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有火的小女孩起名
生育禮俗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國人斷了后代被認為是比天還大的事情。于是,千奇百怪、異彩紛呈的求子習俗便應(yīng)運而生。甘州民間同樣信奉“多子多福”、“早生早?!?。從婚禮的傳袋、撒帳、鋪床、討口彩就已寄寓了祈子的愿望。一旦新的生命孕育,必是喜上眉梢。當一個生命孕育成熟,脫離母體,來到人間,禮儀活動更是頻繁多樣。新生兒自誕生之日起,到周歲生日的一年內(nèi),就有洗三、添奶、滿月、百祿子、起名、周歲(抓周)、留頭等禮儀活動。
孩子出生100天時舅舅用化緣來的五彩線加幾個銅錢辮成“百家鎖”,祈福孩子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洗三 洗三是人生的第一次洗禮。在甘州,新生兒誕生的第三天,家人用六月六拔來的名曰“百樣草”的艾草、車前子等煮水,晾至適溫,請接生婆給嬰兒從頭到腳擦洗一遍,為的是殺菌消毒、驅(qū)邪避疾。接生婆將嬰兒嘴中雜物掏洗干凈,以示嘴空肯吃奶,長大肯吃飯。并在嬰兒身上敷上香粉,意為體不臭。肛門上抹青油,以利大便通暢。最后給嬰兒纏好纏腰子,意為肚臍不外翻。再穿好囤囤子保暖。一切完畢后,主人送給接生婆面桃一付(16個),另加紅布一尺五寸,以示謝意。接生婆將16個桃再壘成一個桃形,將頂端兩個留下,叫“奶桃”,讓產(chǎn)婦吃了“添奶”?,F(xiàn)改為送禮盒?!跋慈敝?,親朋鄰里都攜禮前來道喜,也叫“添奶”,外婆家備紅糖、大棗、芝麻、杏仁等補品,供產(chǎn)婦調(diào)養(yǎng)。還要備好小孩的衣褲鞋帽等衣物,以示祝福。完成洗三后,為防止嬰兒得百日咳,再行火炙。即將大蒜切成薄片,放至嬰兒頭頂,蒜片上面放艾草、麝香點燃,至艾草燃盡。
添奶 嬰兒出生后,不論產(chǎn)婦奶多奶少,親戚鄰居一般都要帶上營養(yǎng)品去看望,名曰“添奶”,意為使嬰兒長得快,長得壯。
滿月 孩子誕生后的第二個禮儀是“滿月禮”。甘州民間,嬰兒出生男29天滿一月,女30天滿一月。滿月時,親朋鄰里攜賀禮前往,賀禮多為小兒衣物、用品。主人家要酒食款待。“滿月禮”上,最主要的是剃頭。甘州人叫剃胎毛子。剃胎毛子的儀式是嚴肅、隆重的。一般請孩子年高德勛的爺爺來進行。既使自家爺爺不會,也要從街坊鄰里請爺爺輩來剃。頭發(fā)、眉毛全剃光,然后抹點燒酒,一為消炎,二為能刺激毛囊長出濃密的黑發(fā)。剃下的頭發(fā)揉成圓球,穿五色繩佩戴在嬰兒手腕,意為避邪。也有胎毛子由母親保存的,以示以后再生育。
嬰兒滿月剃胎發(fā)后,可抱至親友宴席之間,讓來客瞧看,還要在院內(nèi)、院外走一圈,稱“見世面”。
“百祿子” 甘州民間崇尚孩子過“百祿子”。百含有圓滿百壽之意。因此,嬰兒出生后一百天,富裕人家家中設(shè)宴,普通人家也要搟長面,親朋鄰里攜禮來賀,俗稱過“百祿子”,象征長命百歲。所送賀禮舊時多為百家衣、百家鎖?,F(xiàn)今為斗篷、棉被、衣物、禮錢等。百家衣,是從各家各戶化來的各色布塊拼納、裁剪做成的衣服,意為借眾人之力驅(qū)邪除病。民間俗信,若求到孤寡長壽老人的褲腳布,給孩子做衣褲可消災(zāi)避邪、長命百歲。百家鎖有幾種,一種是用紅線將銅錢編串起來,掛在孩子脖子上;最常見的是走村串戶,從鄰里百家化來五色花線,由孩子的舅父在百祿子這天,加進幾個銅錢編成線辮,掛在小孩脖子上。據(jù)說五色絲本來是崇拜婦女蠶功的表現(xiàn),但后來演變成避邪、驅(qū)病、長命、續(xù)命的風俗。富裕人家也有用金銀打制的鎖形薄片,上有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文字,再配金銀鎖鏈掛在小孩脖子上。
起名 古語道“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所以甘州人歷來看重給孩子取名。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輩命名。舊時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
與鴿子嬉戲的小學生
在甘州民間,名由祖父母、父母等長輩來起,最傳統(tǒng)的是遵循家族的規(guī)制,知書達理之家為孩子取名好引經(jīng)據(jù)典,從“仁義禮智信”到“溫良恭儉讓”,從“寧靜致遠”到“澹泊明志”,無非是希望孩子知書、識禮、仕途通達。一個人有兩個名,乳名和學名。乳名一般叫起來順口、親昵,聽起來順耳、親切。如:花花、菊菊、平平、毛毛等。取名有紀念事件的,如:文革、建設(shè)、解放等。也有紀念喬遷新居的,如:新莊、新社等。也有紀念出生時間的,如,晨晨、午午、春生等。重要節(jié)日,如:六一、五四、國慶等。像狗娃、天保、平安等又都帶有祈福平安之意。也有取名跟弟、盼弟、招弟的,是生女之后盼男的。乳名大都只在嬰兒時期用,年長以后就起學名,也叫大名。根據(jù)宗法制度,有些大家族事先規(guī)定好了輩序的用字,如:上輩用三個字取姓名,下輩用兩個字取姓名,同輩人必須都取兩個字的姓名,等等。
父母為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自己的感情取向。期望的內(nèi)容有祈愿多福多壽的,這種常取賤名,如:憨娃、狗剩等;有期望財源茂盛的,如:財娃,福娃等;也有敬宗、延族理想和愿望的,如:光宗、耀祖等。以德命名的如:男性取德、勤、良;女性取淑、嫻、貞等。取名大都與性別相聯(lián)系,女性多用娟、婷、翠、梅等字,也有的家庭期望女孩子膽大如男,免受欺凌,取名若男、亞男等。男性則常用剛、軍、強、柱等。
周歲 甘州民間俗云:“三翻六坐九爬爬,十個月過來躍跶跶(蹣跚學步)。”父母盼著孩子快快長大,周歲的時候,家人又要慶賀一番。富裕人家設(shè)宴擺席,普通人家做長面,親友送禮相祝。在周歲禮上,有試鞋、抓周之習俗。民間最流行虎頭鞋,用黃布做虎頭樣,繡出鼻子、眼睛、嘴巴,虎額繡“王”字。因虎為百獸之王,小兒穿虎頭鞋意為壯膽避邪,順利成長。周歲當日,在其面前擺放各種玩具和生活用品,任其隨意抓取,以此來預測卜定其日后前途、性情和志趣。抓周之俗,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之時就有“兒生一期(即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古玩,置之兒前,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燕享焉”的記載。
在甘州民間小孩周歲這天,將筆、墨、紙、硯、算盤、尺子、針頭線腦、打牛鞭之類置于桌上,讓孩子任其抓取,若抓筆,就說將來是文人,若抓算盤,則認為將來會經(jīng)商,善理財。若抓取刀、剪之類,則認為將來是木匠或鐵匠。這種源于原始征兆觀念的抓周預卜,折射出父母望子成龍之希冀。
留頭 舊時每到春季,天花、麻疹等流行性疾病會使不少兒童夭亡。在農(nóng)村,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百姓只能用給孩子“留頭”的方式來祈愿“家神”、菩薩保佑自己的孩子不生疾病,健康成長?!傲纛^”的孩子多為男性。選黃道吉日,父母到附近的廟里向神仙菩薩許下為孩子留頭的心愿,謂“?!苯o菩薩。再擇定吉日,請會剃頭的長者,為孩子剃發(fā)留頭。剃發(fā)前主人先在先人靈位前敬供、上香,然后再給孩子剃發(fā)。剃發(fā)時在孩子的腦后留一撮頭發(fā),其余的全部剃光。這一撮頭發(fā),意將孩子拴緊拴牢。留的部分,必須原處原樣保留,只是在頭發(fā)太長時剪短修理,但不得剃除。
民間認為,孩子12歲之前,魂魄不全,受驚嚇或生病會丟魂落魄,也會被妖魔鬼怪攝走魂魄。滿12歲,孩子魂魄長全,能夠獨立應(yīng)付突厄與邪祟。因此,等孩子長到12歲時,家中要舉行剃頭儀式。先帶孩子去燒香拜佛,做贖身謝神儀式,了卻心愿。然后由德高望重的外祖父或舅父,用剪刀在孩子頭上剪下一撮頭發(fā),再由生身父母各剪一撮,集中起來在祖先牌位前焚燒。剪發(fā)的長者給孩子幾個喜錢表示祝賀,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給孩子披紅慶賀。儀式舉行完畢,請年長的剃頭師傅將孩子蓄留多年的頭發(fā)全部剃光,主人給師傅饋贈禮品以表感謝。這天,全家人要吃長面慶賀。有錢人家的父母要鋪排酒宴,大宴賓客。來客要攜禮品,舊時為花饃,現(xiàn)今是禮錢。神靈菩薩保佑孩子長大成人了,要去廟上還愿。舊時的大戶人家還要請來戲班歡演數(shù)日。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