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史有感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如果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歷時295年。從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大一統(tǒng)的清王朝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王朝滅亡,也有276年的歷史。算起來,清朝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長的王朝之一。
縱觀清王朝的歷史,清朝的興起既是滿族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也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明朝末年,從萬歷皇帝開始,盡管由于張居正等一些明朝中興之臣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還是沒有改變明朝后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局面。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在全國風起云涌,從根本上動搖了明王朝的根基,再加上北方滿族的興旺崛起,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后,不斷地攻打和蠶食明王朝的版圖,改朝換代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在中國歷史上,從秦始皇開始修建長城,原本試圖通過長城這個軍事屏障阻擋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清朝以努爾哈赤為首的滿洲貴族,通過蒙滿和親,逐步統(tǒng)一了長城以北的北方廣大地區(qū),有了和明朝抗衡的資本。滿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使中國的版圖達到1000多萬平方公里,版圖像個楓葉形。我常常想,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北方少數民族——滿族,能入主中原統(tǒng)治中國近300年,主要的原因是,滿族的統(tǒng)治者有獨到的眼光,并不偏安一隅,在治國策略的制定上,通過不斷整合其各部落勢力,革新舊制、創(chuàng)建新制,建立了一支軍民一體、戰(zhàn)斗力十分強悍、號令統(tǒng)一的八旗軍隊;同時在吏治上,注重使用漢族人才,明朝官吏只要不反對清朝,都給予合理的安排使用,使?jié)M漢文化充分融合;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基本國策,順應了明末清初戰(zhàn)亂不斷、人民需要穩(wěn)定這樣一個大趨勢;采取一系列鼓勵農耕、獎勵商賈的政策,使人們安居樂業(yè),百姓生活不斷富裕;強力推行自己的文化符號,如留辮子,這為推行其“奴才”文化奠定了基礎。雖然這種文化理念現在看來甚至是一種倒退,但卻為大清國的統(tǒng)一穩(wěn)定,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以至于清朝滅亡了,它的辮子和奴才思想卻很長時間不能被消滅。滿族入主中原后,注重學習漢人的儒家文化,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教化人們的基本的思想文化進行推崇,大興孔廟、崇尚人才,才有了康乾盛世。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征服一個民族,首先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教化人們的思想,用這個思想去感化人心,進而達到社會的穩(wěn)定。一個歷史時期,有一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文化,這種思想文化對一個朝代的興衰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雍、乾三朝前后歷時134年,占清王朝統(tǒng)治的一半,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穩(wěn)定的楷模。據有關資料顯示,從1644年到1840年近兩百年間,當時中國GDP占了世界的25%。這期間,藏富于民,民間老百姓都比較殷實,并建造了像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園林等至今仍有一定影響的園林藝術。期間,還有許多陶瓷藝術、書畫作品、文學作品、曲藝戲劇等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中國晉商、徽商的形成和鼎盛時期也都在這個時期。
大凡是封建王朝,在開創(chuàng)初年都會勵精圖治,千方百計避免奢侈,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以穩(wěn)固自身的統(tǒng)治。清王朝在開國時也是如此,加上出了康熙、乾隆幾個明君,社會清明、人民富足、國家安定。
1840年以后,作為乾隆之孫的道光帝,也想勵精圖治,像自己的祖先一樣干番大事,但是當時的西方世界已進入資本主義初期,閉關鎖國已成為落后的象征。鴉片戰(zhàn)爭徹底打破了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體系。放眼看世界,西方許多原來不如清朝的小國家,通過工業(yè)革命、商貿的流通和資本的積累,都紛紛成了列強。我有時候想,也許儒家文化講究傳統(tǒng)守舊、中規(guī)中矩,西方文化講究自由博愛、開放創(chuàng)新,新的東西替代舊的東西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清朝從鴉片戰(zhàn)爭以后逐步走向衰弱,到咸豐一朝,由于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橫掃中國14個省,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咸豐帝在內憂外患中死去。同治、光緒兩朝,實際上是慈禧太后專權。慈禧太后針對八旗子弟長期養(yǎng)尊處優(yōu),與太平軍作戰(zhàn)一觸即潰的現狀,起用了一批漢族大臣,通過地方興辦團練等軍事武裝,剿滅了太平軍,使清王朝后期出現了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等中興之臣,并通過推行洋務運動,給中國的發(fā)展注入了一點活力。但一個千瘡百孔的大廈,要在急風驟雨中屹立已不現實。西方列強一直虎視眈眈地盯著中國這個尚未開放的文明古國,通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軍進北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使清王朝徹底走向衰敗。本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可以通過變法維新的形式,挽救清王朝的滅亡,無奈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缺乏政治遠見,使西方君主立憲形式可以保全愛新覺羅家族的既得利益,使國家走向民主共和的希望化為泡影。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主張,說穿了,是以暴力革命的形式號召漢民族起來推翻滿清王朝,建立共和的理念。他所創(chuàng)建的同盟會成員前赴后繼,發(fā)動了多次武裝起義,犧牲了無數仁人志士,終于使辛亥革命取得勝利,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
縱觀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清王朝維護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利益,特別是對新疆、西藏、臺灣行使主權,使他們沒有從中國的版圖上分裂出去,是值得可圈可點的。滿蒙聯姻維持了三百多年北方邊境的安寧。只是后來斯大林強行把外蒙劃出,使中國的版圖由楓葉形變成了公雞狀,此事與清朝無關。同時,滿族入主中原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五十多個民族友好相處,宗教自由,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先河。從歷史的角度看,不管是漢民族統(tǒng)治,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只要使老百姓安居樂業(yè),藏富于民,各民族和睦相處,國家獨立強盛,都應該予以肯定。相反,政治軟弱、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國家不能統(tǒng)一、民族不能團結,老百姓就會揭竿而起,就又到了一個改朝換代的開始,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以史明鑒,居安思危。從國家層面講,真正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切實地體現在治國的理念之上,落實在具體的工作措施中,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在國家的各項政策中都能得到體現和貫徹落實,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利益,這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良策。從企業(yè)層面講,建立長遠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擴張,尋求新的增長點固然重要,但是,建立一支具有很強戰(zhàn)斗力、執(zhí)行力和凝聚力的工作團隊,是任何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要獲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力量。創(chuàng)建并推行自己的統(tǒng)一文化精神、經營理念和管理風格,同時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形成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吸收優(yōu)秀文化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獨特企業(yè)文化,是任何一個企業(yè)長期存在并成功的基礎。如何勵精圖治、與時俱進,防止碌碌無為、不思進取,大量引進、科學地使用各類優(yōu)秀人才,是一個企業(yè)不斷發(fā)展狀大的根本措施。如何順應時代要求,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接收新思路,改革舊機制,創(chuàng)造新理念,不斷激發(fā)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更是一個企業(yè)常勝不衰的關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