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烈士陵園舊名紅花崗,昔日是城郊荒山野嶺,蛇蟲鼠蟻生息其間。自陵園建成,辟出大片湖面,遂成后來有山有水之勢。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上中學適逢“文革”,家住東山區(qū),百無聊賴,隔三岔五常到此公園溜達散心。那年時值炎夏,一天中午剛過,路寂人稀,正在園內林徑漫步,竟然與郊區(qū)捕蛇人不期而遇,還親眼目睹了鄉(xiāng)下人巧捕水蛇的絕活,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哥倆,手荷長竹,大的十二三,小的八九歲,短褲赤腳皮膚黝黑。乍看之,似是那些翻爬圍墻,進園摸魚打鳥的“香牙蕉”(粵語:鄉(xiāng)下仔)。但見其中一人,手拎細目尼龍網袋,內有三五條水蛇蠕動,此時方知碰上了“捉蛇仔”。連忙腳步加快緊跟其后,決意追上去看個究竟。
聽口音哥倆是廣州近郊人,走走停停,目光專注,不停地搜索著荷塘湖面的每一寸角落,似乎在察看“蛇情”,選擇一方理想的獵場。走走停停,在一處有幾塊大石頭凸出水面,樹蔭掩蔽下的僻靜岸邊,哥倆終于止步停下,手腳麻利,蹲下來開始做捕蛇的準備。
一灣靜水,凡人眼里此地與水面他處似無不同,細心察看之,卻果真另有乾坤。一片僅幾平方米開闊的靠岸水域,隱隱約約散布著幾十個指尖大小的水泡,一窩水蛇幾十條聚在一塊,宛如一條條插在水中的木棍,露出頭部形成水泡,正浮在水里消暑納涼好不快活。
哥倆捕蛇的“行頭”是根二指粗的兩米長竹,前端對半劈開約有二十厘米,塞進一截一寸長的竹片,撐開做成蛇夾子,這是“香牙蕉”的捕蛇利器。但見大哥動作敏捷,出手奇快,手持那張開的竹叉瞄準水泡戳去。在水流的猛烈撞擊下,短竹片旋即脫落,竹夾當即合攏。“打蛇打三寸”,獵物的要害部位被緊緊夾住。只見蛇體劇烈扭動幾下,一番無奈掙扎,隨之軟綿綿地纏繞在細竹上,最終被弟弟取下塞進蛇袋。哥倆配合默契,夾子張開又再次被裝好,大哥接二連三手無虛發(fā),穩(wěn)穩(wěn)當當地夾起水中獵物。出手之快竟連旁邊未遭“竹夾”的水蛇渾然不覺,依舊紋絲不動地懸在涼水之中。哥倆偶爾停下嘀咕幾句,根據水泡在水面的分布,商量著下一個最佳出擊目標,恰似桌球大師擊球前的一番選擇。大約兩三根煙的工夫,大小不一的二三十條水蛇已落入囊中,最大的“蛇王”近一米長,足有兩斤重。斬獲甚豐,哥倆喜形于色。
“香牙蕉”巧捕水蛇的一連串絕活,令游人駐足,個個圍攏前來看得津津有味。見圍觀者漸眾,水面上的水泡也所剩無幾了,哥倆似乎萌生去意,開始動手收拾行裝。有好奇者趨前打聽:“細佬仔,捉蛇回家有乜用?邊個教你的?”“阿公教落喈,大蛇煲粥,小蛇剁碎喂鴨?!彪S之匆匆離去,消失于松林小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