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鼯猴復(fù)雜繁盛哺乳動物的種類
第二節(jié) 復(fù)雜繁盛——哺乳動物的種類
哺乳動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按外形、頭骨、牙齒、附肢和生育方式等來劃分,習(xí)慣上可以分三個亞綱,即原獸亞綱、后獸亞綱、真獸亞綱,現(xiàn)存4000多種。
鴨嘴獸
1.原獸亞綱
原獸亞綱包括現(xiàn)存哺乳類中最原始的類群,仍保留著許多近似爬行動物原始特征的動物,例如鴨嘴獸、針鼴等。
鴨嘴獸是一種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動物,長約40厘米,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回;四肢很短,五趾有鉤爪,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吻部扁平,形似鴨嘴,但沒有牙齒,尾大而扁平,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在水里游泳時起著舵的作用。
現(xiàn)在,這種動物瀕臨滅絕,僅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shù)棲息。
2.后獸亞綱
后獸亞綱在進化上是介于卵生的單孔類和高等的有胎盤類之間的哺乳動物。
本亞綱動物主要分布在澳洲及其附近的島嶼上,例如以肉為食的袋狼、袋獾,草食的袋鼠,食蟲的袋鼴等。
袋鼠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哺乳動物,在澳洲占有很重要的生態(tài)地位。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別發(fā)達,常常前肢舉起,后肢坐地,以跳代跑,又稱為“跳跳鼠”。
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體重約有80千克。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里有四個乳頭?!坝揍獭被蛐〈缶驮谟齼捍锉粨狃B(yǎng)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是草食性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
袋鼠
3.真獸亞綱
真獸亞綱為哺乳類中最高等的類群,包括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生存的哺乳動物。本亞綱的現(xiàn)存的種類主要包括食蟲目、翼手目、皮翼目、兔形目、嚙齒目、食肉目、鰭腳目、海牛目、鯨目、偶蹄目、奇蹄目、長鼻目、靈長目、貧齒目、鱗甲目等。
(1)食蟲目
食蟲目是一類小型動物,是真獸類最原始的成員,基本就是鼩鼱類、鼴類和刺猬類。全世界一共約有400種。
刺猬體背和體側(cè)布滿棘刺,頭、尾和腹面有毛。吻尖而長,尾短,牙齒36~44枚,均具有尖銳齒尖,適于食蟲。受驚時,刺猬全身刺豎立,卷成如刺球狀,頭和四足都藏了起來。
刺猬一般分布在亞洲、歐洲、非洲的山地森林、草原、農(nóng)田、灌叢等地帶。普通刺猬晝伏夜出,取食各種小動物,兼食植物,有時為害瓜果。
(2)翼手目
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于嚙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xiàn)存共有900多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主要種類是蝙蝠。
蝙蝠是唯一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它們中的多數(shù)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tǒng)。
蝙蝠的前肢特化,指骨特長,指骨與體側(cè)及后肢之間生有薄而韌的翼膜,做飛行器官;后肢具有爪,可以倒掛身體棲息;胸骨突起,鎖骨發(fā)達,以利飛行。
覓食刺猬
蝙蝠
大多數(shù)蝙蝠以昆蟲為食,某些蝙蝠也食果實、花粉、花蜜等。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
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厘米。
菲律賓鼯猴
(3)皮翼目
皮翼目現(xiàn)存代表僅有鼯猴科一科,特產(chǎn)于東南亞,有兩種。菲律賓鼯猴分布在菲律賓群島;馬來亞鼯猴(斑鼯猴)分布在中南半島南部到大巽他群島一帶。
(4)兔形目
兔
兔形目是哺乳動物中一個比較獨特的目,屬于典型的食草動物,分布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廣大地區(qū),主要種類就是兔。
兔通稱兔子,短尾巴,長耳朵,上嘴唇中間裂開,后腿比前腿稍長,善于跳躍,跑得很快。常為大型動物類的口中之食。
野生兔主要生活在陸地的荒漠、荒漠化草原、熱帶疏林、干草原和森林里。
兔性溫和,膽小,兔窩常有多窟。兔常常夜間才敢出來覓食,以便逃避大型動物的捕食。兔的繁殖能力極強。
松鼠
(5)嚙齒目
嚙齒目是哺乳動物中最大最成功的一類。它擁有哺乳動物中超過40%的種類,個體數(shù)目遠(yuǎn)遠(yuǎn)超過其他全部類群數(shù)目的總和,分布幾乎遍及南極和少數(shù)海島以外的世界各地。全世界現(xiàn)存1590~2000種,包括始嚙、松鼠、豪豬和鼠等。
松鼠體形通常中等大小,上下顎臼齒數(shù)量不一,前后肢間無皮翼,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體重通常在350克左右,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
松鼠體長為18~26厘米,尾長而粗大,尾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二以上。松鼠可拿尾巴作“被子”抵御寒冷。松鼠生兒育女能力很強,它與別的嚙齒動物一樣,具有成熟早、繁殖快的特點。
松鼠的素食主要以紅松、云杉、冷杉、落葉松、樟子松和榛子、橡子的干果以及種子為主。葷食主要以昆蟲、幼蟲、蟻卵和其他小動物等為主。
松鼠
金錢豹
(6)食肉目
食肉目,俗稱猛獸或食肉獸,牙齒尖銳而有力,有食肉齒(裂齒),包括虎、獅、豹、熊、犬、貓等動物。
熊是雜食性大型哺乳類。它們的軀體粗壯,四肢強健有力,頭圓頸短,眼小吻長。行動緩慢,營地棲生活,善于爬樹,也能游泳。嗅覺、聽覺較為靈敏。熊的種類較少,有棕熊、黑熊、北極熊、印度熊、馬來熊、美洲熊等。其中棕熊體積最大,北極熊次之。
豹體型與虎相似,但比較小,為大中型食肉獸類。頭圓、耳短、四肢強健有力,爪銳利伸縮性強。極善于奔跑,會爬樹,豹全身顏色鮮亮,毛色棕黃,遍布黑色斑點和環(huán)紋,形成古錢狀斑紋,故俗稱之為“金錢豹”。豹棲息在山地、丘陵、荒漠和草原,特別喜歡茂密的樹林或大森林。獵物主要有鹿﹑羚羊及野豬,但也會捕獵靈貓、猴子、雀鳥、嚙齒動物等。豹主要分布亞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島等地區(qū)。
獅子屬食肉目中的貓科動物,也是大型獸類。爪能伸縮,善于跳躍,犬齒發(fā)達,善于伏擊其他動物。
老虎
棕熊
熊的力量,雁的眼睛,豹的速度,是動物界較為突出的。
(7)鰭腳目
鰭腳目是從古代食肉類動物分出,向水中發(fā)展的一支水柄大型食肉獸,水棲。主要種類如海獅、海狗、海象、海豹和象形海豹等,分布在南、北半球寒帶和溫帶海洋。
儒艮
海象身長可達5米,體重可達1500千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都很大,這是它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一生都在不停地生長。如挖掘食物、攀登巖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
(8)海牛目
海牛目在海洋哺乳動物中是相當(dāng)特殊的一群,所屬物種均為植食性,以海草與其他水生植物為食,主要種類是海牛。
海牛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體長2.5~4米,體重達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儲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體溫;前肢退化呈槳狀鰭肢,沒有后肢,但仍保留著一個退化的骨盆;眼小,視覺不佳,聽覺良好。
海牛類生活在淺海及河口,僅少數(shù)種類(如南美海牛)棲息在河流中。它的御敵能力不強,行動遲緩,每天吃27~45千克水草。而淺海和河口的航道很少被水草阻塞,海牛是??诤秃涌诘摹笆柰ㄕ摺?。
(9)鯨目
鯨目是完全水棲的哺乳動物,分布在全世界各個海洋,主要動物有海豚和鯨。
海豚是體型較小的鯨類,共有近62種,分布在世界各大洋。它們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
海豚是海產(chǎn)哺乳類,也有淡水品種。身體呈流線型,頸部不能區(qū)分,頸椎骨有愈合現(xiàn)象。頭尖而長,具有內(nèi)質(zhì)背鰭,前肢特化成闊槳狀,不具后肢,尾長,具有水平叉狀尾鰭。
海豚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海豚喜歡群居,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它是種會隨音樂而跳舞的海洋動物,可同人類和平共處。海豚是靠回聲定位來判斷目標(biāo)的遠(yuǎn)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zhì)。
海豚
海豚不但有驚人的聽覺,還有高超的游泳技術(shù)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lǐng)。據(jù)有人測驗,海豚的潛水紀(jì)錄是300米深,速度可達每小時40千米,相當(dāng)于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
(10)偶蹄目
偶蹄目動物對人類很重要。從史前開始,它們就是人類的主要蛋白質(zhì)(動物蛋白)來源,對人類生長發(fā)育起重要作用,是古人類的重要的狩獵對象。偶蹄目目前約有220種,除大洋洲外,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包括野豬、牛、河馬、駱駝、鹿、叉角羚、長頸鹿、麝和鼷鹿等。
駱駝有兩種,有一個駝峰的單峰駱駝和兩個駝峰的雙峰駱駝。單峰駱駝比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運貨,也能馱人。雙峰駱駝四肢粗短,更適合在沙礫和雪地上行走。駱駝和其他動物不一樣,駝峰里儲存著脂肪,特別耐饑耐渴,因而有著“沙漠之舟”的美稱。單峰駝主要見于蘇丹、索馬里、印度及南非等。雙峰分布在伊朗、阿富汗、哈薩克斯坦等。
河馬
鹿的體型大小不一,從最大的駝鹿到最小的鼷鹿之間品種豐富。大多數(shù)鹿普遍具有的特點是:四肢細(xì)長、尾巴較短,雄性體型大于雌性,通常雄的有角。鹿大多生活在森林中,以樹芽和樹葉為食。鹿分布在美洲及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其中梅花鹿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河馬的特點是吻寬嘴大,四肢短粗,軀體像個粗圓桶,鼻孔在吻端上面,與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條直線。這樣,它全體潛伏水中只需將頭頂露出水面就能嗅、視、聽兼呼吸了。河馬喜歡群居,善游泳,怕冷,喜溫暖的氣候。它們的皮膚長時間離水會干裂,所以它們覓食、交配、產(chǎn)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
(11)奇蹄目
奇蹄目因趾數(shù)多為單數(shù)而得名。它們是一小部分大型草食性有蹄動物,由古新世的踝節(jié)目動物進化而來,包括馬、犀牛等動物。
犀牛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現(xiàn)在世界上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5個種類。它們體長2~4米,重1000~3600千克,是第二大陸生動物。犀牛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長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長可達158厘米,一般為60~100厘米。它們愛睡覺,喜群居,小牛犢十分依戀母親。
犀牛的皮膚雖很堅硬,但它褶縫里的皮膚卻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在里面。為了趕走這些蟲子,它們要常在泥水中打滾抹泥。犀牛鳥是清理其皮膚寄生蟲的專業(yè)醫(yī)生。
黑犀牛
亞洲象
(12)長鼻目
長鼻目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征是柔韌而肌肉發(fā)達的像蛇一樣的長鼻,有纏卷的功能,是自衛(wèi)和取食的有力工具。長鼻目目前僅有兩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亞洲象主要產(chǎn)于印度、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中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qū)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則廣泛分布在整個非洲大陸。
大象耳朵寬大扁平,鼻子特別長,有助于取食;體毛退化,腳底有厚彈性組織墊,以承托身體重量,上門牙特別發(fā)達,長出體外,食物以植物為主。大象性格溫順,可視為家畜,供騎乘馱運或服勞役。象牙是一種名貴的雕刻材料。
大猩猩
(13)靈長目
靈長目動物大多是社會性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該目大約有180種,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qū),主要動物有猩猩、猴和人類。
猿猴拇指與其他指相對,適于攀緣及握物,鎖骨發(fā)達,身有體毛(手掌除外),指具指甲,大腦及感覺器官發(fā)達。雙眼向前,有骨質(zhì)眼窩,行為接近人類。遠(yuǎn)古人類就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
(14)貧齒目
貧齒目多數(shù)有齒(食蟻獸沒有牙齒)但無齒根,齒可終生生長。這些牙齒構(gòu)造簡單,沒有釉質(zhì),也沒有門牙和犬牙。
貧齒目動物體重一般4~20千克,最大者達55千克,體長15~130厘米,成員包括行動最慢的樹獺、少數(shù)有鱗甲的犰狳和舌頭最長的食蟻獸。
食蟻獸前肢的二至三指特長,用以掘開蟻巢,無門齒,吻長呈管狀,舌長呈黏性,能黏附白蟻,尾長而多毛,棲息在草原沼澤地,善游泳,以白蟻及蟻為食。主要棲息在中美和南美,南至阿根廷熱帶森林中。
食蟻獸
食蟻獸用指關(guān)節(jié)行走,以保護它的長爪子,這使它們走起路來像跛子。
(15)鱗甲目
鱗甲目身體細(xì)長,體長30~92厘米,尾長27~88厘米,體重一般2~5千克,最重的可達25千克以上,雄獸常較雌獸大些。
主要的種類就是穿山甲,俗名石鯪魚,龍鯉等。
穿山甲頭、嘴和眼均小,耳殼有或缺。四肢短粗,各具有5指(趾),尾扁平而長。軀體披以暗褐、暗橄欖褐或淺黃色鱗片,覆瓦狀排列,可為防御天敵侵害的工具。舌細(xì)長,能伸縮,適于舔食蟻類及其他昆蟲。它具有雙角子宮和散布胎盤,雌獸胸位有乳頭兩個。
此類動物地棲或樹棲,獨居或雌雄結(jié)對。它們性怯懦,遇敵即將軀體卷曲成球狀,把頭部埋在其中,并聳起鱗片,保護自己,有時還從肛門排出惡臭液體,以驅(qū)避天敵。
它們的尾可纏繞,極善攀緣,樹棲者白天隱于樹洞,地棲者挖洞或利用他種動物的棄洞。晚上活動,食白蟻、蟻類及其他昆蟲。每胎一仔,出生后第二天鱗片即由軟變硬。
穿山甲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