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尊崇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可是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卻并不尊崇。拉斐爾(Raphael)所畫的雅典學院,柏拉圖手指向天,象征他認為智慧來自理念的完美形式,亞里士多德則手指向地,象征他認為知識來自對人間的觀察與經(jīng)驗。既然如此,難怪師生二人產(chǎn)生分歧。
由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三代,可以說是愈來愈世俗了?,F(xiàn)在我們且討論一下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分歧。
依照柏拉圖的說法,“理念”即一個普遍的“形式”(如“貓”),因此,它便只可能是一個性質,或者是事物之間的關系。然而怎可能用這樣一個理念與形式來定義神呢?神不可能是一個性質,更不可能把他說成是靠世間萬物的關系而存在。所以柏拉圖要彌補自己的說法,說普遍性的理念可以獨立存在,不必依靠個別的事物。例如說“至善”,不必有至善的人,卻應該有“至善”這理念存在。這樣一來,神便是理念的形式,而除他之外,不需更有別性(各別的貓)的存在,亦不需要依靠與各別的貓作聯(lián)系而成為存在。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拉斐爾(Raphael)
壁畫《雅典學院》(School of Athens)
亞里士多德反對柏拉圖的說法。他說:沒有不能聯(lián)系存在事物的普遍者。即說,假如普遍者(貓)存在,那么他自己即特定者(這只貓、那只貓),要不然,他必須與特定者有關系,例如“貓”即與各別的貓有關。因此,他下結論說:如果一個普遍者無法被斷定為存在的客體,那么他就不可能存在。
亞里士多德也反對柏拉圖的形式世界。形式世界超越人世,只是理念,但亞里士多德卻認為普遍者實存在于個別事物之內(“貓”存在于這只貓或那只貓之內),所以不能說有“實在”與“現(xiàn)象”的區(qū)別,只能有“實體”與非物質的存在。
他說,實體(being)是形式與物質的結合。例如磚瓦木石是質料,房屋則是形式,由此結合便成為建筑物這一實體。
可是,還有更高層次的說法,因為進一步由形而上學思考,則形式也可以成為質料,由是發(fā)展出更高的形式。例如“成年人”即以“小孩”為質料,由是發(fā)展為更高的形式。遵循這個規(guī)律,所以就有最高形式的神。
你看,亞里士多德可以否定柏拉圖的抽象理念來建立物質性的神,所以文藝復興時代以前的中古哲學家,便既可以由柏拉圖來建立上帝,也可以由亞里士多德來建立上帝??墒菂s無人能用蘇格拉底的學說。
雖然如此,如果將神說成是物質那到底有些不便,因此對于神,亞里士多德便用物質的運動來解說了。他說,有一個運動造成無限的形狀,因此才有我們這世間,這個運動亦一定有一個源頭,即運動的最初發(fā)動者,他是一個無形狀、不可分割、不占空間、不生變化、無性別、無情欲的永恒存在,而且是極完美的存在,這就是神。神不是世界的創(chuàng)造主,但卻是世界的發(fā)動者。他是大自然的究竟因,是萬物的動機與目的,是世界“形式”生命的法則。后來經(jīng)院哲學將這“發(fā)動”稱之為“純粹活動”(actus purus)。
柏拉圖的神是主觀的精神,亞里士多德的神則是客觀的物質。他們都將之視為最高、至善的存在,所以即精神與物質的分野。但卻不能說柏拉圖純粹唯心,因為理念的形式有物質性,亦不能說亞里多德純粹唯物,因為他的質料也可能是抽象的形式。
亞里士多德研究的哲學范疇廣大,尤其是自然科學更是他的專長,在邏輯學上他亦有重大的建樹,所以要用如來藏思想來評價,亦只能評價他形而上學這一部分,可惜,這正是他最弱的一門。
他用“實體”來否定柏拉圖的“理念”,表面上好像用唯物來否定唯心,可是,卻不能像印度哲學家那樣,干干脆脆用地、水、火、風四大來做質料,卻將用質料所成的“形式”也說成是質料,這是令人費解的。怎樣將一間房屋當成質料呢?他沒有解釋。
所以,他猶如熒光屏中的人,想證實熒光屏上的影像世界為實體,并且還要建造非物質性的實體,因此才有他那套令人費解的實體理論。用佛學來評價,他是混亂了緣起(令物質如何變?yōu)檎鎸嵉囊?guī)律)。
他形而上的建立,極有可能是為了超越柏拉圖而建立。他一生富裕,十八歲時跟隨柏拉圖學習,離家住進學園。他出身醫(yī)藥世家,因此喜好自然科學,柏拉圖的哲學可以啟發(fā)他對自然界的沉思,因此一直在學園學習,直至柏拉圖逝世,計二十年之久。這時候,他其實已經(jīng)想超越柏拉圖,天才學生想超越天才老師,是很自然的事,因此連柏拉圖都說:亞里士多德是只吮盡了母乳然后將母驢踢開的小驢。
他運氣好,視他為亦師亦友的貴族赫米亞斯(Hermias)成為一個城邦的統(tǒng)治者,把他邀去,并將胞妹嫁給了他。接著,馬其頓菲力浦(Philip)又聘請他教導王子亞歷山大(Alexander,前356-前323)。據(jù)說后來亞歷山大稱帝,遠征中亞,建立龐大帝國后,給了老師一筆巨資,可能相當于如今的一二千萬美元。所以亞里士多德才可以悠閑地建立他的“逍遙學派”,要研究生物,就可以將凡能搜羅得到的動物買回來,供學生研究,氣派之大,超過以后的任何一間學府。
這樣富裕而且好運的哲學家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他怎能不挖空心思來超越柏拉圖呢?所以亞里士多德的成就,絕不在形而上學、倫理學、修辭學方面,這對他來說都有點勉強。所以他雖然反柏拉圖,將物質說為實在,但卻始終要走入唯心,將形式當成物質。由是最高的“實在”依然是離開物質的形式———神。至于他建立的神的純粹活動,更成為其后經(jīng)院哲學家的養(yǎng)分,營養(yǎng)出羅馬教廷的上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