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斗草是千百年傳承的民間游戲,又稱“斗百草”,也有將以花為戲具的斗草稱為“斗花”或“斗花草”者。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歷史文獻對斗草習俗的明確記載。斗草之俗,唐宋時期尤盛。斗草的形式很多,有仕女的“簪花斗草”,頭簪各種鮮花,爭艷斗奇,是屬于節(jié)俗的斗草。值得慶幸的是好些斗草童戲,至今仍在岷縣境內流傳。
岷州“斗草”
斗草是千百年傳承的民間游戲,又稱“斗百草”,也有將以花為戲具的斗草稱為“斗花”或“斗花草”者。有人考定,《詩經(jīng)·周南·芣苢》所反映的便是以車前草為具的斗草之戲。南朝(梁)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中記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歷史文獻對斗草習俗的明確記載。
斗草之俗,唐宋時期尤盛。清明、端午二節(jié)的斗草是節(jié)俗;日常的斗草是常俗;“斗草踏青”(柳永詞句)之類是休閑性斗草。李白、李商隱、白居易、崔顥、宴殊、宴幾道、范成大等唐宋大家的詩詞作品中,都有關于斗草的生動描述。
斗草的形式很多,有仕女的“簪花斗草”,頭簪各種鮮花,爭艷斗奇,是屬于節(jié)俗的斗草。有文人學士的“占對斗草”,或口占花草互對,以決高下,或采集諸種花草,像出牌一樣地對決,以分勝負,如你出雞冠花,我出貓尾草以對。更多的則是以扯、拉、揪、甩等形式?jīng)Q輸贏的對決斗草,此種斗草多為童戲。
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經(jīng)濟結構的深刻變化,包括各種民俗在內的人文結構也隨之嬗變,曾廣泛流行于南北中國的斗草之俗漸行漸遠,乃至消失。值得慶幸的是好些斗草童戲,至今仍在岷縣境內流傳。岷縣舊稱岷州,或許因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滯后,特別是地域相對閉塞的緣故,使許多原生態(tài)民俗得以保留,斗草童戲便是其中之一,簡介如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