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深處海藻繁茂的地方,有一種貌似黃瓜的動物生存著,它們披著褐色或蒼綠色的外衣,身上長著許多突出的肉刺,這就是海中的“人參”——海參。海參種類十分繁多,全世界約有1100多種,我國約有100余種,可食用的約20余種,是棘皮動物中經濟價值最大的一綱。
海參于世界各海洋中廣泛分布,多棲息在水深13~15米的海藻繁茂、風浪沖擊小、水流緩慢、透明度較大、無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區(qū)。海參不會游泳,只是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縮在海底蠕動爬行。爬行起來相當緩慢,每小時僅移動3米,比蝸牛還要慢。主要以海底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體呈圓筒狀,長10~20厘米,特大的可達30厘米。觸手輪形,17~30個,一般為20個。觸手壇囊發(fā)達??谠谇岸耍嗥诟姑?。肛門在后端,多偏于背面。一般在背面有疣足,腹面有管足。
雖然海參的消化道很長,約有體長的兩倍多,但是管壁很薄,口腔消化道內又無具有咀嚼功能的器官,因此消化要靠吞食大量的砂或碎貝殼。
海參依靠身體中肌肉的協(xié)調伸縮而實現運動,或者借助管足交替地伸縮匍匐前進。運動緩慢的海參如何抵御敵人呢?原來,海參體內有一種含有毒素的特殊器官——居維氏管。當受到“敵人”的侵犯時,它能從肛門排出居維氏管,去纏結和毒殺來犯的“敵人”。
另外,海參有一種特殊的御敵方法,即憑借肌肉的強力收縮,將內臟從肛門排出體外,將對方迷惑,自己乘機躲開。有趣的是,對方往往只吞食海參的內臟,而不吃它的體壁。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多數海參的體壁含有海參毒素,能使吞食者產生毒性反應,引起肌肉麻痹和溶血等癥狀。
有強大再生能力的海參,排出內臟后,并不危及它的生命。1~2天后,一套新的內臟器官又在它的身體內形成了。
海中的“人參”——海參
中國僅南海產30多種海參,西沙群島居多。海參常在熱帶、亞熱帶海洋見到,在印度—西太平洋區(qū)的珊瑚礁內棲息的種類特別多。有的裸露,有的隱藏,有的鉆在沙內,有的種僅見于珊瑚礁內。攝食常有規(guī)律性。生活在2~40米深的海底;適應水溫為0℃~28℃,鹽度為28‰~31‰;水溫高于20℃時夏眠;餌料以泥砂中的動植物碎屑和底棲硅藻為主;繁殖期在6~7月;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海參屬底棲生物,因近海水質受到嚴重污染,近海養(yǎng)殖海參體內污染物殘留物不斷增加,而且養(yǎng)殖海參為加快生長速度使用添加劑更嚴重影響了品質。
盡管不同海參主要營養(yǎng)成分蛋白質總量相差不大,但膠原蛋白、海參皂甙、海參多糖含量卻有一定的差別。隨著對海參營養(yǎng)價值的深入了解,遼東列島4年以上的刺參被公認為是滋補及輔助治療的上品,其中5年以上野生原干精品每500克只有40條左右。因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偷捕過度,市場供應量極少,導致原干精品價格不斷上漲,大量假冒產品出現,使其成為千金難求的“餐桌上的軟黃金”。
市場上銷售的干海參,有淡干海參和鹽灰海參工藝,淡干海參一般用鹽水煮一次,加鹽較少。鹽水煮多次的俗稱“拉缸鹽”海參,在加工過程中先用高濃度鹽水煮參,而高鹽分造成海參的營養(yǎng)成分在加工過程中流失過于嚴重,最主要的是海參所特有的活性物質——海參黏多糖、多肽、海參皂甙等大量丟失,其他營養(yǎng)成分也破壞嚴重,另外長時間鹵煮甚至產生多種有害化學物質。另外人為加鹽、草木灰,造成干參灰和鹽分高、水分大、營養(yǎng)差。但普通干海參用鹽煮過重量就增加30%~50%,再保留部分鹽水,海參重量便增加100%以上,不法商販常利用這一點降低售價。
人們食用海參最主要就是獲取海參營養(yǎng)成分,海參經過反復加鹽后,它的強力滋補作用就會消失。因此,吃海參要講究科學的選擇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