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巴大帝的最后安寧
阿克巴大帝的最后安寧
獨子薩利姆兩次自立為帝,公開謀反,給了阿克巴沉重打擊,他如雄獅般的心志日漸消殞,同時惡化的還有他的健康。他在去世前三年,仿佛預(yù)感到時日無多,便下令在阿格拉建造自己的陵墓。
可惜的是,直到阿克巴離世,陵墓也尚未完工,繼位者薩利姆又修了八年才建成。作為人子,他總算給了父親最后的體面。
修建陵墓的材料是紅砂巖和大理石,四面圍墻的中央各建有一道大門。有三道門分別為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基督徒使用;位于南邊的正門叫布蘭·達瓦扎(Buland Darwaza),屬于阿克巴家族專用。這座大門鑲嵌著繁復(fù)華麗的白色大理石圖案,四角都設(shè)有一座喚拜塔,據(jù)說建造泰姬陵的某些靈感,就是來源于阿克巴陵墓。
作為宗教融合的倡導(dǎo)者,阿克巴的陵墓自然是多民族風(fēng)格的混合,墻壁圖案包含了各種宗教元素:伊斯蘭教的星星,印度教的蓮花,佛教的“卍“字紋,基督教的十字架。
走出大門,美麗的莫臥兒式花園如圖畫般呈現(xiàn)眼前,長長的水道將花園分為四個區(qū)域,花園花木扶疏,綠樹成蔭,鹿群在悠閑地吃草,時不時有松鼠跳下樹枝,用調(diào)皮的黑眼睛打量著游人。比起泰姬陵的熙熙攘攘,這里靜謐許多。
*布蘭·達瓦扎門。
穿過一間畫滿壁畫的墓室,沿著一條十來米的大理石墓往下走,阿克巴的石棺就靜靜躺在昏暗的地下室里。和外墓室的色彩斑斕相比,安置石棺的內(nèi)墓室異常樸素,墻壁上沒有浮雕,沒有壁畫,唯一的裝飾便是白色石棺上的石雕花朵。
*阿克巴墓室。
地下室光線不足,來自通道的稀薄光線照在阿克巴的石棺上,甚至無法構(gòu)成影子。我久久凝視著石棺,想到阿克巴的那句名言:“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總帶有或多或少的陰影?!?/p>
*通向阿克巴石棺的通道。
他是印度史中首位提出宗教融合的改革者和創(chuàng)新者。身為穆斯林的他娶了三位皇后:一位來自南印度的果阿,信奉天主教;一位來自土耳其,信奉伊斯蘭教;一位來自拉賈斯坦邦,信奉印度教。為促進宗教融合,他在宮中采納印度教慣例,每天清晨登陽臺謁見臣民;他召集全國各教代表開會,制定法律允許信仰自由;他多次參加印度教節(jié)慶,頭上畫印度教符號,腰間佩戴拜火教的圣帶;甚至為考慮到印度教徒的感受,他下令不得宰殺圣牛。
阿克巴為緩和印度教徒的反伊斯蘭教情緒,自創(chuàng)一種既無上帝又無寺廟的宗教“丁—伊·伊拉希(Din—I llahi)”,以此號召百姓修身立德,廉儉度日。這個被他認為是“天下唯一沒有陰影的宗教”,雖然并未最終流行,但阿克巴對宗教的寬容影響了后世的統(tǒng)治者,也促進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融合。
莫臥兒王朝對印度來說雖是外來入侵者,卻是建立在民族和解、宗教寬容基礎(chǔ)上的統(tǒng)一王朝,它的治國精神和疆域版圖對今日印度仍有很大影響。而奠定這一切的,就是阿克巴。
正因如此,他被后世稱為“伊斯蘭東方最賢明、正義的偉大君主”,阿克巴之意就是“最偉大”。
這個已逝去四百年的男人,曾經(jīng)擁有強大的帝國,數(shù)千名如花似玉的后妃,像恒河之沙那么多的財富和士兵;他經(jīng)歷過少年喪父,也在晚年被親子背叛;他活過,愛過,征戰(zhàn)過。如今,他和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深埋在黑暗的地底。他寥寥無幾的后裔雖還存活于世,但他們有幾個還能回想起這位祖先的榮光?
安睡吧,阿克巴大帝。愿你的夢中再沒有權(quán)謀爭斗,也沒有骨肉殘殺,愿你的靈魂輕松得像草地上的鹿群,自由灑脫,無憂無慮,能平靜凝望著日頭的升起和落下。
阿克巴墓(Akbar's Tomb/Sikandara)
地址:NH 2 Sikandra Mausolée d'Akbar
門票:110盧比(100盧比門票+10盧比的稅),出示泰姬陵門票可以免10盧比。
開放時間:日出到日落,周五除外,墓室內(nèi)禁止攝影。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