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對眩暈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主要是通過臟腑經絡來認識的,認為肝、心、脾、腎、膽等臟腑或經脈的病變均可導致眩暈的發(fā)生,而主要在于肝腎。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薄端貑枴の宄U笳摗吩疲骸澳咎^曰發(fā)生,……發(fā)生之際,是謂啟陳,土疏泄,蒼氣達,陽和布化,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物以榮,其化生,其氣美,其政散,其令條舒,其動掉眩巔疾,……其經足厥陰少陽,其臟肝脾……其病怒?!薄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謂:“徇蒙招尤,……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薄端貑枴吮静髡摗吩唬骸案尾☆^目眩,脅支滿……”上述論述以肝為主,兼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少陽經脈(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脾臟及太陰、陽明經。
同樣,心腎之病亦可導致眩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陰司天,濕淫所勝,……時眩,……病本于腎。”“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時眩仆,……病本于心?!绷硗?,結合《內經》針刺治療多取足太陽及足少陰經穴,可推知其病與腎的關系極為密切。
《黃帝內經》對于眩暈證病因病機的認識,大致有外邪所中、肝風內動、氣血沖逆與氣血腦髓不足等。
如對肝風的認識,《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之發(fā),太虛?;?,云物以擾,大風乃至,屋發(fā)擇木,木有變。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敝赋龈鞣N風病震顫眩暈的病證,都屬于肝臟之病,認為肝郁太過,可致肝陽上擾,肝風內動,而有眩暈耳鳴之病。
氣血沖逆于上,氣機逆亂,上實下虛,清空被擾也可導致眩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薄鹅`樞·五亂篇》“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wèi)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2]。
由虛而致者多為髓海不足,如《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靈樞·口問》“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p>
可見,《內經》認為眩暈之病,其病位在于巔頂腦部,對于病因病機的認識也多與其病位有關。如足厥陰肝經上達巔頂,足太陰腎、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經等亦都行于頭部。從病因來看,既有外風,又有內風,因風性上行,善襲人體上部,至于虛證,更明確提出了系髓海不足,腦失所養(yǎng)而致。
《黃帝內經》對于頭痛的認識,在病因上有外傷和風、寒、濕、火、熱等外邪所中,邪氣侵犯頭部經絡,阻塞不通,而發(fā)為頭痛。如《素問·奇病論》“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shù)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歧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庇钟信K腑內生之火熱邪氣,上犯頭部亦可致頭痛,如《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小便先黃,……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心熱病者,……頭痛面赤無汗,……肺熱病者,……頭痛不堪,……”,《素問·腹中論》“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歧伯曰:病熱者,陽脈也,……夫陽入于陰,故病在頭與腹,乃(音chēn)脹而頭痛也?!薄端貑枴ちo大論》“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鼽衄頭痛”,《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fā)熱惡寒而瘧,……”,《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由于下虛上實所致者,其病在腎。如《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癲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p>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就眩暈與頭痛而言,《黃帝內經》認為頭痛之病主要在腎,多為下虛上實,而眩暈之病主要在肝,多為下實上虛。
在治療上,《黃帝內經》13方中并無治眩暈、頭痛之方,而是專于針灸治療,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經穴為主。上述二經皆有經脈行于頭,而足太陽膀胱經又和足少陰腎經相表里,其治以腎為主之意昭然,這可能與《黃帝內經》“腦為髓之海”“腎主骨生髓”的功能認識有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