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跳驟停的原因
1.心源性 以冠心病、心肌病、肺栓塞、風心病為最常見。
2.非心源性
(1)意外事故 如觸電、溺水、嚴重創(chuàng)傷等。
(2)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3)各種類型的休克。
(4)藥物作用,如過敏、中毒等。
(5)各種手術和麻醉意外。
(二)心跳驟停的類型
心跳驟停分為三種類型:
1.室顫 心肌纖維失去協(xié)調一致的有力收縮,呈現(xiàn)不規(guī)則快速蠕動的狀態(tài)稱為室顫。凡張力弱,蠕動幅度小者為“細顫”,張力強,蠕動幅度大者為“粗顫”。
2.心搏完全停止 又稱心搏停頓或心室停頓。心臟大多處于舒張狀態(tài),心肌張力低,心電圖呈等電位。
3.無脈性電活動 過去稱電-機械分離。其定義為心臟有持續(xù)的電活動,但沒有有效的機械收縮功能。常規(guī)方法不能測出血壓和脈搏。心電圖示寬而畸形、振幅低的QRS-T波,頻率每分鐘在20~30次。
心跳驟停的三種類型可相互轉化,但其后果均是心臟不能有效泵血,故均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術。
(三)心跳驟停的診斷
對心跳驟停的診斷必須迅速和準確,最好能在30s內(nèi)明確診斷,憑以下征象即可確診:
1.原來清醒的病人神志突然喪失,呼之不應。
2.大動脈(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其中1、2條為主要指標,最為重要,憑此即可確診心跳驟停的發(fā)生。切忌對懷疑心跳驟停的病人進行反復的血壓測量和心音聽診,或等待ECG描記而延誤搶救時機。瞳孔散大雖是心跳驟停的重要指征,但反應滯后且易受藥物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臨床上不應等待瞳孔發(fā)生變化時才確診心跳驟停。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