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蘇軾
戰(zhàn)國時代的末期,諸侯列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都處于激烈的競爭之中。秦王嬴政十年,相國呂不韋被秦王嬴政免去相職,他手下的賓客、舊屬四散出走他國。
司空馬原為秦國的少府尚書,曾追隨呂不韋。作為呂黨人物,在呂不韋被廢之后,他隨即離開秦國投奔趙國。趙國的襄王對司空馬并不十分器重,只任命他擔任了一個守相。
此時,秦國對山東六國的軍事攻勢日益猛烈,一度號稱強大的趙國也頻頻受到它的攻擊。司空馬入趙后,根據(jù)當時的形勢以及他對秦國政治的了解,建議趙王采取割讓土地用以賄賂秦國的計謀,激起其他諸侯國對強秦兼并政策的恐懼和反感,進而重新構建列國合縱抗秦的軍事同盟,借此來保存趙國。這在當時秦強趙弱的情勢下,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趙王沒有采納他的計謀。
趙王沒能采納司空馬的計謀,卻也無法阻擋秦國的強烈攻勢。司空馬見趙國大勢已去,毅然決定離開趙國。
司空馬只身來到平原津渡口,遇到了渡口守令郭遺。郭遺對趙國必亡的結論并不懷疑,他所關心的是趙國還能支持多久。于是他請司空馬推斷趙國的滅亡時間。
司空馬由秦入趙,對雙方的情況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他面對郭遺,以一個戰(zhàn)略家的口吻直接而明快地說:“趙國必亡。但它如能啟用武安君李牧為統(tǒng)兵元帥,可以抗秦一年;如果它殺掉李牧,它就支持不了半年。但是,現(xiàn)在趙王身邊的韓倉,此人心胸狹窄,嫉妒功臣,曲意迎合趙王,深得趙王的寵信。趙國目前危在旦夕,趙王勢必進一步偏信他,而他又極容不得李牧。因此,武安君李牧將難保性命,趙國滅亡也不會超出半年!”
李牧是趙國屈指可數(shù)的名將之一。他長期駐防在趙國北部邊境,多次擊敗東胡、林胡和匈奴等大草原游牧部落軍隊對趙國的進攻。秦王嬴政十四年,他曾率領大軍大敗秦將桓齒奇,迫使慘敗之后的桓齒奇懼罪逃奔燕國,因此他被趙王封為武安君。司空馬以一個軍事謀略家的眼光,意識到李牧在趙國抗秦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他又不失一個政治家的敏感,意識到李牧必死于趙國黑暗腐朽的政爭之中,因此,他推斷趙國的滅亡乃指日可待。
秦王嬴政十八年,秦國在滅掉韓國之后大舉進攻趙國。秦趙戰(zhàn)爭進入了大決戰(zhàn)的階段。趙王遷任命李牧、司馬尚率兵抵抗,然而偏信小人的趙王遷卻未能始終如一地任用李牧。秦國使用離間計,賄賂趙王身邊的寵臣,散布了武安君李牧要造反的謠言。趙王遷輕聽輕信,不顧軍事上臨敵易帥的大忌,一面派出趙蔥、顏聚代替李牧指揮軍隊;一面派出讒臣韓倉處置李牧的“謀反案”,韓倉即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李牧。李牧死后,秦軍拉開攻勢很快擊敗了趙軍,趙軍將領趙蔥戰(zhàn)死沙場,顏聚戰(zhàn)敗,趙國完全失了抵御的力量。秦軍乘勝攻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從李牧被殺到趙國滅亡,前后時間僅5個月,這正如司空馬所預測:趙國如果殺掉李牧,它將支持不了半年!趙國的滅亡,更重要的原因,是趙王偏信小人,不能廣開言路,采納有識之士的建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