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局迎仙,百年事過留民俗;
修濠立石,會館史存記水城。
位于廣州越秀區(qū)的東濠涌畔,近日建成一個濠涌博物館——東濠會館,讓人一窺古廣州的水城風情。
東濠涌越秀橋
這東濠涌有幾個故事可作談資。明代以前這濠溝只是東城的護城濠。明初廣州古城三城合一后,起初從白云山流下來的甘溪是從小北門附近穿入城內(nèi)經(jīng)今倉邊路向南再經(jīng)銅關出珠江。但每逢天下暴雨,白云山山洪暴發(fā),下游排水不及,城內(nèi)小北街(今小北路)一帶便成澤國,災民無數(shù)。執(zhí)政者于是在明代成化三年(1467),把東門小城濠擴寬為東濠涌,在小北門外鑿斷朱紫崗,把甘溪的水斜引入東濠涌,不再流入城內(nèi)。此后甘溪下游逐漸淤塞,終于成為暗渠藏于倉邊路下。而東濠涌則可通橫水渡與貨艇,遇有大風的天氣,還可成為船只的避風港。清代光緒年間,涌邊有間仙童廟曾經(jīng)香火鼎盛。但據(jù)馬書田著《華夏諸神》記,這香火鼎盛的背后卻有一個騙局。
仙童廟供奉的是和合二仙。和合二仙的來源有幾說,但最流行的是說這兩位神靈就是唐代詩僧寒山與拾得。因畫師畫他們一個持荷花一個持盒,“荷”“盒”諧音“和”“合”,故成了和合二仙。
本來這對好兄弟真是和諧模范,信徒膜拜他們求保佑和合過一生。但是,竟有神棍利用百姓求保佑的心理不惜殺人而設騙局斂財,那真是褻瀆神靈,非揭露出來以警世人不可了。
光緒初年,東濠涌邊的仙童廟已殘破,廟中塑像已不存。一日辰牌時分,大隊人馬在“神功會”的會頭馮某帶領下來到廟前涌邊,他聲稱夢中見到和合二仙說今日午時在此“升天”,引得眾多善男信女來看神跡。剛到午時,涌水中突然冒出兩具童尸,逆水浮來仙童廟對出的涌面。那兩具尸體頭上均梳丫角髻,腳穿新麻鞋,一穿大紅緞衣、黃綢褲,一穿深綠緞衣、白綢褲,打扮得十足畫像中的和合二仙。
馮會頭立即下令奏樂,并叫道友下涌撈尸,一時間鞭炮震天,信徒跪地膜拜,焚香點燭。隨后,馮會頭將“仙體”焚化,讓工匠將骨灰摻入陶土,重塑和合二仙塑像。之后,他與幾個道友自當廟祝,向信徒募捐重修仙童廟。這“仙童升天”一幕頓時傳遍廣州地區(qū),兼向珠三角四鄉(xiāng)散播。于是成千上萬善男信女來此膜拜,每天的香油、捐助錢竟有三四百兩銀子。仙童廟重新裝修后,一直風光了許多年,馮會頭一伙也發(fā)了大財。
十數(shù)年后,馮會頭的騙局才由黑幫中人揭露出來。原來,馮某讓助手在外地收養(yǎng)了兩個小乞丐,把他們養(yǎng)得肥肥白白之后,于“升天”鬧劇前夜,給乞丐穿上新衣褲,梳好丫角髻,然后把他們淹死。再用鐵錨系著尸體置于仙童廟對出涌面下游不遠處的大船底,并于上游不遠處停著兩艘小艇,放下兩根長長的纜繩,繩上綁上鐵鉤,鐵鉤在水下鉤著“仙童”的腰帶?!吧臁比盏奈鐣r,馮會頭的助手解開鐵錨,“仙童”便浮出水面,小艇上的人暗中收纜繩,“仙童”便逆水而上流到仙童廟前涌面,此時馮的助手便從岸上下來暗地解開鐵鉤,捧起童尸上岸?!吧臁碑斎丈衩貧夥栈\罩,信徒只顧低頭跪拜,哪有人識穿此騙局!只可惜那兩個小乞丐成了犧牲品。
整理東濠下游碑記
整理東濠下游碑文(局部)
到了民國時期,仙童廟早已不存,東濠涌卻變得又窄又淺。所以發(fā)大水時,上游一帶又被水浸,居民叫苦連天。1932年7月29日,廣州市下了一天一夜豪雨,白云山上山洪暴發(fā),小北一帶頓成澤國,塌屋傷人,成為百年不遇的劫難。次年秋,這里又再水浸,給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帶來極大威脅。當時正值陳濟棠主粵時期,廣州的經(jīng)濟大有發(fā)展,政府遂決定撥款修治東濠涌。工程于1933年10月開始,1935年11月完成,加寬和疏通了從竺橫沙到雙眼橋3000米長的東濠,并采用分級跌流方法來平緩湍流,還在東濠旁邊修筑了人行道,潼關閘口增設活閘。東濠上原有的竺橫沙橋、小東門橋、東華路橋、大東門橋、越秀橋五座橋,因為橋孔狹小不利泄洪,故重新修建。時至當代,只有最北端的越秀橋尚存舊貌,其余四橋已非舊觀。幸存的1935年11月在越秀北路的越秀橋邊所立的《整理東濠下游碑記》石碑,尚可令今人稍知當年修濠的過程。如今,這石碑成了東濠會館內(nèi)的“鎮(zhèn)館之寶”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