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旅游資源貧乏地區(qū)如何發(fā)展旅游

        旅游資源貧乏地區(qū)如何發(fā)展旅游

        時間:2023-02-04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目前,對旅游資源的理解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僅在細節(jié)上存在一些分歧。其次,旅游資源有別于其他資源,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能激發(fā)旅游動機,造成旅游者的空間移動。再次,旅游資源能為旅游業(yè)所利用,并由此而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利于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今后旅游資源的范圍還將繼續(xù)擴大,人們邀游太空、登上月球旅游的愿望也會成為現(xiàn)實。某些現(xiàn)在看來不是旅游資源的客體或要素,很可能以后會成為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的概念_ 旅游學基礎

        一、旅游資源的概念、特征和類型

        (一)旅游資源的概念

        1985年,郭來喜等人從資源學和人文地理學的角度首先對“旅游資源”下了定義。郭來喜認為:“凡能為人們提供旅游觀光、知識樂趣、度假療養(yǎng)、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以及人間友好往來和消磨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以稱為旅游資源。”周進步認為:“旅游資源是指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中那些為旅游者感興趣的、可以利用的物質條件?!狈饺缈嫡J為:“所謂旅游資源,就是能對旅游業(yè)產生經濟價值的觀賞對象,也就是說凡是能對旅游者產生觀賞吸引力的資源。”

        同年,黃輝實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了另一定義:“旅游資源就是吸引人們前來游覽、娛樂的各種事物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它們本身不是游覽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須經過開發(fā)才能成為有吸引力的事物?!边@里他將資源與景點嚴格區(qū)分開,資源即原材料,景點即吸引物。

        1992年,尹澤生在研究各家見解后,結合旅游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在《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guī)范》一書中指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yè)開發(fā)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都可視為旅游資源。”這一定義明確了構成旅游資源的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對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發(fā)人們的旅游動機;二是具有可利用性,隨著旅游者旅游愛好和習慣的改變,旅游資源的包容范疇不斷擴大;三是資源的開發(fā)能產生不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在90年代中國旅游資源普查工作中,該定義被廣泛應用,并為“國家標準GB/T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所采用。

        目前,對旅游資源的理解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僅在細節(jié)上存在一些分歧。

        首先,旅游資源具有客觀存在性,是物質的,在一定地域上分布。在旅游資源中,自然界賦予的名山、大川、瀑布、湖泊、森林、動物等,以及人工創(chuàng)造的、歷史遺存的園林、宮殿、文化名城、珍貴文物等,它們是物質的、有形的客觀實體,認同感較強,易于被人們認可,這是旅游資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時,還有不少無形的、非物質的旅游資源,例如文化藝術、趣聞軼事、神話故事等。由于它們是無形的、非物質的精神產品,不易為人們所感受,其本質也不易被人們理解與認可。實際上,這些非物質的、精神的旅游資源,是在物質的基礎上產生的,總是與一定的物質基礎相聯(lián)系,并依附于一定的物質而存在,在特定的地區(qū)才能成為資源。例如:許仙同白娘子的故事,只有同西湖斷橋和鎮(zhèn)江金山寺結合起來,才能成為旅游資源。若脫離這兩處實體,則是民間文學研究的內容。同樣,高尚的品德、熱情的服務,總是與具體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不同地區(qū)的文化藝術總是與當?shù)氐纳鐣v史、環(huán)境條件相聯(lián)系,才能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充分開發(fā)無形的、精神的旅游資源,不僅可以拓寬旅游活動的內容,而且還可為旅游產品創(chuàng)造出新的附加價值。

        其次,旅游資源有別于其他資源,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能激發(fā)旅游動機,造成旅游者的空間移動。自然界賦予的或者人工創(chuàng)造的、歷史遺存的客觀實體,復雜多樣;那些不具備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藝術、思想等要素,其表現(xiàn)形式更是名目繁多。上述內容并非都是旅游資源,只有那些對游客有一定吸引力,有可能被旅游業(yè)所利用的內容才算旅游資源。例如優(yōu)美的山、川、河、湖,幽靜、茂密的森林,奇特的魚、蟲、鳥、獸,珍貴的歷史文物,純樸、濃郁的民俗,優(yōu)良的社會風尚,精湛的藝術表演等。它們都能對游客產生一定的吸引力,成為游客觀光、參與、體驗、學習、提高的對象。至于勞務或其他要素是否屬于旅游資源,同樣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分析。對那些在旅游活動中僅僅起著媒介作用的勞務,例如一般的導游、服務員、司機、經營管理人員的勞務等,它們并不具備吸引力,也不會激發(fā)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因此這些勞務不應屬于旅游資源范疇。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某些名廚師、造詣較高的書法家、藝術家,不僅他們的作品或產品為旅游者所欣賞或享受,而且他們的勞動服務(創(chuàng)造或制作)過程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再次,旅游資源能為旅游業(yè)所利用,并由此而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利于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對旅游資源的利用,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社會效益。某些國家將色情、賭博和迷信也視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在一定時期內會得到可觀的經濟效益。然而它敗壞社會風尚,損壞旅游者的身心健康,最終會破壞社會長遠的總體經濟效益。與此同時,要注意環(huán)境保護,使旅游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也是旅游資源開發(fā)時應遵循的重要原則。

        最后,旅游資源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旅游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旅游資源的范疇在不斷擴大。保健旅游的興起,使一些地方訪問百歲老人、參觀中藥材博物館、從事“森林浴”等活動悄然興起;參與型旅游已不僅局限于過去的滑冰、滑雪、沖浪、游泳、體驗民風民俗等,又出現(xiàn)了滑沙、滑草、放風箏、田園作業(yè)等;旅游活動不僅在地面,已經開始向水下、空中發(fā)展,一些地方開展了游人潛水觀看海底世界、乘坐飛機俯瞰城鎮(zhèn)、冰峰等活動;西安的衛(wèi)星測控中心、美國的宇航中心、澳大利亞的造幣廠、朝鮮半島的“三八線”等,已向游客開放,成為重要的旅游點;專供旅游而興建的人造樂園、微縮集錦式公園,配有聲、光、電,栩栩如生的各種蠟像館更是五花八門。特別是集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現(xiàn)代高科技、深厚的文化內涵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景區(qū)與游樂場所,符合時代潮流,受到人們的偏愛。今后旅游資源的范圍還將繼續(xù)擴大,人們邀游太空、登上月球旅游的愿望也會成為現(xiàn)實。某些現(xiàn)在看來不是旅游資源的客體或要素,很可能以后會成為旅游資源。

        此外,西方學者常使用旅游吸引(物)的概念代替旅游資源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旅游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總和,它包括了旅游資源、適宜的接待設施和優(yōu)良的服務,快速舒適的旅游交通條件,甚至還包括了政府的旅游產業(yè)優(yōu)惠政策和旅游人才的培養(yǎng)。

        (二)旅游資源的特征

        旅游資源不同于傳統(tǒng)的土地、水體和礦產等資源,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地域性

        受自然條件和人文因素的限制,旅游資源首先表現(xiàn)為空間分布上的巨大差異性,這是造成旅游者空間移動的根本原因。這種差異性表現(xiàn)為眾多旅游目的地與旅游者通常的生活習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環(huán)境大不相同。差異越大,對旅游者來說就越獨特,吸引力也就越大。如我國南、北方之間自然景色和民俗方面的差異:北方山水渾厚,建筑巨大,民眾性格粗獷豪放;南方山水秀麗,建筑玲瓏,民眾性格細膩柔和。地域差異導致旅游資源在宏觀尺度上形成了明顯的區(qū)域分異規(guī)律。地域性越強,即資源特色越明顯,價值越大。這種地域差異性是從區(qū)域總體上反映出的旅游資源基本特征,而不是單就某個個體旅游資源元素而言的。旅游資源的地域差異,主要是受自然地理和人類社會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所決定,并由此形成了在不同緯度和經度上旅游資源的地帶性分異特性,以及在相同經緯度上可能表現(xiàn)出的垂直分異特性。正是因為旅游資源具有分布上的地域性這一特點,才會吸引不同地域旅游者形成跨地域的旅游活動,從而使不同地域的旅游業(yè)得以發(fā)展和興盛。

        2.吸引性

        旅游資源主要對旅游者有使用價值,而這種效用就體現(xiàn)在使旅游者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通過這種體驗過程,不同旅游者得以分別或同時滿足三個不同層次的心理需要:美感層次,即觀光旅游,滿足風景審美需要;娛樂層次,即休閑度假,滿足放松身心之需;專項層次,即專項旅游,滿足細分市場游客的多種需求。由此而使旅游者在美感陶醉中獲得精神愉悅,在廣聞博見中得到充實自我的精神滿足,在移情、寄情中得以釋放情感的欲望。無論是名山大川、奇石異洞、海湖泉瀑、風花雪月,還是文物古跡、民族風情,都應該具備這樣的基本功能。旅游資源的美學特征越突出,觀賞性越強,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還涉及旅游者的主觀心理感受。就某項具體的旅游資源而言,它可能對某些旅游者吸引力頗大,而對另外一些旅游者則無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沒有吸引力。所以,任何一項旅游資源都有吸引力定向的特點,只能吸引某些市場部分,而不可能對全部旅游市場都具有同樣大的吸引力。即使是西湖、張家界這樣等級的旅游區(qū),仍有人認為“沒多大興趣”。因此,旅游資源的吸引性特征還附有感知決定性和價值不確定性。

        3.季節(jié)性

        旅游資源的地域性和吸引性還與季節(jié)性緊密相關。就我國而言,夏季全國普遍高溫,不少自然旅游資源的地域差異明顯縮??;冬季南北溫差極大,旅游資源的地域性就大大加強。同理,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也時常受到季節(jié)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緯度和地形的差異而產生的氣候季節(jié)變化,對異地人來說都存在著生理適應問題,旅游者更要認真考慮到某地需要帶多少行裝,以及那里的氣候環(huán)境能否對自己的旅游活動產生積極影響。這從客觀上造成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會隨著季節(jié)的改變出現(xiàn)周期性變化,旅游業(yè)也因之處于淡季與旺季的交替狀態(tài)之中。但是,這并不是絕對性的規(guī)律。有些地區(qū)嚴冬季節(jié)所造成的獨特旅游環(huán)境比夏季更能吸引旅游者。有些旅游地在特殊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春節(jié)等)來臨時,其淡季會變得興旺起來,甚至成為全年最旺時期。

        相對而言,人文旅游資源的季節(jié)性較明顯,如園林,基本建筑的藝術特色四季可賞,但最佳觀賞亦在春秋,有植物、水體等襯托。各類節(jié)慶、經濟、宗教和政治活動也有明顯的周期性。

        4.不可轉移性

        由于旅游資源的地域性特征產生于宏觀大尺度地理背景之下,使得絕大部分旅游資源處于一種無法脫離的宏觀環(huán)境之中。且不說一些單體的自然旅游資源往往離不開其生成的環(huán)境,勉強移植異地會出現(xiàn)“南橘北枳”的尷尬,就是那些與人相關的社會因素,也難以與原來存在背景相剝離。以社會風情來說,就是一種十分綜合的現(xiàn)象,不僅具有時間上的長期性和文化上的遺傳性,更具有空間上的相對封閉性,因而無法把構成一地獨特社會風情的綜合因素加以分解,勉強分解的結果也只能是使之成為失去了旅游價值的一般社會現(xiàn)象。比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如果沒有西雙版納美麗的熱帶風光的烘托,沒有傣家竹樓的點綴,可能是很滑稽的一種事情。因此,旅游資源是一種不以旅游產品生產企業(yè)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物象,旅游企業(yè)只能對它加以開發(fā)利用,而不能像工農業(yè)產品那樣集中成批生產。根據(jù)旅游資源本體所做的任何仿制,都只能生產出不具備同等價值的贗品(但也是旅游產品),這和仿制古代藝術品是同樣的道理。

        正是由于旅游資源所具有的地域性、不可轉移性特征,決定了旅游這種特殊的人類活動現(xiàn)象必定表現(xiàn)出暫時性和異地性特征,以解決旅游資源不可移動性的矛盾。由此可見,旅游資源的不可移動性與旅游活動的異地性,雙方互為前提,缺一不可。

        5.時代性

        旅游客體本身作為獨立于旅游活動之外而存在的物象,它能否真正成為旅游資源,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時間、空間、人類偏好等是最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的不確定性會使該資源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或社會當中的旅游價值大相徑庭。旅游資源的本原在于它具有的可以滿足人們旅游愉悅需要的功能。盡管這種功能的存在有其客觀性,但從歷史上看,人類的審美能力和愉悅要求確實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逐步形成、發(fā)展和豐富起來的。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存在是否可以構成旅游資源的價值判斷,就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概括起來有四點:一是旅游資源隨時代的需求而產生、發(fā)展,品種數(shù)量正在成倍增加;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部分旅游資源已逐步被淘汰甚至消失;三是旅游資源因時代的差異而評價不同;四是因時代不同,旅游資源的功能也不同。如本世紀以來興起的工、農業(yè)旅游,使原本屬于一、二產業(yè)的眾多企業(yè)成為旅游者觀光或增長見識的場所;周莊、同里等較為幽靜、相對封閉的江南古鎮(zhèn)成為新的旅游熱點;花明樓、豐鎬房等更是反映出時代變遷所帶來的旅游資源萌變性特征。相反,曾經遍及中小城市的動物園,九十年代相當紅火的大觀園、西游記宮等,目前已幾無游客。

        6.重復使用性

        旅游資源的利用,不像大部分其他資源那樣,有其使用極限或需繁殖,而主要用于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在理論上可以永久使用,這也是各地爭相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動因之一,主觀上希望一次投資開發(fā),能得到長期回報。實際上,旅游資源永續(xù)利用的前提條件是保護得當,“帶走的只是照片”,甚至只是美好記憶。否則,資源質量下降,同樣會有“損耗”。如旅游旺季游人過量,使部分園林、溶洞遭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極為稀有、價值極高的資源,就會走向另一極端,呈現(xiàn)“不可再生性”的特征。特別是我國西部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旅游開發(fā)很容易造成“不可再生旅游資源的破壞”。有形的旅游資源是如此,無形的旅游資源也有同樣的問題。一項使用過度的有形資源可能被毀壞,甚至不可再生。一項維護不當?shù)臒o形資源,如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遭到破壞,更是難以修復。

        7.類型的廣泛性

        從旅游資源的定義可以得知,旅游資源是一個內涵非常廣泛的集合概念,任何能夠造就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環(huán)境的因素都可成為旅游資源。此外,旅游資源在表現(xiàn)形式上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歷史的,也可以是當代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空間分布上,從天上到地下、山區(qū)到平原、鄉(xiāng)村到城市、赤道到兩極,旅游資源無處不在。旅游資源的這一特點,是由旅游者社會組成的心理特點的多樣性以及由此決定的千差萬別的旅游需求推動下的產物。世間百姓性格各異,有人追求名山大川,有人專鉆小巷探幽,有人喜歡竹間品茶,有人樂于卡拉OK??傊?,這是客觀世界的復雜性決定的,也是與人們旅游動機的多樣性分不開的。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旅游資源是使用人群最廣、類型最多的資源。從古代起,就有帝王巡游、官吏宦游、買賣商游、士人漫游、高僧云游、平民百姓節(jié)會慶游等,可謂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到了現(xiàn)代,人們更是將旅游作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資源類型的廣泛性還體現(xiàn)在各種類型的相互包涵性,即各種類型的旅游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往往呈現(xiàn)重疊、交叉、組合的現(xiàn)象,最為典型的是“自古名山僧占多”,或“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使我國不少名山,如泰山、黃山、武夷山等成為“自然、文化雙重遺產”;對于旅游者的體驗而言,著名的人文景觀也需要自然環(huán)境的襯托才更加豐富多彩,杭州西湖之聞名天下的背景即是因其典型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的絕佳結合。

        【小資料3-2】

        中國旅游資源的四大特征

        1.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上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各種功能。中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從海平面以下155米處的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絕對高差達9003.13米。中國不僅有緯向地帶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qū),即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國不論南北東西都有繁花似錦的美景,不僅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高緯度地區(qū)的避暑勝地,而且還有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閑度假勝地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存棲息環(huán)境,使自然景觀更加多姿多彩。

        不論是從旅游資源供給的角度還是從旅游消費的角度看,中國擁有世界旅游活動的各種資源和要素,可以開發(fā)成為適合現(xiàn)代旅游趨勢的各種旅游產品。很少有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具有如此多樣和復雜的旅游資源系統(tǒng),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的國土遼闊,地質復雜,氣候多樣,另一方面也與中國歷史悠久、文明發(fā)達有關。資源種類的豐富度和多樣性是中國旅游資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2.豐厚性

        中國旅游資源不僅種類多樣,而且每種資源的積淀豐厚,擁有各種規(guī)模、年代、形態(tài)、品類的資源特征。不論是古代建筑、古城遺址、帝都王陵、禪林道觀、園林藝術、民俗風情,還是自然山水風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勝數(shù),其資源之豐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國前列。以花崗巖山景為例,既有節(jié)理發(fā)育又經風雨剝蝕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而著稱的黃山;也有因斷層發(fā)育使巨大花崗巖體突兀凌空,以險稱絕的華山;還有因花崗巖主峰特性而導致球狀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異的各種小尺度的風景地貌散見各地。

        3.古老性

        中國是古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游資源,其中許多資源以歷史久遠、文化古老、底蘊深厚而著稱。古老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數(shù)不勝數(shù),遍及32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云南開遠小龍?zhí)兜墓旁郴謱儆谏止旁澈团D瑪古猿;云南祿豐石灰壩發(fā)現(xiàn)的古猿化石,據(jù)測定距今有800萬年歷史。在眾多的古人類遺存中,以元謀人歷史最早(距今17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人類遺物最豐富,龍?zhí)抖丛橙嘶囊痪哳^蓋骨最完整。中國旅游資源的古老性還表現(xiàn)在,遠在數(shù)千年之前,中國的先人就開發(fā)和發(fā)明了一系列的工藝藝術、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安陽殷墟、咸陽秦城、京杭運河、萬里長城、秦兵馬俑坑等,無不以古稱勝。

        4.奇特性

        中國擁有數(shù)不盡的特有旅游資源。在自然奇觀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會,洱源的萬鳥朝山的鳥吊山奇景,能發(fā)出不同音符鳴叫的峨眉彈琴蛙,每屆中秋的錢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熱爆炸泉,吉林松花江邊的霧凇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豐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銅車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已建成的兵馬俑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游人。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書,江陵鳳凰山漢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滿城陵山漢墓的金縷玉衣,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城和眾多古跡,徐州的漢墓,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歷史的最佳場所。敦煌莫高窟被公認為世界藝術寶庫。雄踞凌云山,俯視三江的樂山大佛,坐像高71米,體寬28米,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三)旅游資源的類型

        旅游資源的分類,是根據(jù)旅游資源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歸并或劃分出具有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等級類別的工作過程。在所劃分出的每一種類別(類型)中,其屬性上彼此有相似之處,不同類別(類型)之間則存在著一定差異。我國目前對旅游資源分類的方法主要有:

        1.根據(jù)資源屬性的分類

        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進一步的細分又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最為典型和常用的是國家旅游局規(guī)劃發(fā)展與財務司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2003年制定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方案(國家標準GB/T18972—2003)。在這一分類方法中,將旅游資源分為“主類”、“亞類”和“基本類型”三個層次?;绢愋停ā奥糜钨Y源基本類型”的簡稱)是普查的具體對象,若干屬性相同或相近的基本類型歸并為亞類,若干亞類又歸并為主類。全部基本類型共有155種,歸為31亞類、8主類。(參見表3-1)

        表3-1 旅游資源分類表

        img8

        續(xù)表3-1

        img9

        資料來源:國家標準GB/T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2.按照管理級別高低的分類

        旅游資源可以劃分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四種類型:

        (1)世界級旅游資源 主要包括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分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聯(lián)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保護區(qū)網絡的自然保護區(qū)和世界地質公園等。它們具有全球性的藝術觀賞、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是世界上品位和知名度最高的旅游資源、全人類的寶貴遺產和海內外廣大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2)國家級旅游資源 主要包括由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村)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由原林業(yè)部批準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國家森林公園等。它們都是中國壯麗河山的精粹和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重要的藝術欣賞、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

        (3)省級旅游資源 主要包括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些省份還公布有歷史文化名鎮(zhèn)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省級森林公園等。它們均具有較為重要的藝術欣賞、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及濃郁的地方特色,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

        (4)市(縣)級旅游資源 主要包括市(縣)級風景名勝區(qū)和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是本地游客的主要游覽對象。

        3.根據(jù)旅游活動性質的分類

        可分為觀賞型旅游資源、運動型旅游資源、休(療)養(yǎng)型旅游資源、娛樂型旅游資源以及特殊型旅游資源(如具有科學考察價值的旅游資源)。

        此外,國際上還有根據(jù)游客體驗性質的分類,這種分類強調的是旅游者體驗的性質,因而既可視為一種旅游資源分類,也可視為一種旅游地分類。典型的如1979年美國的德賴弗(Driver)等提出的分類系統(tǒng)。他們將旅游資源(旅游地)分為5大類:原始地區(qū)、近原始地區(qū)、鄉(xiāng)村地區(qū)、人類利用集中的地區(qū)和城市化地區(q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