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狀與疊音
七、摹狀與疊音
是運用象聲詞、疊音詞或聯(lián)綿詞,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聲音、顏色、形狀或人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如實地細致描寫出來,以增加敘述的形象性和真實感,這種修辭方式叫摹狀。象聲詞、疊音詞和聯(lián)綿詞都是漢語中極具音樂感的詞語,在詩句之中交替出現(xiàn),會形成一種極強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性。詩人常常將聲音和所抒發(fā)的情感完美融合,賦予文字以極強的抒情意韻。我們來看以下例句。
(1)用聯(lián)綿詞來描摹的?!对娊?jīng)·關(guān)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漂亮的樣子)
——《周南·關(guān)雎》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長短不齊的樣子)
——《周南·關(guān)雎》
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男人翻身的動作)
——《周南·關(guān)雎》
參而不見,搔首踟躕。(走來走去的樣子)
——《邶風(fēng)·靜女》
聯(lián)綿詞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單純詞,其最大的特點在于語音形式,無論雙聲的聯(lián)綿還是疊韻的聯(lián)綿,都是將音響效果蘊含在形象之中,在生動展示摹狀對象的同時感召讀者的審美心理,使語言本身極盡豐腴之至。
(2)用疊音詞來描摹的。如:
桃之夭夭(少壯的樣子),灼灼其華。(桃花的形狀)
——《桃夭》
行道遲遲(彷徨不進的樣子),中心有違。(內(nèi)心充滿著矛盾)
——《詩經(jīng)·谷風(fēng)》
老冉冉(漸進的樣子)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楚辭·離騷》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憂傷的樣子)。
——杜甫《夢李白》
舉手常勞勞,二情同依依。(惆悵憂傷的樣子)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過了水仙洞,仍舊下了船,蕩至歷下亭的后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荒呛扇~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
——《老殘游記》第二回
以上這些約定俗成的疊音格式,將人的視覺與聽覺有機地交結(jié)起來,既鮮明、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還為人物增添了含蓄和詼諧的情味。有鮮明性和形象性,又增強了音樂性和音響效果。我們知道,語言的音樂性主要表現(xiàn)在聲調(diào)、音韻、節(jié)奏和旋律上,也就是表現(xiàn)在音響的高低快慢、抑揚頓挫、長短舒促方面,漢語雖是表意體系的文字,但漢字是代表音節(jié)的,一個漢字一般說來就是一個音節(jié),所以疊字、疊詞的恰當(dāng)運用,能使作品的節(jié)奏和旋律更具音樂美。
(3)用象聲詞的來描摹的。如:
啟呱呱而泣。(小兒的哭聲)
——《尚書·益稷》
屏人竊竊私語。
——韓愈《順宗實錄》
笑吃吃不絕。
——《飛燕外傳》
伐木丁丁。
——《詩經(jīng)·小雅·伐木》
左右以賞之嘖嘖。(贊嘆聲)
——《飛燕外傳》
樹下讀喃喃。
——塞山子《塞山》詩
嗷嗷夜猿啼。(喃喃,讀書聲。嗷嗷,猿猴的叫聲)
——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口吃者發(fā)出的聲音)
——《史記·張丞相列傳》
上面這些詩句令我們感嘆:古人對各種聲音的模仿可謂惟妙惟肖,給人以身臨其境、如見其景的逼真感覺。它們更讓現(xiàn)代人汗顏自己日漸消退的想象力。
摹狀的種類:
1.摹色
視覺是所有感覺器官中對外界反應(yīng)最直接、最敏感的,而直接刺激視覺神經(jīng)的要算色彩了。用疊音詞,聯(lián)綿詞把事物本身所特有的色彩描繪出來,以顯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形成了修辭上的摹色。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黃鸝、翠柳,新鮮、明麗,顯示出活潑的飛躍氣氛;白鷺、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整個詩句色彩艷麗:小鳥嫩黃,柳樹翠綠,鷺鷥雪白,青天蔚藍,四種瑰麗的色彩描繪出一幅動人的畫面,從而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另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從色彩上看,“紅”、“綠”、“藍”,鮮明而熱烈;從季節(jié)環(huán)境來說,正在“春來”而又當(dāng)“日出”的時候:江南風(fēng)光之美,在于她那美麗碧綠的江水,明艷鮮紅的江花。由于事物本身的典型性,鮮明的色彩,加上刻意的渲染,就把詩人對江南的熱愛,濃墨重彩般強烈地表現(xiàn)出來。古詩文中摹色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飛云霧之杳杳,涉積雪之皚皚。(白的樣子,雪的顏色)
——班彪《北征賦》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天蒼蒼(青色,天之色),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花。(鮮明的樣子)
——陶淵明《擬古》
以上這些都是令人稱道而且色彩紛呈的千古名句。無論是云霧之杳杳,白雪之皚皚,還是松柏之青青,巨石之磊磊,無論是蒼蒼云天,茫茫原野,還是皎皎之明月,灼灼之鮮花,這些色彩感濃郁、聯(lián)想奇異的景物描寫,都讓人為之動容,過目難忘。
總之,我們在繪形摹景時,有意識選擇動靜相宜的詞語,再配以色彩感鮮活的詞語,就會令人耳目一新,讀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難以忘懷。漢語被公認(rèn)為世界上意蘊深刻、表義豐厚的語言,其實是與漢語詞語豐富的色彩密不可分的。
2.摹聲
我們生活在五光十色有多種聲響組成的世界,每時每刻都會感受到來自不同事物的聲音并受到其影響,同時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作家們于是在創(chuàng)作中用象聲詞、聯(lián)綿詞描寫事物的聲音,以幫助渲染氣氛,從而營造出逼真的藝術(shù)氛圍。
《詩經(jīng)·小雅·鹿嗚》中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乃鹿的叫聲)?!杜眯小分杏小皾£柦^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瑟瑟是風(fēng)在蘆葦葉子上發(fā)出的聲音,以幫助渲染凄涼的氣氛)。陸游《登賞心亭》有“黯黯江衣瓜步雨,蕭蕭木葉百城秋”(蕭蕭樹葉掉下聲)。
有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馬的嘶叫聲)”。描繪的逼真有《詩經(jīng)·小雅·綿蠻》中“綿蠻黃鳥,止于山阿(鳥叫聲)”的動聽,更有《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雪花飄動狀)音質(zhì)加動感。各種感覺尤其是視覺和聽覺的相互影響相互補償,增強了語言的藝術(shù)感染力,產(chǎn)生了奇特的藝術(shù)效果。
3.摹形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rèn)識總是從外形開始的,于是描繪事物的形狀,以增加真實感,就成為許多作者深入鉆研探究的藝術(shù)手段之一。
我們看到無論是潘岳《射雉賦》中:“天泱泱(云起的樣子)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睆堉偎刂小洞洪|》:“裊裊(柳條搖曳的樣子)城邊柳,青青陌上桑?!边€是古詩《十五從軍記》中“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多的樣子)”。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寞繽紛”(繁茂的樣子)。不同時代的作家們用纖敏獨特的筆調(diào)細致入微地雕琢形象,將人的心理、生理、主觀思想、感情等全部融注于筆端,領(lǐng)著讀者去觀察、去品味、去感受,化抽象為神奇,達到了生動、具體、可感的超凡藝術(shù)效果。
4.描寫人的心理狀態(tài)或抽象的事物
人的心理是最復(fù)雜最難琢磨也最難以表現(xiàn)的,而用一種疊音的形式來表達心里的狀況是古人的超凡想象力的一種表現(xiàn),最初的跨越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在時間的長河里會約定俗成為一種可以輕易意會的格式,如同以下各例: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詩經(jīng)·召南·草蟲》
早夜惶惶,追思咎過。(心中不安的樣子)
——柳宗元《與楊悔之書》
兄弟,怡怡如也。(和悅的樣子)
——《論語·子路》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fēng)涼。(風(fēng)很盛的樣子)
——曹丕《雜詩》
終身坦蕩而細故不入,其達生知足落落如此。(豁達開朗的樣子)
——柳宗元《柳公行狀》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漫長的樣子)
——《詩經(jīng)·七月》
精神恍惚,若有所喜。(神思不定的樣子)
——宋玉《神女賦》
5.綜合性的
通常作者多方面使用摹聲、摹色、摹形等手法,綜合這幾種辭格的藝術(shù)特點營造出奇特的藝術(shù)氛圍,用以烘托出一種詩情畫意之美。
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遠的樣子,為摹形)
皎皎河漢女,(摹色)
纖纖擢素手,(纖細柔長,為摹形)
札札弄機杼,(機織聲,為摹聲)
盈盈一水間,(水清淺的樣子,為摹形)
脈脈不得語。(相視的樣子,為摹寫人的心情)
另如《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摹聲)
郁郁園中柳。(摹形)
盈盈樓上女,(摹形)
皎皎當(dāng)窗牖。(摹色)
娥娥紅粉妝,(摹形)
纖纖出素手。(摹形)
昔為倡家女,
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
空床難獨守。
總之,無論是摹形、摹色還是摹聲,展示給人們的是無比豐富的印象、情感和思想。在這些洗練而繽紛的言語表達中,作者的精神得以無限的發(fā)揮,情感得以淋漓的宣泄,而讀者從中也極易體驗到不同作品繽紛多彩的一切。因為,恰如其分的描摹,實際上給讀者展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也讓讀者心中的人物或景致在無限遼遠的意趣氛圍中變得活躍無比。在摹狀的作用下,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直覺被有效調(diào)動起來,對被描寫的事物產(chǎn)生鮮明生動的深刻印象,常常會有身臨其境的直覺。所以,古今著名的文學(xué)作品都毫無例外地用摹狀來造勢和渲染。以上所列各種摹狀詞語所透露出的自然色彩感、音像感以及動態(tài)感,都可歸咎于詞語的形象色彩義的發(fā)揮。而且,作者完全可以根據(jù)不同表達目的需要,選擇不同形象色彩的詞來描繪、渲染。真正的經(jīng)典之作,在看似平淡的語言大背景下往往更能讓一些原本普通的詞語閃耀奪目的光彩。而且,恰當(dāng)?shù)剡x用不同色彩的詞語,表現(xiàn)干凈利落、生動活潑的語言特色,正是體現(xiàn)我們的文風(fēng)富于民族風(fēng)格和中國氣派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