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高血壓病例

        高血壓病例

        時間:2023-04-18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高血壓病,每周服上藥6劑,休息1天,連服4周,頭重頭痛腹脹等癥均減,前方加減。濕去氣暢,則有利于平穩(wěn)血壓,解除頭暈諸癥。高血壓病日久,體豐濕盛,經(jīng)常頭目眩暈,心煩,舌淡紅而胖,苔白膩,脈象濡滑。高血壓病,脈象弦滑且數(shù),肝膽郁熱上擾,經(jīng)常頭目眩暈,甚則頭痛,舌瘦尖紅。否則,僅憑頭暈頭痛之癥,或僅靠西醫(yī)診斷的高血壓病病名,是無法進行正確治療的。李某,男,45歲,1984年3月5日診。

        案例1

        張某,女,56歲。

        [初診]1981年3月11日?;几哐獕翰《嗄?,每天服西藥降壓,血壓高低不穩(wěn),經(jīng)常頭重如裹,甚則脹痛,胸腹脹滿,便溏不爽,脈濡滑且數(shù),舌淡紅而胖大,苔白膩而厚。

        治法:芳香以化濕邪,苦溫以燥中焦,展氣以退其脹。

        處方:佩蘭(后下)10克,藿香(后下)10克,薄荷(后下)3克,草豆蔻3克,半夏10克,陳皮6克,木香6克,大腹皮10克,片姜黃6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診]1981年4月8日。高血壓病,每周服上藥6劑,休息1天,連服4周,頭重頭痛腹脹等癥均減,前方加減。佩蘭(后下)10克,苦丁茶10克,菊花10克,晚蠶沙1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赤芍10克,決明子10克,旋覆花(包)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診]1981年4月15日。心煩急躁時則頭脹且痛,舌紅胖大,苔白膩,脈沉滑。痰濕內(nèi)阻,化熱生風,治以理氣化濕,潛陽息風。天麻10克,白術(shù)10克,石決明(先煎)12克,紫貝齒(先煎)12克,紫石英(先煎)12克,旋覆花(包)10克,菊花10克,半夏12克,茯苓10克,牛膝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高血壓病屬于中醫(yī)學(xué)的“頭痛”“眩暈”等證候范疇,在臟腑多與肝、腎、脾胃有關(guān)。中醫(yī)學(xué)認為,長期的精神刺激、過食肥甘厚味、勞傷過度或年老腎虧,人體陰陽失調(diào),是導(dǎo)致發(fā)病的主要原因。臨床上主要分肝火亢盛、陰虛陽亢、陰陽兩虛、血虛肝旺、痰濕壅盛、痰熱內(nèi)盛、氣滯血瘀等證型進行治療。本例患者初診見頭重如裹,胸腹脹滿,脈濡滑且數(shù),舌淡紅而胖大,苔白膩而厚,便溏不爽等癥,顯系濕熱內(nèi)盛,阻滯氣機所致,故趙老主用理氣祛濕之法治之。方中佩蘭、藿香、薄荷等,重在芳香以化濕;草豆蔻、半夏、陳皮等,重在苦溫燥濕;木香、大腹皮、片姜黃等,重在疏暢氣機。濕去氣暢,則有利于平穩(wěn)血壓,解除頭暈諸癥。然經(jīng)過月余治療,雖然諸癥漸減,但每心煩急躁時則頭脹頭痛發(fā)作,趙老認為其系痰濕內(nèi)阻,化熱生風所致,故三診時在理氣化濕同時,加入石決明、紫貝齒、紫石英等藥,以重鎮(zhèn)潛陽息風。在目前臨床上,多數(shù)醫(yī)生認為在內(nèi)傷雜病中,只有血虛和陰虛才可以引起肝風內(nèi)動,而出現(xiàn)頭脹頭痛等癥,故治療時多采用養(yǎng)血息風和滋陰息風之法。而本例患者,既有舌紅胖大,苔白膩等表現(xiàn),又有心煩急躁則頭脹頭痛等癥狀,顯然這些癥狀不是一般常見的血虛和陰虛引起,而是濕熱內(nèi)盛,化火生風所致,故趙老采取非常之法,理氣化濕與潛陽息風同用。由此可見,中醫(yī)臨床診治任何疾病,都必須根據(jù)每一患者的實際表現(xiàn),認真分析,仔細辨證,隨證立法用藥,不可僅憑想象而輕率行事。

        案例2

        梁某,女,53歲。

        [初診]1983年11月7日。高血壓病日久,體豐濕盛,經(jīng)常頭目眩暈,心煩,舌淡紅而胖,苔白膩,脈象濡滑。

        治法:清化痰熱。

        處方:紫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旋覆花(包)10克,片姜黃6克,竹茹6克,黃芩10克,焦三仙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診]1983年11月21日。服上藥兩周,頭目眩暈及心煩減輕,但近日胸悶,中脘亦堵滿不舒,脈舌如前,痰濕內(nèi)阻,用宣肅化痰方法。旋覆花(包)10克,片姜黃6克,瓜蔞10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紫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本例高血壓病患者,無論初診、二診,單從脈舌來看,均系內(nèi)有痰濕,但初診見癥以頭目眩暈和心煩為主,故趙老認為其痰熱明顯,且上蒸頭目為重,故治療除用紫蘇子、萊菔子、旋覆花等藥以理氣化痰外,特用竹茹、黃芩以清化痰熱;二診見癥則以胸脘滿悶為主,頭目眩暈及心煩減輕,說明上蒸之熱雖減而痰濕阻氣反而加重,故治療則隨證變法,將清化痰熱法改為理氣化痰法,用藥則去上方清化痰熱之竹茹、黃芩,加半夏、白芥子、冬瓜子等藥,以增強化痰祛濕之力,并加瓜蔞、薤白,增強理氣通陽之力,以解胸脘滿悶之苦。

        案例3

        韓某,女,53歲,1980年9月17日診。高血壓病,脈象弦滑且數(shù),肝膽郁熱上擾,經(jīng)常頭目眩暈,甚則頭痛,舌瘦尖紅。

        治法:清痰熱,兼以涼血,育陰分,兼定頭眩。

        處方:鉤藤(后下)10克,晚蠶沙10克,菊花10克,炒地榆10克,龍膽3克,炒槐米10克,白頭翁10克,黃芩10克,焦三仙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本例高血壓病患者,除癥見經(jīng)常頭目眩暈、頭痛外,趙老據(jù)其脈象弦滑而數(shù),辨其肝膽痰熱內(nèi)郁,又據(jù)舌瘦尖紅,辨其陰虛血熱,故治療既用鉤藤、龍膽、黃芩、晚蠶沙、菊花等藥,清化痰熱,平肝息風;又用炒地榆、炒槐米、白頭翁等藥,涼血育陰,柔肝緩急。如此雙管齊下,使痰熱去,陰血足,氣機疏暢,筋脈柔緩,則頭目眩暈、頭痛等癥自除。

        案例4

        張某,女,50歲,1984年12月10日診。高血壓病多年,服西藥降壓效果不佳,今日血壓200/100毫米汞柱,脈象弦細而滑,舌苔糙老且厚,經(jīng)常頭暈頭痛,夜寐夢多,陰虛而肝陽上亢,且痰熱蘊郁。

        治法:清化痰濁,泄其肝熱,兼以育陰潛陽。

        處方:白蒺藜10克,晚蠶沙10克,菊花10克,牛膝3克,川芎6克,赤芍10克,首烏藤10克,竹茹6克,生牡蠣(先煎)15克,半夏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高血壓病患者癥狀雖大多相似,如大多可見頭暈或頭痛之癥,但究其致病之因及發(fā)病機制卻不盡相同。如有因肝火亢盛者,有因陰虛陽亢者,有因陰陽兩虛者,有因血虛肝旺者,有因痰濕或痰熱內(nèi)盛者,有因氣滯血瘀者。另外,有單純一種因素引起者,也有多種復(fù)雜因素引起者。因此,臨床診斷時,除抓住其頭暈頭痛等主觀癥狀以利辨病外,還必須結(jié)合其脈舌所見而詳細分析,探究其病因病機,做出正確的證候診斷。只有做出正確的證候診斷,才能正確地立法和用藥治療。否則,僅憑頭暈頭痛之癥,或僅靠西醫(yī)診斷的高血壓病病名,是無法進行正確治療的。對該例患者的診斷,趙老正是在抓住其頭暈頭痛、夜寐夢多等癥的基礎(chǔ)上,又認為脈象弦細而滑為肝經(jīng)郁熱傷陰之象,舌苔糙老且厚為痰熱蘊郁之征,故辨其為陰虛陽亢、痰熱蘊郁之證,而以清化痰濁、泄其肝熱、育陰潛陽之法治之。

        案例5

        李某,男,45歲,1984年3月5日診。高血壓病,今日血壓170/130毫米汞柱,頭目眩暈,后腦勺發(fā)緊,脈象弦滑,舌紅絳而干,苔白而糙老,肝膽郁熱,腎陰虧損。

        治法:清上實下,治在肝腎。

        處方:白蒺藜10克,沙苑子15克,生地黃10克,菊花10克,苦丁茶10克,竹茹6克,蟬蛻6克,僵蠶6克,片姜黃6克,川芎10克,珍珠母(先煎)2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本例患者,除見高血壓病常見的頭目眩暈、后腦勺發(fā)緊等癥外,又見脈象弦滑,舌紅絳而干,苔白而糙老,故趙老辨其為肝膽郁熱、腎陰虧損之證。肝膽郁熱與腎陰虧損互為影響。肝膽郁熱越重,則越易耗傷腎陰;腎陰越虧,不能制火,則肝膽郁熱越甚。因此,治療須一方面清泄肝膽郁熱,一方面滋養(yǎng)腎陰,趙老所謂清上實下,治在肝腎,即是此意。方中用白蒺藜、菊花、苦丁茶、竹茹、蟬蛻、僵蠶、片姜黃、川芎等,正是疏肝解郁,清泄肝膽郁熱以清上;沙苑子、生地黃、珍珠母等,正是滋陰潛陽以實下。由此可見,中醫(yī)臨床診療疾病,從診察脈舌色癥而搜集病情資料,到分析病因病機、辨證、立法、用藥等,是一個非常復(fù)雜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系統(tǒng)過程,每一步都必須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地對待,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錯誤,都會導(dǎo)致全盤診療的失敗。

        案例6

        耿某,女,59歲,1985年3月18日診。兩脈弦滑有力,舌紅尖絳,苔白而干燥,高血壓病十余年,近日頭目眩暈較甚,夜寐夢多,胃納欠佳,時有腹脹,大便不暢,證屬肝膽郁熱。

        治法:苦泄折熱,疏暢氣機。

        處方:龍膽3克,川楝子10克,片姜黃6克,佩蘭(后下)10克,生地榆10克,白頭翁10克,竹茹6克,生大黃粉(分沖)0.5克,鉤藤(后下)10克,菊花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從本例患者脈舌及癥狀來看,其病因病機既有肝膽郁熱的一面,又有胃腸氣機不暢的一面。肝膽郁熱上擾清陽則頭目眩暈,內(nèi)擾心神則夜寐夢多;胃腸氣機不暢則納呆腹脹,大便不暢。趙老治之,一方面用龍膽、川楝子、竹茹、生地榆、白頭翁等,苦寒清熱涼血,以泄肝膽之熱,一方面用佩蘭、片姜黃、鉤藤、菊花、大黃等,宣上導(dǎo)下,以暢周身氣機??芍^法隨證立,切中病機;藥隨法行,絲絲入扣。肝膽郁熱除,周身氣機暢,則頭暈、夢多、腹脹等癥自消。

        案例7

        李某,男,53歲,1984年11月12日診。血壓高多年,經(jīng)常頭痛鼻衄,舌紅,苔薄黃,脈象濡滑,沉取有力。

        治法:清肝熱,求其痛解,涼血分,以止鼻衄。

        處方:珍珠母(先煎)2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苦丁茶10克,晚蠶沙10克,黃芩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該患者血壓高而經(jīng)常頭痛鼻衄,舌紅,苔薄黃,脈象濡滑,沉取有力,顯然為肝郁血熱所致,故趙老用桑葉、菊花、白蒺藜、黃芩、苦丁茶、晚蠶沙等,疏肝郁,清肝熱以涼血分,以珍珠母清肝熱并潛鎮(zhèn)肝陽。肝經(jīng)郁熱透泄,肝陽不亢,則頭痛自解;血得涼而不妄行,則衄血自止。

        案例8

        李某,男,72歲,1980年9月17日診。高血壓病多年,服降壓西藥及牛黃降壓丸等中成藥降壓,效果不佳。形體消瘦,頭暈乏力,腰膝酸軟,夜間尿頻,身體畏寒,咽喉干燥,舌紅干瘦,苔白,脈沉細略數(shù),陰陽俱虛。

        治法:雙補陰陽。

        處方:熟地黃15克,生黃芪20克,川芎15克,補骨脂10克,桑寄生10克,生白術(shù)10克,當歸10克,川續(xù)斷10克,菟絲子10克。3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長期以來,在中醫(yī)臨床上,不少醫(yī)生見高血壓病患者,不是根據(jù)患者的脈舌色癥認真辨證論治,而往往胸有成見,認為高血壓病就是肝火亢盛或陰虛陽亢所致,故多采用清泄肝火或滋陰潛陽方法治之,結(jié)果見效者寥寥。更有很多高血壓患者,見西藥效果不佳或懼怕西藥不良反應(yīng)時,往往想用中藥治療,但不是請醫(yī)生好好辨證處方,而是直接到藥店里買點帶有降壓名稱的中成藥,如牛黃降壓片、羅布麻降壓片等,本想圖方便省事,結(jié)果卻效果不靈。豈知引起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非常復(fù)雜,必須根據(jù)具體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認真的辨證論治,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例患者,根據(jù)其主觀癥狀及脈舌表現(xiàn),當為陰陽兩虛之證,治療自當陰陽雙補。之前所用牛黃降壓丸,主要是治療心肝火旺、痰熱壅盛所致的高血壓病證,用于陰陽兩虛患者,顯然是藥不對證。

        趙老臨床治療慢性疾病,一般每次開藥6劑,而治療本例老年體弱患者,一次僅開3劑,意在及時觀察療效,以便隨時根據(jù)病情變化調(diào)整用藥,可見其對患者的良苦用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