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的應用,使很多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得以有效的控制或治愈。但隨著抗菌藥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濫用現象的加重,藥物的毒性反應、過敏反應、二重感染及細菌產生耐藥性等嚴重問題也日趨嚴重。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抗菌作用、減少毒性反應及耐藥性的產生,必須合理用藥。
(一)抗菌藥合理應用的基本原則
1.根據細菌學診斷合理選藥 正確的細菌學診斷是選用抗菌藥物的基礎,盡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據病原種類及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
2.嚴格控制抗菌藥的使用 如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感染和不明原因的發(fā)熱,除病情嚴重并懷疑合并細菌感染外,一般不宜使用抗菌藥。
3.根據患者的生理、病理情況選用 如新生兒血漿蛋白結合藥物能力弱、肝腎功能發(fā)育不成熟,若使用磺胺類可引起致“致死性腦核黃疸”;老年人因肝、腎器官功能減退,用藥后血藥濃度偏高,用藥劑量及間隔時間均應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婦女在選藥時,應充分考慮對胎兒和乳兒的影響;肝、腎功能不良的患者,對藥物的消除能力降低,易致藥物蓄積中毒,應減量、慎用或禁用某些抗菌藥。
4.選用適宜的給藥方法和療程 輕、中度感染者多采用口服給藥,嚴重感染應靜脈給藥。抗菌藥的使用一般持續(xù)到患者體溫恢復至正常、癥狀消失后3~4d。對嚴重感染(如敗血癥)應在體溫正常后7~10d才能停藥。對感染性心內膜炎、急性骨髓炎、結核病等的治療則療程較長。
5.盡量避免局部應用抗菌藥 局部使用抗菌藥易致變態(tài)反應或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故應盡量避免皮膚黏膜的局部用藥,特別是易致變態(tài)反應的青霉素類應禁用,頭孢菌素類也應盡量避免使用。若確需局部用藥者,應選用專供皮膚黏膜使用的抗菌藥,如紅霉素軟膏、氧氟沙星滴眼液、磺胺醋酰鈉等。
(二)抗菌藥的聯合應用
1.聯合應用的目的 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擴大抗菌范圍、減少或延緩耐藥性的產生。
2.聯合用藥的效果 抗菌藥依其作用可分為四大類。
Ⅰ類為繁殖期殺菌藥,如β-內酰胺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
Ⅱ類為靜止期殺菌藥,如氨基糖苷類。
Ⅲ類為速效抑菌藥,如四環(huán)素、大環(huán)內酯類。
Ⅳ類為慢效抑菌藥,如磺胺類。
在體外抗菌實驗或整體動物實驗中可以證明,聯合應用抗菌藥可能產生以下幾種效果:Ⅰ類+Ⅱ類=協(xié)同,Ⅰ類+Ⅲ類=拮抗,Ⅱ類+Ⅲ類、Ⅰ類+Ⅳ類=相加或增強,Ⅲ類+Ⅳ類=相加。
另外,作用機制相似或同一類藥物合用時,作用減弱或毒性增加。如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類、氯霉素類因作用機制相似、作用點相近,產生拮抗作用;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之間合用,可使耳毒性增加,不宜合用。
討論與思考
2006年3月,北京某一知名醫(yī)院收治了一位普通咳嗽、發(fā)熱的病人,盡管醫(yī)生給他用了多種類型的抗生素,仍未能挽回他年輕的生命。細菌培養(yǎng)發(fā)現,患者體內感染的致病菌對各種抗生素均耐藥。原來因為他有個特別的生活習慣:他每天都在單位餐廳吃飯,認為飯菜里有細菌,每天飯后都要服兩??股?天天吃,日積月累,最后就出了嚴重問題。試分析:長期濫用抗生素有哪些危害?應如何進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