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越冬的方式
昆蟲的種類多,生活習性復雜,過冬時的蟲態(tài)也不完全一樣。將常見的200多種農(nóng)、林昆蟲,按過冬蟲態(tài)區(qū)分,得出的結(jié)果是:以幼蟲過冬的占43%;以蛹過冬的占29%:以成蟲過冬的占17%;以卵過冬的占11%。當昆蟲度過寒冷的冬天時,不論它們處于哪個發(fā)育階段,事先都要挑選安全而且僻靜的地方躲藏起來,才能進入靜止不動的過冬狀態(tài)。這種過冬現(xiàn)象,就像成熟后的植物種子放在倉庫里一樣,生命并沒有停止,只要內(nèi)在的復蘇條件具備,外界條件適合,它們就又開始活動了。大多數(shù)昆蟲在成蟲期能取食,或有堅硬的體壁。只要它們把肚子吃飽,儲備下足夠供冬季消耗的養(yǎng)料,并選擇好越冬場所,就能熬過漫長的冬季。雙翅目中的蚊、蠅,大部分是以成蟲過冬。每年氣溫逐漸下降,冬季將要來臨時,它們就鉆到石洞、菜窖、空房、畜舍等陰暗擋風的角落里躲藏起來度過冬天。
昆蟲的“鼻子”
昆蟲的“鼻子”,昆蟲學里專門有個名詞,叫做“觸角昆”。昆蟲的“鼻子”有多種顏色:翠綠、金黃、火紅、紫藍、雪白、淡黑,還有的呈現(xiàn)出各種花紋。昆蟲的“鼻子”又是奇形怪狀。蟋蟀、蝗蟲的“鼻子”是頭上兩根細長的“胡子”;蒼蠅的“鼻子”,有點像多芒的麥穗;公蚊的“鼻子”,像長滿針葉的松枝;白蟻的“鼻子”,像一節(jié)節(jié)鋼鞭;金龜子的“鼻子”,像一束香蕉;叩頭蟲的“鼻子”,像木工師傅的鋸條;還有許多昆蟲的“鼻子”,像念珠、梳子、羽毛、錘子、平衡棒……昆蟲“鼻子”觸角的形狀,是對它們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昆蟲的“鼻子”能辨別多種氣味。蒼蠅聞到糞臭、魚腥味,就成群飛來;蟑螂聞到食油氣味,則結(jié)隊而至;米蛾聞到大米的氣味,就會鉆進米囤里“生蛋”,孵出來的米蛀蟲“崽子”專吃大米;菜粉蝶聞到白菜、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散發(fā)出來的特有氣味——芥子油氣,便飛到這些蔬菜上產(chǎn)卵。人擦了驅(qū)蚊油,蚊子聞到了氣味馬上就遠遠躲開;在箱子里放了樟腦丸,蛀食衣服的衣魚聞到樟腦氣味,也趕快溜之大吉。昆蟲的這種特性叫做趨化性。昆蟲的“鼻子”如此靈敏,是因為昆蟲的“鼻子”上,生有許多專門辨別氣味的嗅覺器。如雄蜜蜂有3萬多個嗅覺器,雄金龜子有4萬多個。有人把雌性天蠶蛾裝在籠子里,幾千米以外的天蠶“丈夫”居然飛到籠子邊上來。如果剪去昆蟲的“鼻子”,或者涂上油漆,它們就像害了“感冒”一樣,“鼻”塞不通了。
螞蟻趣事
蜜蟻
在巴西,一種“摘葉蟻”會成群結(jié)隊地從大樹上摘下樹葉,搬回穴中。先由體形大的工蟻咬碎,“制作”成一種糊狀的猶如海綿那樣多孔隙的“菌床”,再由工蟻播種一種蕈菌的孢子,以后生長出的白色微小蕈菌,就形成了摘葉蟻的主要食糧。還有在“苗床”上“除草”的工蟻,它們晝夜不停地嚙除真菌。非洲博茨瓦納的密林里有一種會釀制蜜糖的螞蟻——蜜蟻,當?shù)鼐用窠兴疤鹈鄣那山场?。原來蜜蟻的軀體內(nèi),生有一個釀蜜器,能把食物中的淀粉成分釀成蟻蜜。這種蟻不會采花,它的食物是含有淀粉的野生植物根和莖,只要經(jīng)過釀蜜器,便可釀成蟻蜜。蜜蟻的身體比普通的非洲蟻大4倍,因此它含蜜較多。在印度、非洲、美洲等熱帶地區(qū),有一種“流浪蟻”,是森林中的“清潔員”。它們常排成整齊的6路縱隊或者10路縱隊,在森林和原野上前進,所經(jīng)之處,連猛獸也會遭到殘酷的襲擊。在非洲,曾有豹子被流浪蟻吃得尸體無存。襲擊居民房舍時,人畜必須盡快回避,室內(nèi)隱蔽的白蟻、蟑螂、蜈蚣、臭蟲、老鼠等,會被掃得一干二凈。這一點深受當?shù)鼐用駳g迎。非洲有一種赤蟻,能知“賞善罰惡”。這種赤蟻的壽命最短的僅21天,最長的有5年。它們壽命的長短,是由它平時的行為而定的,如果它作“惡事”,就會被同類殘殺而短命死亡,死后的尸體由其他赤蟻分食,相反就處處受到愛護。
蜜蜂的故事
蜜蜂是昆蟲中進化程度最高的類群。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不停地采集花蜜,同時生產(chǎn)出大量的蜂蜜和蜂蠟。每一只蜜蜂都在為自己的王國盡職盡責地工作。在這個王國里,以蜂王為中心,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工蜂要忙碌整個夏天,做巢,采花蜜,打掃蜂房,保護蜂巢的安全,照顧蜂王和幼蟲。
蜜蜂的蜂房
蜜蜂還有自己特有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它們扇動翅膀,以不同的舞姿來表達不同的信息。比方說,蜜蜂跳8字舞時是通知伙伴,較遠的地方有花叢;若跳圓圈舞,表明蜜源在25米以內(nèi)。
蜜蜂的舞蹈
蜜蜂只能辨別4種顏色,它是怎樣勝任采蜜的呢?其實蜜蜂也拜訪白花、紅花。在人類看起來是白色、紅色的花,其實是由多種顏色混合而成的。比如一種人類看起來是紅色的罌粟花,它除了紅色外,還含人類看不見的紫外線色,蜜蜂雖看不見紅色,但它卻能辨別紫外線色。白色花實際上是由多種顏色混合之后,反映到人們視覺中為白色,而且白花幾乎都能吸收紫外線,同時反射出黃色和藍色。因此,我們看起來是白色的花,蜜蜂看起來可能是藍綠色。這樣蜜蜂尋花的范圍就擴大了很多。
僅僅從顏色來尋花不能保證蜜蜂不犯錯誤,蜜蜂還必須根據(jù)花的形狀和氣味來辨別各種植物的花朵。幫助蜜蜂判斷花的形狀和氣味的是觸覺器官和嗅覺器官,這些器官都長在蜜蜂的觸角上?;ǘ涞念伾诤苓h的地方就吸引著蜜蜂,飛到較近的距離時,蜜蜂就根據(jù)氣味來作最后的挑選,好從相似的顏色中認出自己需要的花來。蜜蜂的嗅覺器官和觸覺器官都長在它能活動的觸角上,所以觸角所到之處,在嗅到氣味的同時,也觸及了被嗅覺的花的外形,“測量”到了花的“尺寸”。氣味和形狀對了,花就不會認錯了。
蜜蜂采蜜
蜜蜂的辛勤勞動是從春天開始的。它們不僅具有不辭辛勞的素質(zhì),更具有身手不凡的管理才能。從大自然中采集的花蜜含水量高達40%~60%,蜜蜂總能設法將水分降至20%以下,氣溫高時這似乎并不難,天冷的時候,它們就得在蜂巢里集體行動,用身體為蜂巢加溫。一群蜂在一個工作季節(jié)里能釀蜜150~250千克,這就表明有180~350升水要在其“加工”過程中被蒸發(fā)掉。
釀制好的蜂蜜會被送到特殊的倉庫(蜂房)用蠟封存,以備來日之需。食物防腐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高溫蒸煮和容器密封,蜜蜂的高招則是給蜂蜜本身賦予了一種能分解微生物的物質(zhì),使其防腐功能更為有效。蜂蜜作為蜜蜂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來之不易。為了保衛(wèi)這一勞動果實,蜜蜂從不懈怠,一有風吹草動,它們就發(fā)出報警信息,群起而攻之。
到了冬天,為了抵御寒冷,變溫動物往往加強了它們的新陳代謝。為了產(chǎn)生更多的熱量,蜜蜂在暴飲暴食方面具有驚人的肚量。蜜蜂沒有冬眠的習性,但作為個體,它仍然無法維持必要的體溫。作為一個機制健全的社會自控群落,蜜蜂具有戰(zhàn)嚴寒抗冰凍的整體實力。只要外界氣溫下降,蜂巢里的蜜蜂就會以蜂王為中心抱成“團”,不停歇地爬來爬去,形成一個由蜜蜂的血肉之軀構筑的球體。臨近蜂王的蜜蜂享用大量高熱值的蜂蜜,并釋放大量的熱能,使球體外層的蜜蜂不至于受凍。而外層的蜜蜂似乎是糾纏不清、擁擠不堪,形成一個隔熱層,使里層的弟兄們免受風寒之苦。外層與里層的蜜蜂之間會循環(huán)往復地互換位置,從一定程度上也調(diào)節(jié)了蜂團的溫度。蜜蜂正是依靠這種團隊精神和消耗大量的蜂蜜來度過寒冷的冬天的。
蜜蜂的幼蟲每天要接受“保姆”給予的1300多次喂食,因而獲得了豐厚的熱量。但要在單個的巢房中獨自越冬仍無法保暖。為了使蜂巢內(nèi)不低于35℃的溫度,工蜂以密集的聚會形式,結(jié)成嚴密的絕熱層,以血肉之軀保全幼蜂免受嚴寒的侵襲。倘若如此這般還達不到升溫的目的,工蜂就像抱窩雞那樣,振翅飛舞,使蜂房迅速升溫,確保幼蜂的越冬安全。
蜜蜂的天敵是胡蜂。胡蜂并不采蜜,而是襲擊其他的蜂巢,殺掉蜂巢里的蜜蜂,然后搶來蜜蜂幼蟲喂自己的寶寶,胡蜂的刺有毒,被它刺到,即使是人,也有可能死亡。
蜜蜂的家——蜂房,是一座奇妙的大廈。在每一個自成“獨立王國”的蜂箱里,大抵有12~16片巢坯,每一片巢坯上,大約有6000個蜂房。每個蜂房都是六面形的空心柱體,周圍六個邊和其他六個蜂房相鄰。每個蜂房的底壁,又都是由三個菱形組成的。遠在4世紀的時候,亞歷山大的數(shù)學家巴普就已經(jīng)證明,正六角柱狀體的蜂房是一種最經(jīng)濟的形狀:在其他假定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這種形式的蜂房容量最大,所需的建筑材料最少。巴普的見解,曾經(jīng)由著名的德國學者基普列爾驗證過。
這是一個自然界的奇跡??!小小的蜜蜂,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竟然建造出用料最少、結(jié)構精致、利用面積最大的建筑物——蜂房。數(shù)學家和建筑學家都折服了,稱蜜蜂是最具有數(shù)學頭腦的“獨具匠心的建筑師”。
螢火蟲亮晶晶
螢火蟲在春夏之夜閃閃發(fā)光的神秘現(xiàn)象是人們揮之不去的一個謎:螢火蟲為什么要發(fā)光?它怎么能夠發(fā)光?而且為什么如此精確地控制它們的發(fā)光呢?
螢火蟲發(fā)出的光是交配季節(jié)雌雄之間的聯(lián)絡信號。但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如果僅僅是憑“光”求偶的話,就難免搞錯對象,造成混亂。為此,螢火蟲就演繹出一種復雜的信號系統(tǒng)。雄蟲在夜色里首先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閃光信號,傳遞求偶信息,在林間棲息的雌蟲便隨后發(fā)出應答信號。應答與呼叫之間有著格式固定、結(jié)構嚴密的間隔。根據(jù)不同的閃光方式以及間隔上的差異,雄蟲就能將同類的雌蟲與其他類別的雌蟲區(qū)別開來。一旦雌蟲出現(xiàn)應答錯誤,回答或遲或早,都會使追戀者付出極大的代價。
螢火蟲
東南亞的螢火蟲在求偶時卻表現(xiàn)出一種紳士風度,它們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悠閑自在地待在林地里向黑暗中發(fā)出光亮。所有雄蟲不論種群數(shù)量多少,都同步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閃光信號。而雌蟲則傾心關注,仔細尋找自己的意中“蟲”,經(jīng)過嚴格審查,雌蟲都會如愿以償。螢火蟲所發(fā)的光,是一種神奇的“冷光”。在科學領域,冷光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礦井中使用冷光做照明燈,可以避免引爆瓦斯;水下掃雷采用冷光照明,可以避免電燈產(chǎn)生的電磁干擾;在軍事偵察時,把冷光物質(zhì)涂于手掌,在黑暗中可查地圖看文件,不被敵方發(fā)現(xiàn);在臨床上可以用冷光來診斷某些疾?。贿€可以利用不同色彩的冷光,使裝飾品更加絢麗神奇,像熒光耳環(huán)、手鐲、項鏈、眼鏡框、漁具等。
那么,螢火蟲的發(fā)光為什么不是連續(xù)不斷而是閃閃爍爍、明明滅滅的呢?
據(jù)研究,對于螢火蟲而言,氧脈沖的產(chǎn)生不僅僅是一種猶如脈搏的生理反應,而且是一種意識與情緒結(jié)合的結(jié)果,同時還是螢火蟲傳遞信息的方式。
由于一氧化氮是人體內(nèi)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zhì),有幫助與控制人類心跳和記憶的重要作用。螢火蟲冷光閃爍的頻率,與它的表情達意完全有關。由此科學家得出結(jié)論:在體內(nèi)一氧化氮是擴充血管、在大腦神經(jīng)元之間傳遞信號、幫助記憶、表情達意,乃至幫助與平抑心跳的重要物質(zhì)。
姬蜂的育兒方式
姬蜂對生兒育女所傾注的熱情和愛心不亞于動物界任何其他種類。它們養(yǎng)家糊口的方式也是別出心裁的。
姬蜂總是用螫針獵殺食物——毛蟲、蜘蛛、甲蟲或甲蟲的幼蟲,然而為了食品的“保鮮”,它從不把獵物置于死地,而僅僅是刺傷而已,然后把獵物運送到“家”中(洞穴里)。它在獵物的身上產(chǎn)下一個或多個蜂卵,便撒手離去,而它的孩子們則慢慢享用獵物所提供的養(yǎng)分,在“家”中成長起來。
為了把握“傷而不死”的分寸,姬蜂總是選擇一個固定的部位對獵物“行刺”。螫針刺入獵物體內(nèi)并觸及到它的神經(jīng)節(jié),僅射入一滴毒汁,獵物便癱瘓了,這很像是人類醫(yī)學臨床應用的針刺麻醉術。
姬蜂
不少姬蜂也常有一些“不勞而獲”的不光彩行為。它們并不去冒險發(fā)起攻擊,而只是觀望同伴的冒險舉動,一旦勝利者放下獵物去覓洞時,它們就會把現(xiàn)成的食物偷走,據(jù)為己有。剛孵化出來的姬蜂幼蟲,其“保鮮”意識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它們先食用獵物肌體不重要的部分,使獵物仍保持鮮活,甚至到吃完了獵物的一半或3/4,獵物還依然活著。姬蜂這一匠心獨具的繁衍后代的方式,使其子女食宿無憂。在它們沒有冰箱的居室里(洞穴),它們的食品的新鮮程度遠非人類的罐頭食品可以比擬。
昆蟲家族的世界之最
新加坡竹節(jié)蟲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其細長的身體長達27厘米,倘若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充分舒展身體的話,身長可超過40厘米。竹節(jié)蟲所具有的保護形和保護色,使它在灌木叢中棲息時以假亂真。
亞馬遜巨天牛和大牙天牛是世界上最大的甲蟲。它們身長18厘米。大牙天牛的角(長顎)是專為切割樹枝所設計的,當它用銳利的角鉤住枝條后就繞著樹枝作360°的旋轉(zhuǎn),直至把樹枝鋸斷為止。
生長在南美洲的大灰夜蛾身長9厘米,展開雙翼有27厘米寬,體色為灰色帶有深色斑點,它們都是世界上蝶蛾類中最大的昆蟲。
會排隊的毛毛蟲
毛毛蟲排隊
毛毛蟲會排隊,是很有趣的事。毛毛蟲是蝴蝶或蛾的幼蟲,科學家稱會排隊行進的蛾類為行列蛾類。它們排隊是要集結(jié)外出大噬植物的葉子。大批毛毛蟲一起用餐,輕而易舉地就能將一棵樹的葉子啃個精光。毛毛蟲外出覓食,通常是由一只隊長帶頭,其他的毛毛蟲頭頂著前一只伙伴的屁股,一只貼著一只排成一列或兩列前進,這支隊伍最高紀錄是600只。為預防自己不小心走岔路跟丟了,行列毛毛蟲一面爬一面吐絲,這么一來,即使走丟了都還可以找回原路。在整隊“蟲”走過的地面,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它們遺留下的一條“絲路”。這“絲路”不僅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而且相信爬在上面要比爬在高高低低的土石上舒服得多。有趣的是,毛毛蟲在行進過程中,若將隊長失走,排在它后面的那一只立刻主動補位,成為新的隊長,前進的隊伍絲毫不受影響。若切斷它們的絲路,雖被切成兩隊,但后面那一隊的隊長就會到處聞、到處找,只要追上前面,兩隊又會合二為一。
行列毛毛蟲到達目的地后,立刻自動解散,三三兩兩地啃食樹葉。嫩芽和樹葉全被吞噬凈后,毛毛蟲會再次排隊,跟著隊長尋找下一個目標。等大伙全吃飽了,才又排好隊,循著“絲路”回家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