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科】
菖蒲屬Acorus Linn.
·菖蒲(《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泥菖蒲(《本草綱目》),水菖蒲(《滇南本草》),白菖蒲、水菖蒲(通稱)
Acoruscalamus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池塘、湖泊岸邊淺水區(qū)、沼澤地。
根狀莖(白菖蒲):性溫,味辛、苦。辟穢開竅,宣氣逐痰,利濕,健脾。主治癲狂、驚癇、痰厥昏迷、泄瀉痢疾、風寒濕痹、噤口毒痢、癰疽疥癬等癥。
·金錢蒲 別名錢蒲、石菖蒲(《本草綱目》),九節(jié)菖蒲(《滇南本草》),菖蒲(《植物名實圖考》),鮮菖蒲(江蘇),建菖蒲(四川),隨手香(貴州)
Acorus gramineusSoland.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水邊濕地、山溪旁、巖石縫中或石上。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西藏亦有分布。
根莖:性味、功效、主治同石菖蒲。
·石菖蒲 別名九節(jié)菖蒲(《滇南本草》)、苦菖蒲(《生草藥性備要》)、九節(jié)菖蒲(浙江)、巖菖蒲(廣東)、水菖蒲(四川)
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澗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間。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均有分布,主產(chǎn)于四川、江蘇。
根莖:性溫,味辛、苦。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開胃。主治神昏癲癇、健忘失眠、耳鳴耳聾、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等癥。葉:解毒殺蟲。主治大風瘡、疥癬等癥。花:調(diào)經(jīng)止血。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廣東萬年青屬Aglaonema Schott
·廣東萬年青 別名粵萬年青、大葉萬年青(廣東)
Aglaonema modestum Schott ex Engl.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生于石山密林濕地上。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或根狀莖:性寒,味辛、微苦。有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淋證、泄瀉、小兒脫肛、蛇咬傷、癰瘡腫毒等癥。
海芋屬Alocasia(Schott)G.Don
·尖尾芋 別名狼毒(廣東),卜芥、假海芋(四川),虎耳菜(廣西),老虎芋(貴州)
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
產(chǎn)于平陽。生于溪谷濕地或田邊。廣東、四川、云南、福建、廣西、貴州亦有分布。
根狀莖或全株:性寒,味辛、微苦。大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時行感冒、傷寒、肺癆、咳嗽痰喘、毒蛇咬傷、毒蜂蜇傷等癥。
·海芋 別名青芋、大麻芋(《本草綱目拾遺》)、廣狼毒(福建、廣東、廣西)
Alocasia macrorrhiza(Linn.)Schott
產(chǎn)于平陽。生于海拔200~1100米的熱帶雨林及野芭蕉林中。云南、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福建、臺灣亦有分布。
球莖和葉:性寒,味辛。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散結(jié)消腫,祛腐生肌。主治流感、感冒、腹痛、肺結(jié)核、風濕骨痛、疔瘡、癰疽腫毒、瘰疬、附骨癰、斑禿、疥癬、毒蟲咬傷等癥。
魔芋屬Amorphophallus Bl.ex Decne
·魔芋 別名由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蒟蒻、蒻頭(《開寶本草》),鬼芋(《圖經(jīng)本草》),鬼頭(《本草綱目》),花傘把、蛇頭根草(江西)
Amorphophallusrivieri Durieu
臨安、金華、衢州、慶元有栽培。四川、湖北、云南、貴州、陜西、廣東、廣西、臺灣亦有分布。
球狀塊莖:性寒,味辛?;觯[散結(jié),解毒止痛。主治瘰疬、癰癤腫毒、疔瘡、無名瘡毒、乳癰、疔癀高燒、疝氣等癥?;?、果實:宣肺止咳。主治咳嗽等癥。
·疏毛魔芋 別名華東蒟蒻(《全國中草藥匯編》),伍花蓮(浙江),蛇六谷、鬼蠟燭、蛇頭草(上海、安徽)
Amorphophallussinensis Belval
產(chǎn)于普陀、常山、天臺、龍泉。生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谷、溪邊、林下、石縫中。江蘇、福建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辛。有毒。消腫散結(jié),解毒止痛,化痰。主治癰疽腫毒、毒蛇咬傷、丹毒、燙火傷、跌打損傷等癥。
天南星屬Arisaema Mart.
·云臺天南星 別名江蘇南星、江蘇天南星(江蘇),江南南星(上海),細齒天南星(陜西)
Arisaema du-boisreymondiae Engl.
產(chǎn)于臨安、龍泉。生于山溝、山坡灌叢下或林緣。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陜西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苦、辛。有毒。燥濕化痰。主治無名腫毒初起、面神經(jīng)麻痹、肺癰咳嗽、神經(jīng)性皮炎等癥。
·一把傘南星 別名天南星(《本草綱目拾遺》《植物名實圖考》)、虎掌南星(《本草綱目》)、山魔芋(江西)、獨角蓮(湖北)、山苞米(河南)
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A.consanguineum Schott]
產(chǎn)于臨安、余姚、開化、天臺、遂昌、文成。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林下、灌叢、草坡、荒地等。全國(除東北、內(nèi)蒙古、新疆外)各地均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苦、辛。燥濕祛疾,祛風解痙,散結(jié)消腫。主治頑痰咳嗽、風疾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小兒驚風、破傷風、癰腫瘡瘍、疥癬等癥。
·異葉天南星 別名天南星(《名醫(yī)別錄》),虎掌、獨葉一支槍、天涼傘(浙江),土南星(江西、福建)
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
產(chǎn)于杭州、臨安、淳安、寧波、普陀、浦江、遂昌、洞頭。生于陰坡或山谷較為陰濕的地方。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江西、湖北、四川、陜西亦有分布。
塊莖(天南星):性溫,味辛、苦。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jié)消腫。主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病、破傷風、癰瘡腫毒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花南星 別名緣南星(湖北)、獨角蓮(廣西)、紅苞谷(四川)、虎芋(貴州)、金半夏(云南)
Arisaema lobatum Engl.
產(chǎn)于臨安、淳安、江山。生于海拔600~1800米的林下、草坡或荒地。云南、貴州、四川、甘肅、陜西、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苦、辛。燥濕,祛痰止咳,消腫散結(jié)。主治寒痰咳嗽、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癰腫等癥。
·普陀南星(《中國植物志》) 別名小南星(《植物名實圖考》),衢南星(浙江),黑南星、狗爪南星(四川)
Arisaema ringens(Thunb.)Schott
產(chǎn)于普陀。生于林下陰濕地。江蘇、臺灣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苦、辛。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jié)。主治痰濕咳嗽、風痰眩暈、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癰瘡腫毒等癥。
·全緣燈臺蓮 別名細齒燈臺蓮(浙江)
Arisaema sikokianum Franch.et Savat.
產(chǎn)于杭州、臨安、遂昌。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和谷地陰濕處。福建、江蘇、安徽、湖北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苦、辛。有毒。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jié)消腫。主治寒痰咳嗽、風痰眩暈、瘰疬、癰腫瘡瘍、跌打損傷等癥。
·燈臺蓮 別名歡喜草(浙江),路邊黃、大葉天南星(江西),蛇魔芋(湖北),蛇芋頭(河南)
Arisaemasikokianum var.serratum(Makino)Hand.-Mazz.
產(chǎn)于臨安、淳安、開化、逐昌、龍泉。陜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苦、辛。有毒。消腫止痛,燥濕祛痰,除風解痙。主治痰瘤結(jié)核、癰腫瘡毒、頑痰咳喘、中風痰厥、破傷風、癲癇、手足攣痹、疥瘡等癥。
五彩芋屬Caladium Vent.
·五彩芋 別名紅水芋(《全國中草藥匯編》)、紅半夏(《中藥大辭典》)
Caladium bicolor(Ait.)Vent.
本省有栽培。福建、臺灣、廣東、海南、云南亦有栽培。
塊莖(獨角蓮):性溫,味苦、辛。有毒。解毒消腫,散瘀止痛,接骨。主治風濕疼痛、跌打腫痛、無名腫痛、痄腮、濕疹、皮膚瘙癢等癥。
芋屬Colocasia Schott
·野芋(《本草經(jīng)集注》) 別名老芋(《名醫(yī)別錄》),野芋艿、野芋頭(《本草綱目拾遺》),紅芋荷、野芋荷(江西)
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
產(chǎn)于全省各地。常生于林下陰濕處。長江以南均有分布。
根莖:性寒,味苦。有小毒。解毒,消腫止痛。主治乳癰、癰疔腫毒、麻風、瘰疬、指頭疔、疥癬、跌打損傷、蜂螫傷等癥。
·芋(《名醫(yī)別錄》) 別名芋荷(《本草衍義》)、芋頭(通稱)、毛芋(福建)、水芋(廣東)、獨皮葉(云南)
Colocasia esculenta(Linn.)Schott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珠江流域、長江流域、臺灣亦有分布。
塊莖:性平,味甘、辛。消腫散結(jié)。主治瘰疬、乳癰、口瘡、腹中痞塊、牛皮癬等癥。芋葉:性涼,味辛。止瀉,消腫解毒。主治癮疹、瘡疥等癥。芋頭皮:性平,味辛。和胃,止血。主治胃痛吐血、痔瘡、脫肛等癥。
·大野芋 別名象耳芋(浙江),山野芋、水芋(海南),抬板七、抬板蕉(廣西)
Colocasia gigantea(Bl.)Hook.f.
杭州、衢州、天臺有栽培。生于海拔100~700米的石灰?guī)r地區(qū)、溝谷地帶、林下濕地或石縫中。四川、福建、云南、江西、安徽、廣西、廣東、上海亦有分布。
塊莖:解毒消腫,祛痰鎮(zhèn)痙。主治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毒蟲咬傷等癥。
·紫芋(《唐本草》) 別名野芋頭(四川)、東南菜(貴州)、芋頭花(云南)
Colocasia tonoimo Nakai
杭州有栽培。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塊莖:性寒,味辛。散結(jié)消腫,祛風解毒。主治乳癰,無名腫毒,蕁麻疹,疔瘡,口瘡,燒、燙傷等癥。
麒麟葉屬Epipremnum Schott
·麒麟葉 別名獅子尾(《全國中草藥匯編》),龜背竹(《廣州植物志》),麒麟尾、獅尾草(《嶺南采藥錄》),百宿蕉、百巨藤(廣東)
Epipremnum pinnatum(Linn.)Engl.
杭州、寧波有栽培。廣東、廣西、海南、臺灣亦有分布。
全株:性平,味淡、澀。清熱潤肺,解毒消腫,舒筋活絡,散瘀止痛。主治風濕痹痛、勞傷疼痛、目赤、鼻衄、頓咳、癰疽瘡疥、陰囊紅腫、乳瘡、骨折等癥。
半夏屬Pinellia Tenore
·滴水珠 別名獨葉一枝花、一粒珠、獨龍珠(浙江),石半夏、一滴珠(江西),心葉半夏(四川)
Pinellia cordata N.E.Brow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溪旁、潮濕草地、巖石旁、巖隙中或巖壁上。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辛。有小毒。散瘀止痛,消腫解毒。主治頭痛、胃痛、腹痛、腰痛、跌打損傷、乳癰、癰瘡、腫毒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虎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掌葉半夏(通稱)、天南星(江蘇)、麻芋果(貴州)、綠芋子(河北)、狗爪半夏(湖北、四川)
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產(chǎn)于杭州、臨安、建德、寧波。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林下、山谷和河谷陰濕處。河南、廣西、陜西、江蘇、湖南、云南、四川、山西、上海、河北、山東、安徽、湖北、貴州、福建、北京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苦、辛。有毒。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jié)消腫。主治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等癥。
·盾葉半夏
Pinellia peltata Péi
產(chǎn)于文成、慶元、樂清。生于林下巖石上或山坡草叢中。福建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辛。有小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主治胃痛、腹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等癥。
·半夏(《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蝎子草(《植物名實圖考》)、三葉半夏(江西)、老黃咀(江蘇)、三步魂(四川)、地珠半夏(云南)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草坡、荒地、田邊或疏林下。江蘇、安徽、山東、四川、湖北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辛。有毒。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主治痰多咳喘、風痰眩暈、痰飲眩悸、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癰腫痰核等癥。姜半夏:降逆止嘔。法半夏:燥濕化痰。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
大薸屬Pistia Linn.
·大薸 別名天浮萍、水浮萍(《嶺南采藥錄》),水葫蘆(浙江),水荷蓮(江西),肥豬草(安徽)
Pistia stratiotes Linn.
全省內(nèi)陸各地水域有栽培。生于熱帶和亞熱帶的小溪或淡水湖中。珠江流域、長江流域亦有分布。
葉:性涼,味辛。祛風發(fā)汗,利尿解毒。主治感冒、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痛、皮膚瘙癢、蕁麻疹、麻疹不透、汗斑、濕疹等癥。
犁頭尖屬Typhonium Schott
·犁頭尖(《本草求原》) 別名芋頭草、小野芋(《生草藥性備要》),老鼠尾(《廣州植物志》),大葉半夏(《廣西藥植圖志》)
Typhonium blumei Nicolson et Sivadasan [T.divaricatum(Linn.)Decne.]
產(chǎn)于樂清、泰順、平陽。生于海拔1200米的地邊、草坡、田頭和石隙中。江西、福建、湖南、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苦、辛。有毒。散瘀止血,解毒消腫。主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乳癰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鞭檐犁頭尖 別名戟葉犁頭尖(《中國中草藥匯編》),田三七、水半夏(廣西)
Typhonium flagelliforme(Lodd.)Bl.
麗水有栽培。生于海拔100~350米的山坡、路旁、林下、草叢中、水溝邊、田邊或低洼濕地。廣東、廣西、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塊莖:性溫,味辛。有毒。解毒消腫,止血,燥濕,化痰止咳。主治咳嗽痰多、癰瘡癤腫、無名腫毒、毒蛇咬傷、外傷出血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