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桂枝人參湯干姜,白術甘草合成方,
表里兼證能雙解,脾胃虛寒最相當。
【方藥】 桂枝別切,四兩(12g),甘草炙,四兩(12g),白術三兩(9g),人參三兩(9g),干姜三兩(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效】 溫補中氣,解肌散邪。
【學用導讀】 桂枝人參湯方中桂枝既能解表,又能溫里,如主治表里兼證則主要發(fā)揮解表作用,如主治里證則主要發(fā)揮溫里散寒作用。桂枝人參湯主治脾胃虛寒證,其病變證機虛與寒都比較明顯,所以方中人參、白術、甘草補虛益氣,桂枝、干姜溫中散寒。
【中醫(yī)辨證】
1.太陽中風證與脾胃虛寒證相兼 發(fā)熱,惡風寒,汗出,心下痞硬,或疼痛,或脹滿,下利日增,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2.用方思路 本方既是主治太陽中風證與脾胃虛寒證相兼的基礎方,又是主治脾胃虛寒證的基礎方,并能治療心胸陽虛證(胸悶,胸痛,氣短,畏寒,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3.病變證機 風寒乘虛侵襲太陽營衛(wèi),營衛(wèi)受邪,脾胃虛弱,寒氣內生,濁氣壅滯,以致衛(wèi)強營弱,脾胃虛寒。
4.審證要點 心下痞硬、下利、發(fā)熱、惡風寒、汗出、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5.隨證加減用藥 若腹脹者,加厚樸、陳皮,以行氣除脹;若腹中寒冷者,加附子、細辛,以溫陽散寒;若嘔吐者,加半夏、生姜,以降逆和胃;若大便溏者,加茯苓、山藥,以健脾止瀉。
【西醫(yī)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療西醫(yī)臨床中的慢性腸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膽囊炎、腸胃痙攣、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慢性結腸炎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變證機,也可加減運用,輔助治療如腸胃型感冒、過敏性鼻炎等。
【醫(yī)案助讀】 夏某,女,45歲。6年前因脘腹疼痛反復發(fā)作,經胃鏡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腸胃炎,近因脘腹疼痛加重而前來診治??淘\:口腔黏膩,咽喉不利,脘腹脹痛,食涼加劇,胸中煩悶,腸鳴腹瀉,頭暈頭痛,肛門墜脹,氣短乏力,口干不欲飲水,且易感冒,舌淡,苔薄膩略黃,脈沉弱。辨為脾胃虛寒證。方用桂枝人參湯加味:桂枝12g,炙甘草12g,白術10g,紅參10g,干姜10g,附子6g,蒼術10g,厚樸10g,黃連6g。6劑,1日1劑,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診:諸證均有好轉,續(xù)服前方30余劑,病證悉除。后經胃鏡腸鏡復查,病理變化基本恢復正常。
診治提示:根據(jù)口腔黏膩辨為寒濕阻滯,再根據(jù)脘腹脹痛、食涼加劇辨為脾胃虛寒,又因肛門墜脹辨為中氣下陷,再因苔薄膩略黃辨為寒證夾熱。方中桂枝人參湯益氣溫中祛寒,加附子溫壯陽氣散寒,蒼術醒脾燥濕和中,厚樸行氣下氣,黃連兼清解郁熱。方藥相互為用,溫中散寒為主,兼清郁熱。
【方證研究】 風寒侵襲營衛(wèi),營衛(wèi)受邪,正邪斗爭,則發(fā)熱;衛(wèi)氣不能固護于外,則惡風寒;衛(wèi)氣虛弱而不能守營,則汗出;寒氣凝結,濁氣內結,則心下痞硬,或疼痛,或脹滿;寒氣充斥于下,則下利日增;寒氣肆虐,胃氣不降,則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脈沉弱,均為陰寒肆虐之征。其治當溫補中氣,解肌散邪。方中桂枝解肌散寒,溫中散寒,溫陽益氣;人參補益脾胃;干姜溫陽散寒,醒脾和胃;白術健脾益氣,生化氣血;甘草益氣化陽和陽。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本方具有保護胃黏膜、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抗過敏、抗炎等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濕熱證、太陽傷寒證與脾胃濕熱證相兼者慎用本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