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地貌和氣候地球第三極的多面性
地勢高,地貌類型多樣,并且有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是青海在地貌上的主要特征。由此,青海才形成了高原大陸性氣候,即冬寒漫長,夏涼短促,春秋相似,日溫差大。
青海的地貌特征
關(guān)于青海的地貌,首先要講的是青藏高原。因為,青海省處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它的形成與地球上最近一次大規(guī)模的強烈地殼變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有關(guān)。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板塊的相互頂撞造成了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從而導(dǎo)致了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隆起開始于晚第三紀的上新世末,并且還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最初的青藏地區(qū)海拔也就在1000米左右,但是在經(jīng)過300萬至400萬年的時間之后,青藏高原大面積、大幅度地抬升到了今日的海拔高度。在這一過程中,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除受全球性冰期——間冰期氣候波動的影響外,海拔高度的劇增也起到了主導(dǎo)作用?,F(xiàn)代青海省的地理特征,受到青藏高原隆起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從地勢上看,青海省不僅地勢高峻,并且自西向東傾斜。從海拔變化上看,青海省的最高點阿爾格山的主峰布喀達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位于湟水在民和縣下川口的出省處,海拔1650米??梢哉f,青海省的最低海拔比我國東部地區(qū)的許多山峰都高。除了地勢高峻外,青海省地域遼闊,復(fù)雜的內(nèi)外營力又造就了青海的地貌復(fù)雜性。這里有山脈、高原、盆地、丘陵,還有一些特殊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成地貌、冰川地貌、凍土地貌、黃土地貌和丹霞地貌。青海的地貌從北向南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即北部的祁連山—阿爾金山系,中部的柴達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與西秦嶺山地、南部的青南高原。
祁連山—阿爾金山系,包含了祁連山系和阿爾金山系兩部分。祁連山系是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邊緣山系,北靠河西走廊,南鄰柴達木盆地和黃南山系,由一系列北西—南東平行走向的皺褶—斷塊山脈和谷地、盆地組成。此山系由于東部流水作用強,東部河谷地帶黃土地貌、丹霞地貌和河流地貌最為典型;中部和西部由于寒凍風化和干燥剝蝕作用強,典型地貌主要有廣泛分布的冰川地貌、凍土地貌和冰緣地貌。阿爾金山系呈北東—南西走向,是柴達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界山,由一系列雁行狀山脈和谷地組成。中部的盆地主要是柴達木盆地和茶卡—共和盆地。柴達木盆地呈三角形,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是封閉的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四周圍繞著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茶卡—共和盆地位于青海省中東部,是新生代斷陷盆地。青南高原是青藏高原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勢高而起伏小,西北高而東南低。長江、黃河、瀾滄江皆發(fā)源于此,三條河流發(fā)源地海拔高,河流切割微弱,山體落差相對較小,形成了江河源寬谷盆地。近東西走向的寬谷盆地、和緩的高海拔丘陵以及小起伏的高山組成了波狀的高原面,是青藏高原面保存最完整的地區(qū)之一。東部由于河流切割逐漸加劇,形成了峽谷和峻嶺,相對落差大,構(gòu)成了江河上游高原谷地地貌區(qū)。
祁連山景觀
在人們的觀念中,祁連山被放在了甘肅境內(nèi)。實際上,祁連山對于青海來說同等重要。因為有了祁連山的存在,才有了青海湖,才有了青海河湟谷地的美景。
阿爾金山
阿爾金山山脈蒙語意為“有柏樹的山”。山脈地處藏北高原北緣,南北界于柴達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間,東西與祁連山和昆侖山兩大山系相連。山脈東西長約730千米,南北寬60~100千米,近似東西走向。山脈東西部兩端高,中部較低(海拔為4000~4200米)。海拔5000米以上的區(qū)段發(fā)育著現(xiàn)代冰川。
高原大陸性氣候
青海省氣候以高寒干旱為特征。這里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shù)在2500小時以上,是中國日照時數(shù)多、總輻射量大的省份之一,僅次于西藏,居全國第二位。青海平均氣溫低,境內(nèi)年平均氣溫為-5~8℃,全省各地最熱月份平均氣溫為5~21℃,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18.2~-7℃。
青海降水量少,地域差異大。受地勢和地貌形態(tài)的影響,青海年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東南部的班瑪、囊謙、久治等地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其中,久治達760毫米,是青海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區(qū)。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盆地的西北部不足20毫米,是省內(nèi)降水量最小的地區(qū)。
青海的風是出了名得大,年平均風速分布趨勢是西北部大、東南部小,即柴達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連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風速均在4米/秒以上。其中茫崖達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風速最大的地方。因此,風能資源極其豐富。青南高原東南部的河谷地帶及東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風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青南高原中、西部,柴達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圍和海南臺地南部地區(qū),全年風能可用時間在5000小時以上。其中察爾汗風能可用時間達6131小時,是全省風能可用時間最多的地區(qū)。
格爾木戈壁灘的國投格爾木光伏發(fā)電站
青海省年太陽輻射量高達5.88×10~7.56×10千焦/米2,比同緯度的東部季風區(qū)高出1/3左右,僅低于西藏自治區(qū),居全國第二位。故而,在青海光伏電站的發(fā)展?jié)摿薮?。照片顯示的就是格爾木戈壁灘上的光伏發(fā)電站。
由于當?shù)氐闹参锵∩?,地表幾乎沒有遮蓋,增溫散熱都快。因此,青海省也是全國日氣溫變化最大的地區(qū)之一。由于青海屬于我國西部內(nèi)陸地區(qū),遠離海洋,又受地形影響,大部分地區(qū)屬非季風區(qū),因此降水量較同緯度的東部地區(qū)稀少。
青藏高原高峻的地勢,大大地改變了受地理緯度所制約的氣候特性。它在溫帶干旱氣候的背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層鮮明的高原氣候色彩。例如,全省年平均氣溫比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低8~12℃,同內(nèi)蒙古和東北三省差不多,氣溫在水平分布上向北推移了10個緯度。
青海的氣溫也是隨地勢逐漸升高而遞減的,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最低氣溫總在青南高原和祁連山區(qū)等地勢較高的地區(qū),最高氣溫則出現(xiàn)在地勢較低的柴達木盆地和河湟谷地。等溫線呈封閉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大致與等高線相一致;氣溫的垂直變化明顯。青海省幅員遼闊,境內(nèi)地形復(fù)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在氣候變化上又有“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的地方氣候和小氣候。
氣溫的垂直變化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美景和生活樂趣。每當百花吐艷、風和日的春夏季節(jié),人們踏青郊游,觀賞高原風光、放眼遠望:低處炊煙縷縷,麥苗油菜黃;山坡芳草如茵,牛羊成群;山頂卻是白雪皚皚,冰峰峻峭。在遼闊的牧區(qū),呈在人們面前的則是“馬放灘,羊放灣,牦牛上高山”的畫圖。
青海互助北山森林公園
照片顯示的是青?;ブ鄙缴止珗@。在青海,小氣候?qū)τ诘赜颦h(huán)境影響很大。青海電視臺曾經(jīng)制作過紀錄片《腦山》,實際上反映的就是青海湟中、大通、互助等地在小氣候影響下的百姓生存狀態(tài)。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