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致心跳呼吸驟停復蘇成功
一、病歷摘要
患者女性,19歲,因發(fā)現(xiàn)淹溺致心跳呼吸驟停33min于某年5月27日17:03急診入院。該傷員于入院當天16:30游泳時由同學發(fā)現(xiàn)突然沉至泳池水底,即被救上岸,見其意識喪失、對任何刺激無反應(yīng),呼吸和心跳已經(jīng)停止。約數(shù)分鐘后經(jīng)在場體育老師做胸外心臟按壓和展臂法人工呼吸,后由保健醫(yī)師做口對鼻吹氣,但心跳、呼吸仍未恢復。于17:03送至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搶救。運送途中由1人繼續(xù)做口對鼻吹氣和胸外心臟按壓。
既往史:間歇有頻發(fā)性室性期前收縮1年,經(jīng)常規(guī)檢查未發(fā)現(xiàn)心臟有明確器質(zhì)性病變。
入院查體:入院時呈深昏迷,嚴重發(fā)紺,瞳孔散大,血壓測不出,無心跳及呼吸。立即繼續(xù)行胸外心臟按壓,并行氣管內(nèi)插管正壓給氧人工呼吸,同時按照指南要求給碳酸氫鈉及腎上腺素等藥。17:07記錄ECG示緩慢纖細的心室顫動,靜脈推注腎上腺素、地塞米松后,連續(xù)2次200J體外非同步電擊除顫無效,分次靜脈推注5%碳酸氫鈉共200ml,繼續(xù)搶救至17:45再以300J電擊除顫始恢復竇性心律(圖122-1),血壓上升至119/68mmHg,四肢偶出現(xiàn)不自主活動。
復跳后一度出現(xiàn)低血壓、頻發(fā)性室性期前收縮、左側(cè)閉合性氣胸(左肺被壓縮40%)、肺水腫及肺部感染。經(jīng)補充血容量、用極化液及能量合劑、升壓藥和洋地黃類藥物、碳酸氫鈉、甘露醇、利多卡因、抗生素、安定及大劑量皮質(zhì)醇激素、頭頸部和腹股溝處冰敷降溫、左側(cè)胸腔閉式引流后,血壓上升并保持穩(wěn)定,氣胸消失,期前收縮減少。當天22:35恢復自主呼吸,次日23:05神志恢復,但有明顯缺氧性腦損害表現(xiàn):健忘、凝視、表情淡漠、憂郁及智力障礙,腦電圖示兩半球有較多θ及δ波。25d后智力、記憶力和腦電圖恢復正常,室內(nèi)外正?;顒印kS訪10年以上,情況良好,體力和智力均正常,勝任中學教師工作。
圖122-1 搶救過程中ECG:第1行為最初記錄到的心室顫動,波形較纖細;第2行系使用腎上腺素后,細的心室顫動波變?yōu)榇执?;?行系在第3次電擊除顫(300J)后轉(zhuǎn)為竇性心律
二、病例分析
此例復蘇過程中共行電除顫3次,最初2次用200J無效,后增至300J而獲成功。心室顫動首次除顫所用的電功率應(yīng)夠大,便于1次成功,盡早恢復自主循環(huán),提高復蘇成功率。盡管有作者主張以較小的電功率用于室顫,特別在“盲目”除顫時,但我們?nèi)灾鲝垜?yīng)首選300J,或按3.5~6.0J(小兒則2.0J)/體重(kg)計算,如無效應(yīng)立即加大電能量再次電擊,并同時尋找和去除可能的失敗原因。
此例自主心跳和呼吸停止33min入院,入院后又經(jīng)42min搶救始恢復自主心跳,其自主循環(huán)停止的時間長達75min,自主呼吸停止5h32min,但腦復蘇獲得滿意效果而無任何后遺癥。主要經(jīng)驗是:入院后復蘇搶救初期建立了有效的人工循環(huán)和通氣,復跳后迅速恢復了有效的腦組織灌注和腦灌流,及時的冰敷低溫、糾正酸中毒,適當?shù)拿撍痛髣┝科べ|(zhì)醇激素,防止了嚴重的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等。此外,溺水時的“潛水反射”及冷水浸浴作用也有利于腦的保護。現(xiàn)場采取的基本急救措施雖不盡正確有效,但為復蘇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
心搏驟停大多發(fā)生在醫(yī)院外或種種突然意外的場合,心肺復蘇最重要的是要求在最初2~4min內(nèi)給予合理的有效生命支持,這是現(xiàn)場復蘇的關(guān)鍵,也是復蘇能否成功的基礎(chǔ)。如能在4min內(nèi)開始I期復蘇、并于8min內(nèi)進入Ⅱ期復蘇,則43%的室顫患者可望被搶救而存活,否則,存活率顯著下降?,F(xiàn)場復蘇以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環(huán)和通氣為目標,應(yīng)特別注意開放氣道并保持其通暢,進行有效的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不失時機地轉(zhuǎn)送到就近醫(yī)院,轉(zhuǎn)送途中繼續(xù)以上搶救甚為重要。
(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附屬西南醫(yī)院 何國祥)
三、專家點評
1.Ⅰ期復蘇(基本的生命支持)的基本要領(lǐng)和現(xiàn)場搶救的重要性 心搏驟停的表現(xiàn)及診斷要點有:①意識突然喪失;②大動脈搏動及(或)心音消失;③呼吸停止;④瞳孔散大。具備上述第①和第②項即可確診,而第③和第④項屬于繼發(fā)性表現(xiàn)。診斷一經(jīng)確定,應(yīng)當立即就地使傷病員平仰臥于硬的平面上,同時保持氣道通暢,或采用仰頭-抬頜法、托頜法開放氣道;如有氣道異物時,根據(jù)當時的條件采用徒手[以手指清除、或背后拍擊、手拳沖擊法(Heimlich法)]或支氣管鏡等方法將異物清除。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有效的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此例心搏驟停發(fā)生于泳池中的淹溺,沒有泥沙等異物阻塞氣道,為實施人工呼吸提供了有利條件。遺憾的是最初由體育老師施行的是展臂法人工呼吸,而這種方法幾乎是無效的,幸后來由專業(yè)人員改為口對鼻人工呼吸。此外,溺水時的“潛水反射”使聲門緊閉而有一定氧氣存留于肺內(nèi)可供短時利用,以及冷水浸浴作用均有利于減輕缺氧性損害,從而有利于腦的保護。入院前的初步搶救和建立的人工呼吸與循環(huán)(胸外心臟按壓)為進一步搶救奠定了基礎(chǔ)。
2.電除顫/復律在心臟復蘇中的作用 鑒于心搏驟停者中的80%是心室顫動或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的室性心律失常,故電除顫/復律是極為重要的手段,需要盡早施行,不需要等待ECG證實即可“盲目”進行電除顫。ACC/AHA/ESC指南推薦最初第1次所用電能量為120~200J,如無效,以后為200J,對于多形性VT則用360J。此例最初用200J除顫2次均無效,在使用腎上腺素使心室顫動波變粗大后以300J除顫成功,說明恰當?shù)乃幬锸褂谩⑦m時地增加所用除顫電功率的重要性。近年來,體外自動除顫器(AED)的配備和使用備受重視,不但在醫(yī)院、而且在公共場所裝備AED,使復蘇的成功率顯著提高,值得推廣。
3.復蘇中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使用 心臟停搏者在有效的人工循環(huán)和通氣的前提下,主要通過定期(每3~5min)靜脈注射。①血管升壓藥腎上腺素每3~5min用1mg;②或者阿托品每3~5min使用1mg,或達到3個劑量;③也可用垂體后葉素40U靜脈注射,用以取代第1或第2劑腎上腺素。上述藥物通過興奮β1受體、提高心臟自律性,以及興奮α受體,提高主動脈內(nèi)舒張壓、增加冠狀動脈灌注,促進自主心跳的恢復。
室性心律失常的處理:除有效的人工循環(huán)和通氣、定時使用腎上腺素和碳酸氫鈉外,盡早電除顫/復律。藥物則首選胺碘酮:300mg,靜脈推注,如無效,可追加150mg,復跳后需要靜脈點滴維持24h(最初6h1mg/min,以后0.5mg/min)?;蛘哂美嗫ㄒ颍ǖ蛔鳛槭走x):首劑1~1.5mg/kg,然后0.5~0.75mg/kg,靜脈推注,最大劑量為上述劑量3次或達到3mg/kg,復跳后也需要靜脈點滴(1~2mg/min)維持24h以防止復發(fā)。如果系尖端扭轉(zhuǎn)型室速,則用硫酸鎂1~2g,靜脈注射。此例開始為纖細的心室顫動波,用腎上腺素后使“細顫”變?yōu)椤按诸潯保哟箅姽β手?00J除顫后恢復為竇性心律,可能與腎上腺素的上述作用有關(guān)。
4.成功的經(jīng)驗 此例心搏驟停發(fā)生在醫(yī)院外,33min后入院,歷經(jīng)42min搶救始恢復自主心跳,自主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時間分別達75min和5h32min,復蘇的難度非常大。后期處理中,正確及時地處理了多種并發(fā)癥,特別是腦復蘇取得滿意效果,使之體力和智力完全恢復,并從事要求較高的工作,除得益于年輕、無明確器質(zhì)性心臟病變、溺水時的“潛水反射”及冷水浸浴作用有利于復蘇外,搶救過程中除現(xiàn)場人工呼吸不夠規(guī)范外,入院后的搶救措施均十分及時、準確、有效和得力乃成功的關(guān)鍵。
(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附屬西南醫(yī)院 何國祥)
參考文獻
1 Douglas P.Zipes,A.John Camm,Martin Borggrefe,et al.ACC/AHA/ESC 2006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JACC 2006,48(5):1064-1108
2 Cobb LA,F(xiàn)ahrenbruch CE,Olsufka M,et al.Changing incidence of out-of-h(huán)ospital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1980-2000.JAMA 2002,288:3008-3013
3 Priori SG,Bossaert LL,Chamberlain DA,et al.ESC-ERC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AEDs)in Europe.Eur Heart J 2004,25:437-445
4 Marenco JP,Wang PJ,Link MS,et al.Improving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the role of the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JAMA 2001,285:1193-1200
5 Kowey PR,Marinchak RA,Rials SJ,et al.Intravenous antiarrhythmic therapy in the acute control of inhospital destabilizing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fibrillation.Am J Cardia 1999,84:46R-51R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