這是嚴重的罪行啊。臣下有了嚴重的罪行而君主卻不去禁止,這是重大的失誤啊。假使一個國家的君主在上面有這樣大的失誤,而臣子在下面有這樣大的罪惡,想要求得國家不滅亡,是不可能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