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大學畢業(yè)時本想去外貿(mào)公司工作,因為“覺得收入上可能會更好一點”。但室友建議她與學院原書記聊聊。書記“人特別好”,Maria的室友幫她約書記時,書記“非常爽快地答應了”。隨和的書記見到Maria時告訴她,雖然與她沒有太多接觸,對她印象不深,但從短短幾分鐘的交談中感受到性格安靜的她適合去學校而不是公司。Maria覺得書記講得有道理,于是與父母商量后決定去學校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外省某市的單位在周邊一個學校舉辦招聘會,Maria的室友拽著她一起去投簡歷,Maria所投學校大外部“比較缺人”,她很順利地與學校簽了約。
Maria已在高校工作12年。這12年以她的學歷提升為界限,分為三個階段。前六年屬于第一階段。在該階段,Maria前兩年課時量不多,“上完課就出去玩”,感到很空虛、很難受,于是決定去考研。但因為學院不鼓勵考研,她的考研之路并不順利,反而因此付出了一定代價。這種想去實現(xiàn)自我目標卻沒有機會的處境讓她對學校管理體制感到憤怒??佳胁恍?,她便選擇在第四和第五年結(jié)婚和生孩子,而就在此時,學院開始同意教師考研。后來等到孩子大一點Maria才考取了研究生,進入職業(yè)第二階段。讀研期間,Maria感到自己對歐美已流行多年的形式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等各種理論一無所知,迫切需要學習,而單位課程、畢業(yè)論文、家庭事情的交雜使她“過的是確實很辛苦”。碩士畢業(yè)時,Maria進入職業(yè)第三階段,因為學習了各種理論,Maria對西方經(jīng)典名著不再像以前一樣“膚淺”地當作故事閱讀,而是能夠看到故事背后的東西,她的這一認識滲透到了她的日常教學之中。
Maria的學習背景顯示,她成為高校英語教師是在他人的建議下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職業(yè)。雖然公司收入高的社會緣由讓她考慮過公司,但她個人安靜的性格,家庭中父母的支持,特別是人際中同學幫忙引薦相見的書記都促使她最終做出合適的選擇。在Maria的職業(yè)軌跡中,她早期有內(nèi)在提升動機卻條件受限,學校更是阻礙了她的求學想法。不過,后來她還是克服外在環(huán)境有了提升自我的學習機會,這也讓她開始深入思考教學,繼而讀博,爭取科研提升和發(fā)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