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事業(yè)上的強者,在自我保護方面,往往是弱者,峣峣者易折,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事業(yè)上,而在防衛(wèi)上,只剩下百分之幾的力量,后方空虛,一旦受到襲擊,就束手無策。要么辭官,要么歸隱,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從容赴死。
社會是由人群構成的,在社會上生存打拼,我們不可回避地要建立友誼,擁有朋友。這幾乎與人的事業(yè)同等重要。因為有友誼、有朋友,我們在漫漫人生路上,才能時時感受到心靈深處泛起的溫暖。
不知誰曾經說過友誼是用來珍惜的,而不能糟蹋,朋友是需要善待的,而不可以利用。然而前些天我從一家晨報上讀到了一篇報道《走向“地獄之旅”的倆“富翁”》,報道講,一個“千萬富翁”叫姜英武,是某公司經理,另一個“百萬富翁”叫吳世明,是包頭市某地稅所所長。兩人因有相同的嗜好“賭博”,使他們成為關系較為密切的朋友和賭友。也是因為賭博,使他們雙雙走上黃泉路。
更令人尋味的是吳氏兄弟在殺害姜英武前教訓他:“你有錢沒素質,凈認識一些社會渣滓,你連我這樣的人都當朋友,你不是有眼無珠嗎?來世投胎,你一定要好好做人啊?!?/p>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很多,可有些人為什么卻樂此不疲呢?細想起來,就是一個“貪”欲給弄的,多少人在這個“貪”字上收不住手,又有多少人為此而身陷較量場??有譁绲苷哂兄瑩p朋害友者有之,昧著良心坑害合作伙伴的就更多了。
由此我想起一則寓言故事:有一天,青蛙坐在河邊,一只蝎子路過,對它說:“青蛙先生,我想過河,可是我不會游泳,你能不能發(fā)發(fā)慈悲,讓我坐在你的背上過河?”青蛙說:“可是你是蝎子,蝎子最喜歡蜇青蛙!”蝎子說:“我蜇你干什么?我只是要到對岸去呀!”“好吧!”青蛙說:“你爬到我背上,我背你過去?!彼鼈儾胚^河到一半,蝎子就用力蜇了青蛙一下。青蛙痛苦地掙扎,奄奄一息地問:“你為什么蜇我?現(xiàn)在,我們兩個都會被淹死!”蝎子說:“因為我是蝎子,蝎子就是喜歡蜇青蛙呀!”結果蝎子和青蛙都被淹死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要注意遠離那些“蝎子”式的小人。在生活中,有些人只要能把別人拖下水,即使自己遭受滅門之災也不在乎。以上事實告訴我們,擇友交人要謹慎,要用人格的魅力去交朋友,要選擇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做朋友。
讀史的人都知道,在晉朝文學史上流傳這樣一段佳話:有七人聰穎超人,放蕩不羈,意氣相投,有的以文學作品聞名于后世,有的以哲學思想著稱于當時,有的因音樂造詣而不朽,有的放浪形骸而脫俗,七人常結伴遨游于竹林之間,縱酒談笑,史稱“竹林七賢”。在七賢中,嵇康和山濤結下了名垂千古的友誼。
嵇康是曹操的嫡孫女婿,他完全不理會種種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徹底厭惡官場仕途。使他心醉神迷的人生境界是擺脫約束,回歸自然,享受悠閑。他長期隱居在洛陽城外的大樹下,靠打鐵打發(fā)時光,他打鐵不收錢,只是自愿,沒有實利目的,只是覺得有意思。嵇康打鐵不想讓很多人知道,更不愿意別人來參觀。能夠經常來玩的只有向秀。向秀看嵇康打鐵,從不說話,只是心安理得當下手。偶有談論,也從不議論世人的是非曲直。唯一的話題是談幾位朋友。除阮籍、山濤外,還有“七賢”以外的呂安和其哥哥呂巽。嵇康是“七賢”中文學成就最高的,是一個稀世的大學者、大藝術家,并且人品上乘,很得山濤崇敬。山濤稱其為人“巖巖若孤松之獨立”。
山濤是“七賢”中唯一一個有名士觀念且尊崇禮法的人。既忠于友誼,又不庸俗,有長者風范,是一位很講義氣的朋友,是當時很大氣的名士,官至尚書吏部郎。當他辭官不做時,朝廷要他舉薦一個接任人選,他誠心實意地推薦了嵇康。這下可惹惱了嵇康,一氣之下寫下歷史上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當時有一個朝廷寵信的貴公子叫鐘會,鐘會博學多才,本來對嵇康十分景仰。聽說嵇康在洛陽城外打鐵,便組織了龐大的隊伍前去拜訪。這突如其來的喧鬧,打破了嵇康努力營造的安適自然的境界。嵇康最看不慣那種過于張揚的人,對鐘會的到來,置之不理,旁若無人,同向秀還是埋頭來打鐵。豈不知拜訪前鐘會已在屬下面前夸下??冢F(xiàn)在弄到這種尷尬的境地,鐘會心中實在不是滋味。
上文提到過嵇康的兩個朋友呂安和呂巽。呂巽雖略有文采,但卻是個衣冠禽獸。他暗中看上了弟弟呂安的妻子,偷偷地占有了她。為了掩飾,竟來個惡人先告狀,給弟弟安了一個“不孝”的罪名上訴到朝廷。呂安為了不使門庭蒙羞,有口難辯,一籌莫展。這時他想到了心目中最敬仰的朋友嵇康,向嵇康傾訴了胸中的冤屈和蒙受的羞恥。嵇康便寫了第二封絕交書,在怒罵呂巽一頓后,宣布同他絕交。但為此,他被捕了。理由是:他是不孝的同黨。
在朝廷為嵇康定罪時,上文談到的那位貴公子鐘會,此時已深得司馬昭寵信。鐘會借此機會向司馬昭進言,以報當年被冷落時的一箭之仇。鐘會便向司馬昭進讒言說嵇康與山濤絕交的真正原因是想幫助別人謀反,遭到山濤的反對。鐘會剛走,司馬昭便下令殺了嵇康和呂安。嵇康時年三十九歲。
嵇康在臨終前,對自己十歲的兒子嵇紹說:“只要你山濤伯伯活著,你就不會成為孤兒!”果然嵇紹是在山濤的照顧和恩惠下長大,并由山濤推薦入仕做官,成為皇帝身邊的一位忠誠保駕的近臣。
嵇康之死,可悲!可嘆!但在可悲可嘆之余,我們有誰會忘卻他結識的兩個道德品質截然相悖的人。一個是山濤,一個是鐘會。一生孤傲超群的嵇康是為朋友而死,因為他太看重朋友,他一生選擇朋友非常嚴謹。也因為他的死,才驗證了他和朋友之間的那種近乎淡泊的友誼,這友誼是名垂千古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位功高德厚的顯赫人物,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在晚清歷史舞臺上,獨領風騷。他的門生故吏把他稱為“德比諸葛,功過蕭曹,文章無愧于韓歐,實為近百年來難得的圣賢”,被譽“古今完人”。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對他這位赫赫有名的同鄉(xiāng)評價甚高:“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之所以為人做官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在于他用人擇友十分謹慎。即使權傾朝野、官至極品時也沒有忘記他自己定下的一條準則:讓輕薄之徒、品行不端的人從自己身邊走開。曾國藩講:大凡寡薄品德的人,有三端最容易觸犯,一曰聞別人有惡德敗行,則幸災樂禍;二曰身居卑位而想尊貴;三曰遇事則激動張揚,區(qū)分善惡,品評高下。曾國藩官至一品、大權在握時,對才高德薄名聲不佳之人和才德平平升遷太快之人也不予保奏,這些人只能惹來麻煩而于事業(yè)無益。
晚唐名相裴度,歷仕六朝,四次入相。裴度自幼形體渺小,不入貴格,少年時每屈名場,洛中相士說他形神獨異,恐致餓死,度亦坦然不校。有一天,他出游香山寺,見一素衣婦人,拜佛甚虔,匆匆出去,遺落包裹一件。裴度最初沒有在意,時至等到拾得包裹,方知為婦人遺失,自料追付不及,便留下來坐等婦人來取,日暮不至,方才攜歸。第二天早晨又到寺門守候,這時見有婦人踉蹌奔來,且尋且泣,裴度問:“為何事?”婦人道:“老父無罪被系,昨向貴人處假得玉帶二條,犀帶一條,值千余緡,往賂要津,替父求免,不幸到此禱佛,竟致遺忘,可憐我父親從此難免了?!闭f至此,淚下如雨,痛不欲生。裴度拿出包裹啟視,果如婦言,乃悉數(shù)繳還。婦人拜謝,愿留一贈之,裴度笑道:“我若貪此,何容今日再來守候呢?”婦人再拜而去。后來相士再見到裴度,大驚道:“君必有陰德及人,所以神色迥殊,前程萬里,不可限量了。”裴度便將前事略告,相士嘆道:“修心可以補相,此語果不誣呢。”
裴度即于是年登進士,累官顯要。元和九年裴度遷至御史中丞。元和十三年二月,又因平定淮西之功,封晉國公,繼任當朝宰相職務。此時憲宗沉溺于一時的勝利之中,不但不樂于納諫,還大興土木,修筑宮殿。戶部侍郎皇甫镈和鹽鐵轉運使程異,為了巴結討好皇帝,他們利用手中掌握的財政大權,為憲宗建造宮室,揮霍享用,于是二人逐漸得寵,從此官運亨通,連連高升。就在這一年九月,二人同登相位。裴度深感憂慮,他上書勸諫說:“此二人并無器識,陛下為滿足耳目之欲,擢為宰相,天下人皆以為不妥,于陛下無益?!睉椬诓宦?。裴度恥于與二人同列,請求辭退,憲宗不同意。裴度最后說:“臣若不退,天下謂臣不知廉恥;臣若不言,天下謂臣有負恩寵。今退既不準,言又不聽?!薄俺妓櫹У氖腔次饕讯?,河北已安寧,如何處置得宜,使天下服其心,陛下建升平之業(yè)。十已八九,何患還自墮壞,值四方解體乎!”然而如此肝膽俱裂之語,忠誠耿直之言,并不能使憲宗有所醒悟。相反,他認為裴度在鬧朋黨之爭。裴度聽后分辯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相同者,勢必相合,君子為徒,謂之同德,小人為徒,謂之朋黨。外雖相似,內實懸殊?!?/p>
無論是蜇人的蝎子還是輕薄寡德之徒,乃至小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口蜜腹劍,讓人防不勝防。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君子”和“小人”也很難區(qū)分。所以,諸葛亮才在出師前反復叮囑后主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裴度才有面對“小人”當權而辭官不做,恥于同小人同朝為臣;曾國藩才讓輕薄之徒、品行不端的人從身邊走開。縱觀中國歷史,仿佛小人的智商總是高于君子的智商,因為謙謙君子總是被卑鄙的小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因為小人總是躲在暗處,而君子總是站在光明處。這也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悲哀。
歷史上的一些正人君子,雖死的壯烈,為后人留下了有滋味的咀嚼,但在現(xiàn)實中演繹卻是殘酷的。大凡事業(yè)上的強者,在自我保護方面,往往是弱者,峣峣者易折,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事業(yè)上,而在防衛(wèi)上,只剩下百分之幾的力量,后方空虛,一旦受到襲擊,就束手無策。要么辭官,要么歸隱,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從容赴死。
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的是那些散發(fā)著神性的生動和力度,是那些富有超然物外穿透歷史的大美。這是今人看歷史。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警惕蝎子蜇人!
2004年3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