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反帝愛國詩話
中國最早的反帝愛國詩話,是清末詩人、詩論家林昌彝著的《射鷹樓詩話》。
林昌彝(1803—1876),字惠常,一作蕙裳,又字薌溪,晚號茶叟、五虎山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受業(yè)于鰲峰書院漢學家陳壽祺,飽覽群書,才華橫溢。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但進京會試八次皆不第,隨即放下科舉的執(zhí)著,游歷各地。他看到祖國受列強侵略,憤恨不已,以詩言志,并四處收集反映鴉片戰(zhàn)爭、歌頌烈士等詩篇,寫下《射鷹樓詩話》,通過表彰作者及其作品,喚醒人們的愛國熱情。其重要著作有《射鷹樓詩話》《海天琴思錄》《硯桂緒錄》《小石渠閣文集》等。
《射鷹樓詩話》作于道光末年,共二十四卷,系作者“竭十余年搜輯之功”寫成。全書以輯錄福建籍詩人詩作為主,兼及清代詩人四百余位,共計收詩兩千余首。書名中的“射鷹”,即“射英”的諧音,為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之意。在書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記載鴉片戰(zhàn)爭時期英軍入侵及有關(guān)禁煙反英的史實,廣泛收錄反映鴉片戰(zhàn)爭、歌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的詩篇,尤其注重輯存魏源、林則徐、張維屏等愛國詩人的詩作,可謂是一部反映鴉片戰(zhàn)爭的專題詩歌總集,故極具重要的史料價值。林氏不僅輯詩眾多,而且評論所及詩人多達二百余人。評論重點仍然是在愛國詩人身上,如評魏源“仰俯世變,深抱隱憂”,評林則徐“氣體高壯,風格清華”,評張維屏“目擊英夷之變,惄①然有憂”,均極有見地。《詩話》也表達了林氏的論詩主張。他強調(diào)“作詩須有命意,而后講性情風格”,“貴在抱負,方為大家”。要求詩歌能夠“裨益經(jīng)濟,關(guān)系運會”,有益于教化。在藝術(shù)風格上,主張“諸品”齊放,反對擬古,獨尚一格。全書以反映抗英斗爭為中心,是一部具有強烈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詩話著作。有咸豐元年(1851)刻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標點本。
【注釋】
①惄:憂思傷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