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王某某,男,40歲。1958年8月19日初診。
患者3天前因暴食未熟玉米穗致使胃脘脹滿疼痛,噯氣吞酸,時時干嘔,3天來滴水不進,舌苔白厚,脈滑實有力。服酵母片和中藥消導藥,效果不佳,經(jīng)灌腸后,下腹部稍松,而胃脘痛仍不減輕,此乃宿食停于胃脘,擬以吐法治之。
【處方】 食鹽10克,研細末,開水調(diào)服。
藥后頃刻,噦出穢物2碗,自述“透活”了。為徹底根治,又服食鹽6克,再次噦出穢物1碗許,此時脈象緩和,一切不適悉除,病告痊愈,囑食稀粥以靜養(yǎng)之。
按:此案因過食生玉米穗,填于胃脘,阻塞氣機,上下不通,故見上述諸癥,馬老先生根據(j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針對此案的病位在胃,靈活應用吐法,尤妙在用食鹽10克催吐而不傷正,收到了理想效果。
案例二
陳某某,男,31歲。1951年10月14日初診。
病史:患者素有胃病,時發(fā)時止,犯時即胃痛不適。用行氣之藥可止痛。近因過食膩滯而疼痛復發(fā),胃脘部飽悶脹痛已半月余,于4天前勞動時疼痛突然加重,即來就診,給服柴胡疏肝散2劑,痛不減輕反而加重。
查:患者上腹痛甚,痛處不移,拒按,脘腹脹滿,時嘔惡,大便干,舌質黯,苔薄黃,脈沉弦有力,此為瘀血阻絡,兼夾滯熱,胃失和降,治宜散瘀導滯,和胃降逆,用丹參飲加味。
【處方】 丹參30克 沉香6克 砂仁9克郁金9克 白芍15克 血竭花3克 枳殼9克 大黃9克 姜竹茹9克
【用法】 1劑。水煎服。
二診(10月15日):病減大半,腹脹輕,嘔惡除,溏便日二三行,上方減枳殼、大黃、竹茹,加白術15克,茯苓9克,2劑。繼服。
10月18日隨訪:痛止,脹消,苔薄白,脈和緩,飲食二便正常,已出勤勞動。
按:胃痛一證,臨床治療宜明辨氣血為要,本患者上腹痛甚不移,拒按,且舌黯,其瘀血凝絡可知,脘腹脹悶,舌黃便干,其兼夾滯熱可明,若不治其瘀,僅理其氣,不消其滯,惟和其胃,病必難除。蓋病初在氣,久必及血,食滯久必蘊熱,病久必入絡,故治宜散瘀導滯,用丹參飲加味,丹參、郁金、血竭、芍藥化瘀通絡;枳殼、大黃清熱導滯;沉香行氣;砂仁暢中;竹茹降逆;瘀除絡通而痛自止,滯消氣暢則胃自和,方藥對證,施矢有的,故數(shù)劑而病愈。
案例三:胃脘痛(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
花某某,男,40歲。1970年10月10日初診。
素有胃脘疼痛,食少嘔酸已十余年。經(jīng)常發(fā)作,且愈發(fā)愈重,每于飯前及夜間尤著,時有黑糞,身體日漸消瘦,神疲不任勞累。1971年在市某醫(yī)院鋇劑檢查,診為“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并見有潰瘍后瘢痕現(xiàn)象,雖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但效果不顯。2個月前某醫(yī)以瀉藥治療,致刺痛無休止。嘔惡不食,脘腹脹滿,大便色黑,臥床不起。
查面色萎黃,神疲消瘦,舌體胖有齒痕,苔薄白微膩,脈沉細弱。此顯屬脾氣虛弱,胃失和降,中焦阻滯,久病入絡之瘀血胃痛。治擬健脾益氣,和胃降逆,斂酸化瘀止痛。
【方藥】 潰瘍散(自擬)加味。
【處方】 山藥36克 姜半夏36克 人參24克 茯苓18克 煅瓦楞48克 上肉桂6克 川貝母15克 雞內(nèi)金18克 砂仁12克 生甘草27克熟大黃27克 田三七9克 血竭花6克
【用法】 上藥共為細末。每次4~6克吞服,每日3~4次。
二診(10月20日):痛輕嘔減,能進少量食物,藥已收效,上方繼服。
三診(10月31日):疼痛基本消失,納香食增,腹脹減,大便轉正常,苔薄白,脈緩弱,上方去熟大黃、田三七。繼服,每次3~5克,每日2次。
四診(11月15日):腹痛消失,諸癥悉除,已上班工作,囑其小量繼服月余,以資鞏固療效,1977年體檢鋇劑復查,未發(fā)現(xiàn)潰瘍。1981年10月隨訪,至今已10年,病無復發(fā),身體健壯。
按:本例患者胃痛十余年,原本脾胃虛弱,復經(jīng)誤治損傷脾陽,脾虛更甚,胃失和降,中焦氣機阻滯,故疼痛時發(fā),久病入絡,致血瘀為患,此為屢見便血之由,其證虛實雜見,本虛標實,且病程較長,治宜緩圖,標本兼顧,理虛和中,佐化瘀止痛,處以散劑,冀期獲功,用人參、山藥、茯苓、甘草、肉桂,溫中益氣健脾;用瓦楞制酸;川貝母散結除熱,療心下滿;半夏、雞內(nèi)金、砂仁等和胃降逆;熟大黃、三七、血竭止血化瘀止痛。藥證相符,初投即中,后守方調(diào)理,8年沉疴竟不期2個月而愈,后隨訪10年病無復發(fā)。
案例四:胃脘痛
張某某,男,30歲。
患者脘腹脹滿疼痛,時有嘔血,多因情志不暢而發(fā),病延4年未愈。近因諸事勞心,情志抑郁,使脘腹痛甚,且嘔血伴有納差,乏力,動則氣喘,其人面色萎黃,口唇淡白無華,舌質淡有瘀點,六脈沉弱,此乃瘀血型胃痛,擬用理氣解郁,化瘀消積之法。
【處方】 陳皮10克 烏藥10克 香附15克枳殼10克 砂仁6克 莪術10克 靈脂10克延胡索10克
【用法】 服上藥3劑,嘔血已止,胃痛大減,飲食較前增加,遵上方略有加減又服3劑,胃痛消失,因病久氣血雙虧,后用歸脾湯化裁調(diào)治而愈。
按:胃脘痛,多有病邪犯胃。肝氣郁結和脾胃虛寒等原因所致,此患者乃由疼痛日久,病邪阻滯,致使血脈凝澀,瘀血內(nèi)結和情志抑郁,肝失調(diào)達,犯逆于胃而致胃痛難愈。根據(jù)“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余認為氣滯血瘀是本。嘔血不止,乃屬瘀血阻絡所致。故用烏藥、香附、陳皮、枳殼、砂仁理氣止痛;靈脂、延胡索、莪術活血化瘀,使肝木條達,瘀化經(jīng)通,脾胃得以和調(diào),諸癥隨之而愈矣。
案例五
陳某某,男,35歲。1974年2月19日初診。
主訴:胃痛半年。
病史:于1973年10月,感胃脘痛滿,疼痛不適,惡心,噯腐吐酸,納少。經(jīng)某醫(yī)院X線檢查顯示右膈肌升高,脊柱側彎畸形,膈下可見液平面,鋇劑查胃扭轉畸形,可見雙液平面,胃竇位于十二指腸上方,但鋇劑通過尚好,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懼怕,故來我院求中醫(yī)治療。
診見:形體消瘦,面色白,精神委靡,胃痛不適,呃逆吐酸,四肢不溫,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象沉細。
診斷:胃脘痛(胃扭轉)。
辨證:乃為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痞阻。
【治則】 益氣健脾,理氣和胃,升清降濁。
【處方】 黃芪30克 升麻9克 酒大黃6克枳殼15克 懷牛膝30克 甘草3克
因其體弱,先試投以輕劑。
二診(2月21日):上方服2劑,腹脹輕,呃逆減,治以益氣溫中,升降脾胃,調(diào)理氣機。
【處方】 黨參45克 黃芪45克 炮姜10克升麻21克 西小茴12克 枳殼30克 川牛膝30克 酒大黃30克
【用法】 1劑,水煎服。
服藥1~2小時后用外敷法:白酒250毫升,醋500毫升。將醋燒開,把酒倒入,以毛巾浸透,熱敷胃部,溫胃散寒,以減服藥后胃中上下翻騰難忍之狀。
三診(2月25日):服藥后胃部不適,上下翻騰,煩躁不安,胃痛陣陣,大便每日4次,條狀,并有大量黏液,宜增和胃之品以平之。
【處方】 黃芪24克 白術9克 炮姜10克陳皮15克 砂仁9克 廣木香6克 枳殼15克當歸12克 西小茴9克 甘草3克
四診(3月1日):上方服3劑,胃痛腹脹均減輕,四肢轉溫,頭暈,食欲缺乏,宗上方去黃芪,加太子參30克,厚樸12克,萊菔子30克,延胡索9克,白芍15克。
五診(3月11日):服上方10劑,食增,腹脹消失,胃痛止。經(jīng)X線復查:胃體及幽門部均無變形,胃黏膜尚好,蠕動正常,十二指腸壺腹部在后方,無變形。
按:慢性胃扭轉,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證頗少見。本案屬脾胃虛寒,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不暢,升降失調(diào),故用炮姜、黨參、黃芪、升麻、枳殼,溫中升提脾氣;大黃、川牛膝、西小茴,下行通瘀以降胃氣。藥后,氣機升降相激,腹痛難忍,取酒醋熱敷以溫通氣血,緩和急迫,以此調(diào)治,藥僅10劑,胃即復常,療效殊屬滿意。
案例六:胃脘痛(萎縮性胃炎)
高某某,男,47歲。1981年3月10日初診。
病史:患者于1981年初開始胃痛,常呃逆吐食,逐漸消瘦。曾按神經(jīng)性嘔吐、胃下垂等治療無效。1980年10月27日某醫(yī)院據(jù)病理報告確診為“萎縮性胃炎”。
現(xiàn)癥:患者面黃肌瘦,脘腹痞悶,時有隱痛,呃逆納減,口干不思飲,無燒心吐酸感。舌質紅,舌苔白乏津,脈細數(shù)。
診斷:胃脘痛。
辨證:脾胃虛弱,氣陰兩虛。
【治則】 益氣養(yǎng)陰。
【處方】 黃芪15克 太子參15克 白術10克 南沙參、北沙參各20克 麥冬15克 玉竹20克 陳皮10克 厚樸10克 枳殼10克 烏梅炭10克 地骨皮10克 神曲10克 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
3月30日二診:上藥服15劑,自覺胃痛減輕,呃逆吐食已止,食量稍增,二便正常,仍守前方,又服10余劑后諸癥消失,體重增加,半年后做胃鏡檢查,胃部大致正常。
按:萎縮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本案呈脾虛氣弱、胃陰不足表現(xiàn),故采用黃芪、太子參、白術、甘草益氣補脾,南北沙參、麥冬、玉竹、烏梅炭、地骨皮甘寒生津,滋濡胃陰;枳殼、陳皮、厚樸、神曲開暢氣機,調(diào)和脾胃,使補而不滯。全方制方謹嚴,配伍得當,故獲效甚捷。
案例七:胃脘痛(胃扭轉)
王某某,女,28歲。1965年3月27日初診。
半年前因勞后飲冷,遂致惡心,嘔吐,脘腹脹痛,經(jīng)多方治療無效。其痛每于進食后發(fā)作,痛引兩脅及背部,飲食銳減,面黃消瘦,大便干燥,5~7天1次,精神委靡,舌苔厚膩,脈弱無力,左弦右虛大,鋇劑檢查:胃呈軸形扭轉,胃竇及十二指腸壺腹部向右下后方傾倒,其他未見異常,X線確診為“胃扭轉”。辨證屬土虛木乘。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處方】 柴胡12克 香附15克 白芍15克黨參15克 白術12克 茯苓20克 枳實12克黃連10克 半夏15克 吳茱萸5克 赭石20克生姜汁1盅
【用法】 水煎取汁。少量頻服,每日1劑,連服5日。
二診:大便日解1次,飲食稍增,偶有吐食,腹仍脹痛。腑氣通而不暢,擬按上方加大腹皮15克,厚樸12克,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15克,以行氣消食。5劑。
三診:嘔吐已止,腹脹痛倍減,飲食增加,舌苔薄潤,脈緩。
擬宗原方去吳茱萸、黃連、赭石、姜汁,加佛手12克,廣木香6克,砂仁12克,理氣消脹止痛。
四診:諸癥皆除。鋇劑復查:胃呈魚鉤形。囑其注意調(diào)養(yǎng)。3個月后追訪,身體健康,恢復工作。
案例八
趙某某,男,44歲。1961年7月21日初診。
斷續(xù)胃痛20余年,平素嗜酒。近1個月脘腹陣痛,食入即吐,面色不華,苔膩而黃,脈弦滑。鋇劑檢查:胃大彎翻轉向上,胃竇及十二指腸向左下傾倒,X線確診為“胃軸形扭轉”。辨證系肝胃不和,溫熱中阻,治宜疏肝和胃,清熱燥濕。
【處方】 柴胡12克 香附15克 白芍15克郁金12克 竹茹10克 厚樸12克 降香10克枳實12克 半夏15克 吳茱萸5克 赭石20克生姜汁1盅 黃連12克
【用法】 水煎取汁,少量頻服,每日1劑,連服5劑。
二診:脘痛嘔吐大減,日溏便3~5次,肛門灼熱,肝胃得和,但濕熱尚盛。擬上方加黃連至15克,另加黃芩10克,木香6克,生薏苡仁20克,續(xù)服5劑。
三診:諸癥皆瘥,胃鏡檢查:胃體位置、形態(tài)正常。遂停藥觀察,追訪3個月,未見復發(fā)。
按:胃扭轉臨床少見,其特點是上腹部脹痛,嘔吐,常在進食后發(fā)作。病程較長,相當于中醫(yī)的胃脘痛、嘔吐等證,例一由于脾胃虛弱,氣機失調(diào),肝木乘土所致。故用四君子湯補益脾胃,以治其本。用柴胡疏肝散、左金丸疏肝理氣,升清降濁,通達表里上下,以治其標。例二虛象不著,濕熱突出,腹痛嘔吐較甚,故去參、術,重用理氣降逆、清熱燥濕之品。兩例癥狀雷同,病機有殊,故取“同病異治”之法,遂獲良效。
案例九:胃脘痛(十二指腸憩室)
王某某,男,35歲。
胃痛已8年。由于饑飽失宜,加之過勞,精神抑郁而致胃脘疼痛,久治不愈,轉余治療。
初診(1978年8月16日):胃脘痛連及右脅,憎食欲嘔,噯氣吞酸,胸中痞塞,腹部脹滿,入夜脹甚,矢氣后脹減,面黃肌瘦,體倦懶言,大便干燥,舌邊紅,苔黃膩,脈弦細稍數(shù)。X線胃腸鋇劑檢查示:十二指腸降部憩室及輕度胃下垂。
診斷:胃脘痛(十二指腸憩室兼胃下垂)。
辨證:肝失調(diào)達,脾失健運,食積停滯,脾胃氣虛。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消積,和中化濕。
【方藥】 以柴胡疏肝散、厚樸溫中湯、保和丸三方化裁。
【處方】 柴胡12克 廣木香6克 香附12克枳殼12克 姜厚樸10克 陳皮10克 青皮10克 枳實10克 神曲12克 炒白術10克 云茯苓10克 郁金10克 連翹10克 萊菔子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二診(8月21日):上方連服6劑,諸癥大輕,胃脘稍痛,食欲增加,心情舒暢,大便軟,舌淡紅苔薄,脈細緩,治當益氣健脾,溫中消積,方用四君子湯加味治之:黨參18克,茯苓15克,白術18克,炙甘草6克,黃芪、枳殼各15克,陳皮8克,廣木香、厚樸各6克,神曲12克,柴胡8克,郁金9克,肉桂4克,3劑。
三診(8月24日):藥后諸癥基本消除,舌苔正常,脈細緩,遂將上方去柴胡、肉桂,加法半夏10克,枳殼增至30克,以5劑量做成散劑。日服2次,每次服6克,溫開水沖服。
四診(1979年2月5日):上藥服2個月,癥狀消除,飲食正常,已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7天前因春節(jié)過食油膩等,隨感胃部脹痛,食欲減退(但較過去發(fā)作為輕)。舌淡、苔白微膩,脈弦細。先給平胃散合保和丸作湯服,3日后諸癥消除,后仍服上散劑,并加服保和丸月余。至1979年4月13日。X線鋇劑檢查:食管正常,胃及十二指腸各部均未見器質性病變,患者體力恢復,無任何體征,舌、脈正常,并恢復了勞動能力。隨訪1年,未有復發(fā)。
按:本例十二指腸憩室系屬中醫(yī)學胃脘痛范疇。其因,不外飲食內(nèi)傷、寒邪侵襲,七情不調(diào)諸端,本例亦不例外,治療仿《醫(yī)宗必讀》“先攻為主,補之次也”之法,以柴胡疏肝散、保和丸、厚樸溫中湯三方合而化裁。保和丸治其因食積停滯,胃氣不降所致各癥;柴胡疏肝散增減以疏肝解郁,順其肝木條達之性,發(fā)其郁遏之氣,厚樸溫中湯去干姜、草蔻,取其溫中行氣,燥濕除脹而無過燥傷陰之弊。服藥6劑,諸癥大輕。后以補益為主,適佐以消,令中氣健,積結散而諸癥得痊。
案例十:胃脘痛(慢性胃炎)
崔某某,男,27歲,1958年4月來診。
主訴:胃脘痛1年余。
病史:1年前因貪食生冷,而致胃脘痛,經(jīng)某縣醫(yī)院診為“慢性胃炎”,曾服復方氫氧化鋁(胃舒平)等藥治療,未見好轉,反而越來越重,現(xiàn)仍胃脘疼痛,喜熱飲,食后即吐,大便干燥,四肢逆冷。舌苔厚,脈沉弦。
診斷:胃脘痛。
辨證:過食生冷,寒積于中,脾陽受傷,運化失常。
【治則】 溫中散寒,消積導滯。
【方藥】 五積散加減。
【處方】 麻黃5克 蒼術15克 厚樸12克陳皮12克 當歸10克 白芷10克 干姜10克肉桂末4克(沖服) 延胡索10克(醋炒) 酒大黃10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上方服5劑,病情好轉,疼痛減輕,嘔吐已止,大便正常,惟有手足發(fā)涼,飯后胃部不適,乃積滯未盡,中陽未復,在原方基礎上加黨參15克,制附子10克,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10克,又服15劑,諸癥消失,后又改為大烏頭煎(制草烏10克,蜂蜜30克),連用半月病愈,追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按:本案系寒邪食積,停滯中焦,氣機受阻之寒實胃痛,此證非溫不通,非攻不破。故選用附子、厚樸、陳皮、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健脾燥濕,消食導滯;麻黃、白芷升陽以除濕,延胡索、當歸理氣活血止痛;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有溫中散寒,消食破積,調(diào)氣和血之作用,藥證相符,故能應手取效,后用大烏頭煎祛沉寒以振奮中陽而竟全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