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整腸劑(胃腸系濕熱劑)
109.金菊五花茶顆粒
【藥物組成】 金銀花、槐花、野菊花、木棉花、甘草、葛花。
【方義分析】 本方由6味藥物組成。外感濕熱疫毒之氣,侵及腸胃,濕熱郁蒸,疫毒相搏,化為膿血,而為下血、下痢等?;蚴染?、長期過量飲酒,致酒毒、濕毒蘊蓄中焦。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法。本方以性涼味甘的木棉花為君,具有清熱解毒、祛暑利濕、涼血醒酒之功,既可輕宣疏散衛(wèi)分、氣分之風溫熱邪,又能涼血解毒以清血分之熱,功效卓著?;被?、葛花解酒毒,清臟毒,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共為臣藥;佐以金銀花、野菊花疏風清熱,解毒降血壓。甘草除能調(diào)和諸藥外,還具有清熱解毒之功,為使藥。全方配伍共奏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祛暑醒酒之功。
【臨床運用】 本方為甘涼清熱燥濕醒酒之劑,適于濕熱下注之痢疾,血熱妄行之下血,以及濕熱蘊郁皮膚的皰疹等。近年來,廣泛運用于解酒毒、祛暑醒酒等方面,卓有殊功。運用本方的基本指征為:酒后身熱口渴,腹?jié)M,納呆;或外感疫毒,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便血,或皮膚灼熱瘙癢起皰,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臨床多用于以下病癥。
1.痢疾 癥見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西醫(yī)診斷的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一些結(jié)腸病變,見上述癥狀者,皆可應用。
2.腸風及臟毒 癥見便色鮮紅,先血后便,血下如濺,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血下污濁,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等。西醫(yī)之各種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便血,見上癥者,可以服用。
3.皰疹 癥見皮膚灼熱,斑丘疹,起水皰、膿皰,瘙癢、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西醫(yī)之濕疹等皮膚病,見上癥者,可用之。
4.核輻射損傷 受輻射后,以感染、腹瀉,出血、皮膚皰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者,可按此辨治。
此外各種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癥,具備本方基本指征者,皆可應用。亦可用于解酒毒、化濕毒,肝熱目赤,風熱咽痛,口舌潰爛。
【制劑與規(guī)格】 顆粒劑。每袋裝10克。
【用法及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0克,一日3次,空腹溫開水沖服。7歲以上兒童服成人二分之一量,3~7歲服成人三分之一量。
【注意事項】 忌辛辣。孕婦慎用。
【配方來源】 廣東省藥品標準(1978年)。部頒10冊92頁。
☆廣東聯(lián)康藥業(yè)有限公司
110.黃連膠囊
【藥物組成】 本品為黃連粉碎成細粉裝膠囊而成。
【方義分析】 本方由一味藥組成。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能清肺胃膽及大腸經(jīng)之濕熱,尤善清中上焦?jié)駸帷?/p>
【臨床運用】 本方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劑。用于濕熱內(nèi)蘊、氣機不暢、心火亢盛所致嘔吐、瀉痢、黃疸、吐衄等癥。運用指征為:心煩不眠,口苦口干,時時嘔吐,或大便膿血,或有黃疸,或目赤腫痛,或牙齦腫痛,或口渴引飲,尿黃如茶,舌質(zhì)紅赤,苔黃膩而干,脈象滑數(shù)或濡數(shù)。
【制劑與規(guī)格】 膠囊。每粒裝0.25克。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2~6粒,一日3次。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用,忌辛辣、油膩黏滑及不易消化食物。
【配方來源】 轉(zhuǎn)正5冊31頁。中國藥典2010年版1069頁。
111.金蕎麥片
【藥物組成】 本品為金蕎麥浸膏片。
【方義分析】 本藥為一味藥金蕎麥的制劑。金蕎麥味酸性苦涼入肺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痰排膿之功,故能治療肺熱咳喘病癥。
【臨床運用】 本方為清熱解毒,排膿祛瘀、祛痰止咳平喘劑。主要治療急性肺膿瘍、急慢性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細菌性痢疾,癥見咳吐腥臭膿血痰液或咳嗽痰多,喘息痰鳴,以及大便瀉下赤白膿血。
1.急性肺膿瘍 身熱陣寒,繼而壯熱,咳嗽氣急,汗出煩躁,胸滿作痛,咳吐黃色黏稠痰,喉中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2.細菌性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雜,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膩微黃,脈象滑數(shù)。
【制劑與規(guī)格】 片劑。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4~5片,一日3次。
【注意事項】 服藥期間,勿食辛辣油膩食物,忌煙酒。
【配方來源】 部頒19冊103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