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深重的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盼求得解放
西北高原東臨黃河,西接昆侖,北連蒙古大沙漠,南近關中大平原,地域遼闊,縱橫千里,一望無際;境內山巒綿延,川河相依,資源豐富,民風淳樸,人民勤勞。
但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北地區(qū)軍閥林立,連年混戰(zhàn),土匪橫行,民不聊生。一遇天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十室九空,流離失所,滿目瘡痍。當年在陜西就流傳這樣的民謠,字字句句描述著勞苦大眾的生存慘狀:
吃的草籽野沙米,
穿的破爛老羊皮,
白天穿、黑夜蓋,
天陰下雨毛朝外。
濕了有心曬一曬,
身上無衣不等待。
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西北,國民黨政府橫征暴斂,涂炭人民。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忍無可忍,奮起抗稅、抗捐、抗糧,屢遭反動當局的迫害和慘殺。窮苦農民的日子凄慘無比,又有民謠這樣描述他們生存無望、走投無路的凄惶:
農民身上三把刀:
租子重、利錢高、苛捐雜稅受不了。
眼前只有三條路:
逃荒、尋死、坐監(jiān)牢。[1]
1929年(民國十八年),陜西發(fā)生大旱災,更是慘不忍睹。1930年底,據(jù)當時國民黨的陜西民政廳廳長鄧長耀的統(tǒng)計,民國十八年的饑饉,全省有200多萬人活活餓死,200多萬人流離失所,逃亡他鄉(xiāng),800多萬人以樹皮、草根、“觀音土”茍延生命,奄奄一息。旱災發(fā)生的同時,又有風、雹、蟲、瘟、兵匪之災一起襲來,使全省92個縣凄涼無比,尸骨遍地,甚而人人相食,慘絕人寰。
1929年5月,國民黨內政部長薛篤弼在視察甘肅災情后,不得不致行政院電稱:“平涼迭遭兵匪,廬舍蕩然,釜罄如洗。草根樹皮,掘食殆盡。死亡之余,或臥疾不起,或赤身無衣。此種奇災,歷所未有。”[2]
就在這個時候,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劉志丹、謝子長,于1929年、1932年先后奉命回到陜西,順乎民心,擔當民望,開展起革命活動。遵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深入兵營,開展兵運工作,組織暴動,拉起隊伍,風起云涌,“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在三秦大地點燃起星火燎原的態(tài)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