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寶寶健康發(fā)育的注意事項
(一)小兒萌牙的注意事項
乳牙萌出的時間遲早不同,早者4個月已見,一般4~10個月萌出,也有晚至12個月尚未出牙,可視為異常。乳牙萌出過晚多見于重度佝僂病、較重的營養(yǎng)不良、克汀病、唐氏綜合征患兒。
嬰兒出牙為生理現象,大多數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萌牙的,但個別小兒可有低熱、唾液增多、發(fā)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煩躁等癥狀,一般不必處理,牙齒長出后上述癥狀也就自然消失。母乳喂養(yǎng)的小兒在萌牙前期會出現咬乳頭現象,母親從疼痛中應能感覺到萌牙的先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磨牙。有時這個時期的小兒喜歡咬玩具或其他東西,甚至咬自己的小手,這是因為牙齒快萌出時刺激牙床充血、牙齦發(fā)癢的緣故。所以這時應及時處理流出的口水,流口水較多時應盡量避免穿化纖衣服,以防下巴皮膚摩擦、潮濕而出疹、發(fā)炎,有可能的話在下巴處墊上干凈的棉布手巾、毛巾并經常更換。
小兒萌牙時期也應注意手和玩具的衛(wèi)生,防止“病從口入”,出現一些胃腸道的疾病。給嬰兒較硬的食物,如饅頭片、餅干,目的是使牙齦得到適當刺激,使牙齒盡快破齦而出。在這一時期還易養(yǎng)成嬰兒吸吮東西的口腔不良習慣,時間一長易導致牙齒排列不齊,咬合關系錯亂,出現“暴牙”,形成前牙反合,下頜前突,俗稱“地包天”??傊妊科谝⒁饧霸绶乐温韵男约膊『凸┙o各種必需的營養(yǎng),尤其與骨骼發(fā)育有關的維生素D、鈣、磷的供給,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二)如何區(qū)別恒牙和乳牙
兒童從6歲左右開始換牙,到12歲前后,乳牙退換完畢而逐漸由恒牙代替,在這段時期內,口腔里既有乳牙也有新長出的恒牙,稱為混合牙列期。有的父母不能區(qū)別恒牙和乳牙,臨床上常常聽到有的父母說兒童牙齒的位置不對而要求拔除。要知道恒牙是應盡量保留的,因為拔掉后就再也沒有了。位置不好,將來可以通過正畸治療加以調整;而乳牙是將要脫落的牙,如果影響到恒牙的正常萌出,則應拔除。
那么,如何在口腔內辨別恒牙和乳牙,二者有何區(qū)別呢?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1.乳牙顏色較白,而恒牙色略黃;恒牙比乳牙有光澤。
2.乳牙的體積比同名恒牙要小,但乳磨牙的近遠中徑比替換它們的雙尖牙略大。
3.乳牙牙冠形狀各角圓鈍,牙頸部及范面均明顯縮窄,牙冠的近頸部1/3特別突出。
4.乳牙因萌出早、鈣化低,故磨耗較重,而新長出的恒牙則沒有磨耗或很少有磨耗。
盡管有上述的知識,但有的牙齒也不一定能分得很清楚,還是要由醫(yī)生來最后確定,拔牙千萬要慎重,恒牙一旦拔了也不能再長出,那時后悔也就晚了。
(三)小孩的耳朵能掏嗎
嬰幼兒也有耳屎,有些父母就忍不住為小兒清掏,事實上這有可能給小兒帶來損害。
耳屎的學名稱為“耵聹”,是人體耵聹腺產生的一種油脂分泌物,其味苦,呈黃褐色,存在于耳內。耵聹在耳道起著屏障的作用,如果缺乏耵聹,一旦猛烈的聲波迎面而來,直沖耳道,鼓膜就會受到損害,甚至破裂,使人的聽力減退,甚至喪失。此外,耵聹常住耳道,是耳朵的忠誠衛(wèi)士,它的油質能捕獲入侵的灰塵、細菌或小飛蟲。
據統(tǒng)計,患外耳道感染的兒童,85%以上都有掏耳朵習慣或直接因掏耳致傷感染。掏耳為什么容易造成外耳道感染呢?這是由外耳道解剖結構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外耳道皮膚比較薄,皮下組織較少,緊貼軟骨和骨,且有極豐富的神經分支。所以,掏耳朵很容易損傷皮膚,使微生物繁殖,導致感染引起嚴重的耳痛,甚至使兒童出現發(fā)熱、食欲減退、聽力下降等現象。
此外,外耳道又小又深,掏耳不留神會捅破鼓膜,喪失聽力。如果感染了,疼痛難忍,還會轉為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及時,大量的細菌還會經過血循環(huán)或淋巴液擴散,引起可怕的腦膜炎或腦膿腫。掏耳朵還會把真菌帶進耳道,若環(huán)境潮濕,外耳道便會感染真菌病,又癢又痛還流水,聽力也會受影響。長期掏耳朵,慢性刺激,還可能發(fā)生乳頭狀瘤??梢娞投涫怯邪俸Χ鵁o一利的壞習慣。
耳垢多了也不用擔心,因為它會隨著人們的頭部搖動以及進食時的咀嚼活動而自動脫出。
(四)如何為孩子修剪指甲
嬰幼兒的小手指甲又薄又銳利,而且生長速度驚人,每周可能需要修剪兩次之多。把孩子的指甲剪短磨平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就不會抓傷自己。
當孩子熟睡時,用一塊軟鋼砂板和嬰兒指甲鉗為小兒修剪指甲。為避免剪到指尖,在剪的時候應當將指墊推離指甲。如果剪出一點血來,也不必驚惶失措,只需按住傷口,再涂一點抗生素軟膏即可。
腳趾甲的生長速度要慢許多,而且通常都很軟。它們不必像手指甲那樣剪得那么短,1個月剪1~2次就足夠了。雖然有時趾甲似乎是向內長,但嬰兒很少因此而覺得不適。但是當趾甲周圍的皮膚變紅、發(fā)炎或者變硬時,就需要帶孩子去看兒科醫(yī)生。
(五)寶寶咬手指頭怎么辦
常常聽到媽媽們這樣埋怨自己四五個月的孩子:我們的寶寶總是吃自己的手指頭,臟死了。而且不管媽媽怎么阻撓,寶寶還是我行我素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的手指頭,且總是不肯把手指拿出來。
寶寶的這種行為到底好不好呢?其實,喜歡吸吮手指或咬其他東西,并不意味寶寶想吃東西,肚子餓了,更不像有人所說,是寶寶手指甜的原因。寶寶吸吮手指是他想了解自己的能力,對外界積極探索的表現,說明寶寶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嬰兒能用自己的力量把物體送到嘴里是很不容易的,也標志著嬰兒手和口動作互相協調的智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且吸吮手指對穩(wěn)定嬰兒自身情緒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寶寶肚子餓了、疲勞、生氣的時候,吮吮自己親密的手指頭就會安定下來。
所以,父母要認識到孩子吸吮手指、咬東西的意義,不要強行阻止這一行為,只要寶寶不把手指弄破,在清潔和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讓他去吸,否則會影響嬰兒手眼協調能力及抓握能力的發(fā)展,破壞寶寶特有的自信心。
需提醒的是:吸吮手指對早期嬰兒有一定的益處,但一般到八九月齡后,寶寶就不再吸吮手指了,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過程而已。過了這個時期,仍吸吮不停,父母就要注意了。
我們知道,健康幼兒多在6~7個月齡開始出牙,如果吮指這種習慣仍未停止,則吸指處的牙就會萌出不足,而造成上下牙之間有一個指頭大小空隙。此外,孩子經常吮指的過程中,由于不斷地進行吮吸動作,兩側頰部收縮使牙齒排列形成弓狀變窄,上前牙前突,同時由于手指的牽引,還可以引起下頜前突畸形。
因此在孩子6個月齡后,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行為,如發(fā)現孩子仍在吮指,可以在孩子的手指上涂些苦味的東西,如藥物黃連素,還可以套上指套、手套加以阻止。
(六)小兒不宜總穿開襠褲
小兒穿開襠褲較方便,故一些家長喜歡給小兒穿開襠褲。但是孩子大一點后,仍穿開襠褲,而不穿滿襠褲,就會帶來許多弊病。
這是因為:小兒到1歲半以后喜歡在地上亂爬,若穿開襠褲,使外生殖器裸露在外,特別是小女孩尿道短,容易感染,嚴重者可發(fā)展為腎盂腎炎。小男孩穿開襠褲,會在無意中玩弄生殖器,日后有可能養(yǎng)成手淫的不良習慣。在冬季,因臀部露在外邊,易受寒而引起感冒、腹瀉等。而穿開襠褲的小兒,很容易就地大小便,一旦養(yǎng)成習慣,到4—5歲就難以糾正了。因此,從孩子1歲左右起,就應讓其穿滿襠褲,并讓孩子逐漸養(yǎng)成坐便盆和定時大小便的習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