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廣州珠江北岸,商貿繁忙的老城區(qū),東西全長不過四公里左右,民居商鋪鱗次櫛比,當中絕大多數(shù)是低矮民房,黑黑灰灰連綿一片。城市制高點除了數(shù)得出的越秀山鎮(zhèn)海樓、石室圣心大教堂、六榕塔和光孝塔之外,最能吸引眼球的就是那六座矗立市區(qū)各處,高出城區(qū)天際一大截的老式大當鋪了。自西而東順次排列為:西關大押(西關)、寶德大押(寶慶中約)、迪吉大押(梯云路)、昌興大押(龍津西)、寶生大押(西門口)和東平大押(大東門)。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數(shù)那氣勢恢宏、樓高九層接近三十米,占地一畝多,青磚厚壁配嶺南鑊耳式屋頂?shù)奈麝P大押。其雄踞西關的英姿何等壯觀,曾被當年來穗洋人拍攝下來,制成英文明信片,海外發(fā)行,介紹中華名城廣州風光。
當年這家全城首屈一指的大當鋪,乃是一棟碉樓特色建筑物,與名列第二的東平大押,一西一東位于舊城區(qū)東西向中軸線兩端。西關大押青磚高墻直上直下,風格拙樸,雄踞西關,遠高于附近民居。以花崗石做窗框,中豎小鐵枝,方便瞭望和空氣流通,必要時還可據(jù)窗居高臨下射擊,抵御盜匪進攻。墻體比普通民居來得厚實堅固,不懼匪盜鑿墻或火攻。四周低矮民居的瓦脊高低交錯,綿延遠方。城北天邊,白云山側影遙遙在望。一張沉睡了近百年的清代明信片,向世人重現(xiàn)了一幅絕無僅有的廣州西關舊城風貌,觀賞之余,使人有時光倒流之感。
塵封的老城明信片——西關大押
舊時廣州當鋪門口因講究名正言順和發(fā)財納福,大多數(shù)都懸掛傳統(tǒng)的“蝠鼠金錢”做招牌,取其寓意福與利。廣州典當業(yè)鼎盛時期乃在清末民初,全城總數(shù)超過四百家,真是“當鋪多過米鋪”,主要群集于商業(yè)旺地西關一帶,當時流傳一句行話“要找老當鋪,先到西關來”。幫襯者多數(shù)為布衣百姓個體戶,或因貧困潦倒走投無路,或因生意經(jīng)營中急需一筆錢銀救急,便把家中稍為值錢的物品送上押臺,昔日被戲稱為“舉鼎”或“舞獅”。有錢人視涉足當鋪為敗家,進出銀行才是體面興旺。老一輩廣州人定然記得,大凡昔日當鋪入門正中處,必置一座高大屏風,俗稱“遮羞板”,借以遮擋行人視線,可見當年涉足當鋪者多么落泊與無奈。為防祝融光顧,西關有條件的當樓都配備水槍,依靠天井中的井水做水源防火,有條件者還在頂層預置數(shù)十乃至上百個大水缸蓄水滅火。
堅壁厚墻,狀如碉樓的當鋪
當鋪賺錢有大押和小押之分,通常是押本九折、取贖十足還需加利,最終九出十三歸,此謂明取,典當大件家私重物還要加收一定保管費。若有攜來金器典押者,企柜(當班專職員工)會取出黑色“試金石”,讓金器在其上擦一兩下,留下劃痕與樣本對照,透過放大鏡仔細察看判斷其成色,稍有懷疑,當即抹于硝酸劃痕上,使雜質熔蝕,所剩便是純金了,以此判定金器成色和確定押價。對于手鐲、金錠、金條等大件金器,更慎之又慎,還搖動專門錐鉆鉆一細孔,直透內層,取出放大鏡透視里面,以防其中裹夾鉛、錫,防偽防騙,處處做足。經(jīng)此鉆孔和試金石上擦痕兩道程序,物品主人的損耗雖然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店鋪日積月累,其利可觀。
進入上世紀三十年代后,廣州與時俱進,已有新式銀行現(xiàn)身市面,傳統(tǒng)典當生意不斷受到擠壓,加之政局動蕩,當鋪經(jīng)營舉步維艱,最終由盛轉衰,一批批潦倒“執(zhí)笠”,典當業(yè)連同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許多當鋪遂成舊廣州風貌一道遠去的背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