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是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體可以分為艾炷灸、艾條灸和其他灸法三類。艾炷灸是將艾絨搓捻成上尖下粗的圓錐狀,分大、中、小3種,分別如同蠶豆、黃豆、麥粒。艾炷灸可分直接灸和間接灸2種,直接灸一般取用小艾炷,稱為麥粒灸,使用時將艾絨點燃置病變部或穴位上,至病者覺得有灼熱感時,即替換艾炷,可連續(xù)多次,這種灸法不灼傷皮膚,也不化膿,灸后不留有瘢痕,稱為非化膿灸。如果至艾炷燃盡以致形成灼傷、化膿、灸后留有瘢痕,稱為化膿灸,一般病癥已很少應用。間接灸一般取用大、中艾炷,根據(jù)不同病癥,間隔各種物品,而不直接燃著皮膚,常用的有生姜片、蒜茸、食鹽和附子餅等,并以間隔的物品命名之。艾條灸是由太乙神針轉變而來,純用艾絨制成的稱為艾條灸,有藥摻入艾絨者稱為藥條灸。其適應證較廣,基本與艾炷灸相似。其他灸法主要是發(fā)泡灸,名為天灸,發(fā)泡灸法在使用方法和取用材料與上述各種灸法完全不同,使用材料多為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如毛茛、白芥子、斑蝥等,經(jīng)敷貼使皮膚產(chǎn)生水皰。灸法治便秘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方法一
取穴:上巨虛、大椎、歸來、水道、天樞、內(nèi)庭穴。
灸法:①艾條灸:點燃艾條,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使皮膚有較強的刺激感,火力要壯而短促,以達消散邪氣之效,每穴灸約5分鐘,若皮膚產(chǎn)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chǎn)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為度。②艾炷灸:在穴位上涂大蒜汁,以粘住艾炷,選用標準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燃燒加快,當穴下產(chǎn)生強烈刺激感時即去除艾炷。一般灸3~10壯,適用于慢性頑固性病癥。③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穿數(shù)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選3~5穴,每穴灸3~10壯,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證:適用于腸道實熱型便秘,癥見大便干結,數(shù)日不通,腹中脹滿疼痛,喜冷惡熱,口臭,咽喉干燥,舌紅苔黃,或口舌生瘡。脈沉實,或洪數(shù)。
方法二
取穴:大沖、大敦、大都、支溝、天樞穴。
灸法:①艾條灸:點燃艾條,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使皮膚有較強的刺激感,火力要壯而短促,以達消散邪氣之效,每穴灸約5分鐘,若皮膚產(chǎn)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chǎn)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為度。②艾炷灸。在穴位上涂大蒜汁,以粘住艾炷,選用標準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燃燒加快,當穴下產(chǎn)生強烈刺激感時即去除艾炷。一般灸3~10壯,適用于慢性頑固性病癥。③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穿數(shù)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選3~5穴,每穴灸3~10壯,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證:適用于腸道氣秘型便秘,癥見大便多日不通,干結或不干,噯氣頻作,精神抑郁,小腹脹痛,舌苔薄膩,脈弦。多因情志不和,久坐少動等所致。
方法三
取穴:脾俞、氣海、太白、三陰交、足三里穴。
灸法:①艾條溫和灸:艾條火頭距離穴位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火力溫和緩慢透入穴下深層,皮膚可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每次選4~5穴,每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即可。每日灸1次,5~7次為1個療程。②艾炷無瘢痕直接灸:將施灸穴位涂少許凡士林油以粘住艾炷,用中、小艾炷。放小艾炷點燃,皮膚感到灼痛時即去除艾炷,更換新艾炷續(xù)灸,連灸3~7壯,以穴下皮膚出現(xiàn)充血紅暈為度。③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間穿數(shù)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選3~5穴,每穴灸3~10壯,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證:適用于脾弱氣虛型便秘,癥見大便干結如栗,臨廁努掙無力,掙則汗出氣短,便后倦怠,疲乏懶言,腹部脹痛,婦人經(jīng)期乳脹,舌淡嫩,苔白,脈弱。
方法四
取穴:腎俞、大鐘、關元、承山、太溪穴。
灸法:①艾條溫和灸:艾條火頭距離穴位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火力溫和緩慢透入穴下深層,皮膚可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每次選4~5穴,每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即可。每日灸1次,5~7次為1個療程。②艾炷無瘢痕直接灸:將施灸穴位涂少許凡士林油以粘住艾炷,用中、小艾炷。放小艾炷點燃,皮膚感到灼痛時即去除艾炷,更換新艾炷續(xù)灸,連灸3~7壯,以穴下皮膚出現(xiàn)充血紅暈為度。③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間穿數(shù)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選3~5穴,每穴灸3~10壯,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證:適用于脾腎陽虛型便秘,癥見大便艱澀難以排出,臨廁努掙,腹中冷痛,手足不溫,小便清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法五
取穴: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穴。
灸法:①艾條溫和灸:艾條火頭距離穴位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火力溫和緩慢透入穴下深層,皮膚可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每次選4~5穴,每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即可。每日灸1次,5~7次為1個療程。②艾炷無瘢痕直接灸:將施灸穴位涂少許凡士林油以粘住艾炷,用中、小艾炷,放小艾炷點燃,皮膚感到灼痛時即去除艾炷,更換新艾炷續(xù)灸,連灸3~7壯,以穴下皮膚出現(xiàn)充血紅暈力度。③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間穿數(shù)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選3~5穴,每穴灸3~10壯,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證:適用于陰虛腸燥型便秘,癥見大便干結,如同羊糞,排便困難,往往數(shù)周1次,咽喉干燥少津,面色無澤,心慌頭暈,舌質(zhì)淡或紅、少津,脈細或細數(shù)無力。
方法六
取穴:支溝穴、天樞穴。
灸法:取生甘遂3克,冰片1克,食鹽4克,生姜汁適量。以上前3味混勻,共研細末,調(diào)入生姜汁適量,敷于支溝穴、天樞穴,可用艾卷隔藥熏灸,一般于用藥6~24小時氣通便排。
適應證:適用于實熱便秘,癥見大便干結,臍腹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苔黃,脈滑數(shù)。
方法七
取穴:神闕穴、足三里穴。
灸法:取巴豆1克,肉桂1克,吳茱萸3克,生姜汁少許。以上前3味分別研末,調(diào)入生姜汁少許,一同炒熱,貼于臍部神闕穴和足三里穴,外以艾卷熏灸,一般用藥6~24小時氣通便出。
適應證:適用于冷秘,癥見大便秘結,腹中冷痛,四肢欠溫,小便清長,喜熱畏寒,舌淡苔白,脈沉遲。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