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患者如何進行針灸治療
(1)體針:取天樞(雙)、關(guān)元、足三里(雙)、氣海、上巨虛(雙)為主穴。發(fā)熱者加大椎、曲池、風(fēng)池;濕重者加陰陵泉;惡心嘔吐者加中脘、內(nèi)關(guān);腹痛者加三陰交、中脘;里急后重者加下脘、照海;瀉痢不止者配止瀉穴(臍下2寸半)。每次選主穴2~3個,配穴1~2個,用提插配合捻轉(zhuǎn)瀉法,留針30~60分鐘,每隔15分鐘行針1次,每日針刺1次,10日為1個療程。慢性痢疾宜針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三陰交、足三里,采用平補平瀉法或補法。
(2)電針:取足三里、三焦俞、天樞為主穴,根據(jù)病情酌加配穴。針刺得氣后,用電針儀通電30~40分鐘,每日治療1~2次,10日為1個療程。
(3)耳針:取小腸、大腸、胃、直腸下段、神門、交感、脾、腎等穴,一般留針10~20分鐘,每次選穴3~5個,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也可用貼耳穴法,將王不留行子置于上述穴位,膠布固定。每日按壓3~7次,2~3日一換。
(4)水針:①穴取長強、天樞(雙)、足三里(雙),用仙鶴草素注射液注入長強穴2毫升,黃連素注射液注入天樞、足三里各2毫升。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②穴取,下脘、天樞、氣海、足三里(雙),皮試后,用0.25%普魯卡因分別注入3毫升,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
(5)灸法:取神闕、關(guān)元、氣海、脾俞、腎俞、大腸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每次選2~3穴,用大艾炷隔鹽灸或艾條溫和灸。每次3~5壯,每日1~2次。適用于慢性痢疾久不愈者。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