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回不去的牛一與咖啡
已經(jīng)很久沒過生日了。這些年在職場奔波,日日夜夜,有時候連自己的生日也忘了。偶爾被提醒,我都一副滿不在乎的態(tài)度說:“我才不過什么生日!”
但這并不符合我的童年生日記憶。小時候過生日,祖母最重視,在那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并沒有什么禮物,也當然不會有什么生日派對,但在那天,家里每個人都會跟你說:“你生日了。”
那也是沒有那么洋化的年代。沒有人會跟你說“HappyBirthday”。生日快樂或者不快樂,似乎并不是生活的必然,但在那一天,家人都會告訴你:“你又長大了一歲?!?/p>
祖母和母親都會悄悄地忙起來,在吃晚飯的時候,準備一個咸蛋給我,說這是給我慶?!芭R弧?。這是廣東話的歇后語,“?!奔由稀耙弧?,就是“生”,慶?!芭R弧?,不僅慶祝生日,也是慶?!吧幌ⅰ?。
在飯桌上,我成為了天之驕子,也承受姊姊妹妹和弟弟羨慕和妒忌的眼光,但母親總會教訓我們說,每個人一年都有一次吃咸蛋的機會,大家平等。但飯吃了一半,我還是會靜悄悄地把一小片咸蛋放到弟弟的碗上,讓他可以分享我的小小的“特權”。幾十年后,我還在懷念昔日飯桌上童稚而又溫馨的鏡頭,雖然我早已失去了這樣的“特權”。
同樣失去的,還有“檀島咖啡”。這本來是在灣仔軒尼詩道的茶餐廳,以香港傳奇的“絲襪奶茶”及香濃的大排檔咖啡而聞名,但在全球化的年代,在星巴克咖啡縱橫四海的時代,香港的檀島咖啡也要新的包裝和實踐了。
早前在青衣城的大商場里就看到檀島咖啡的招牌,咖啡及奶茶的香味流傳,但銷售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改為星巴克式,紙杯,柜臺先付錢,而它的“附加值”是兼售菠蘿包及其他美味的點心,讓顧客可以又吃又喝,享受地道的香港茶餐廳的風味。
這當然不再是我從童年就熟悉的風味,記憶中的香港茶餐廳,都是彌漫那種草根的庶民氣息,幾個跑堂像唱戲的大聲吆喝種種下單或結賬的密碼,像“油多要拍拖”(代表兩客牛曲多士)或是“開來禮拜”(代表賬單是七毛錢),顧客其實是在似懂非懂地分享這些行業(yè)的秘密,也分享這種獨特的氛圍。
但如今檀島咖啡揮別了那些傳統(tǒng)的銷售方式,不再見到那些“企臺”(粵語,跑堂)送來幾杯清茶,手指卻差點插在茶里,也不會嘴巴叼著煙,肆無忌憚地說廣東粗話“頂你個肺”,更不會從褲子后面的袋子掏出一張馬經(jīng)報,在轉(zhuǎn)電臺大聲播出的賽馬最新結果。
在越來越像星巴克的檀島咖啡座位里,我竟悵然若有所失,追念那些一去不復返的聲音與光影。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