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是由于脂肪代謝或轉運異常使血漿中一種或幾種脂質高于正常,一般稱為高脂血癥,可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或兩者兼有則稱為混合型高脂血癥。脂質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必須與蛋白質結合以脂質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環(huán)中運轉,因此,高脂血癥常是高脂蛋白血癥的反映。近年來由于逐漸認識到血漿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也是一種血脂代謝紊亂,因而稱為血脂異常,才更能全面、準確地反映血脂代謝紊亂狀態(tài)。
血脂異常并不反映正常人群血脂水平,血脂異常的參考值是基于疾病發(fā)生的危險性制定的。禁食14~16個小時以后血漿總膽固醇(TC)升高大于5.2mmol/L而甘油三酯(TG)正常則定義為高膽固醇血癥。TC正常而TG大于1.7mmol/L則定義為高甘油三酯血癥。男性HDL-C低于1.03mmol/L,而女性的HDL-C則低于1.2mmol/L稱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
甘油三酯來源于內源性生成或由循環(huán)中吸收,而膽固醇則是來源于的內源性生成或循環(huán)中的脂蛋白特別是乳糜微粒(CM)的清除,因此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在肝內被包裝并以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形式被釋放到血循環(huán)中?;虍惓?墒箻O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增加導致血清脂質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癥時,CM, VLDL和HDL的脂質交換增強而使HDL-C含量減少,LDL含甘油三酯增加。因此,血脂異常和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血脂異常的相關性
肝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器官,正常情況下肝細胞內含有約5%的脂肪其中大多數為甘油三酯,進出肝細胞的脂肪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胞值內看不到脂滴,若胞漿內脂肪含量增多,出現脂滴,則稱肝脂肪變性。血脂含量可以反映體內脂質代謝的情況,脂代謝紊亂可以引起脂肪肝,脂代謝紊亂的改善,則可以減輕脂肪肝的發(fā)病程度。
目前我國多項研究顯示血脂異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高危因素,研究發(fā)現非酒精性肝病絕大多數患者同時也存在有高膽固醇血癥,表明兩者密切相關。高甘油三酯血癥可通過脂質交換改變LDL、HDL-C的組成、代謝,可引起HDL-C降低、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很強的LDL升高,三者在代謝上聯系密切,成為脂質三聯癥。這是一種有一定遺傳基礎的幾種脂質代謝異常的綜合狀態(tài),通常與胰島素抵抗及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
大量循證醫(yī)學的資料表明,對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血脂異常的治療,恢復正常脂代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意義重大,應堅持長期綜合治療,強調調整飲食、改善生活方式為基礎,根據病情、危險因素、血脂水平及類型決定選用何種藥物治療,以血脂達標、肝功能恢復正常為治療目的。目前就2002年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和1996年我國血脂異常防治檢驗將調整TG水平<1.7mmol/L作為理想的目標值。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血脂異常的治療
2014 NLA成人血脂異常集中管理建議(草案)中提出:非藥物治療聯合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也就是繼續(xù)強調以改善生活方式為基石、以他汀類藥物為主要手段的綜合干預策略。
1.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就是改變生活方式,包括調整飲食結構和堅持適量運動并控制體重。飲食是首要的基本治療措施,應長期堅持,在以維持身體健康和保持正常的體重為原則,在滿足機體生理需求的條件下、保持均衡營養(yǎng),達到調節(jié)血脂的目的。每周運動三次可以輕度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因此,飲食和運動聯合治療可以改善脂質代謝。
2.藥物治療
(1)常用西藥:2013年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全球血脂異常診治建議中明確指出他汀類藥物即羥甲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藥是首選調脂藥物,為臨床調脂治療中廣泛應用的一線藥物,如: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美國脂質協會指出,他汀藥物治療強度分類:高強度他汀(LDL-C降幅≥50%),如阿托伐他汀40(80)mg或瑞舒伐他汀20(40)mg;中等強度他?。↙DL-C降幅30%~50%),如阿托伐他汀10(20)mg,氟伐他汀80mg,洛伐他汀40mg,匹伐他汀2~4mg,普伐他汀40(80)mg,瑞舒伐他?。?)10mg,辛伐他汀20(40)mg。
對經過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后非HDL-C或LDL-C不能達標者,可啟動中等強度或高強度他汀治療。合理方法:起始治療選擇中等強度他汀,根據需要逐漸調整他汀強度直至達到目標值?;€膽固醇水平嚴重升高者,藥物治療可能難以達到前述目標值,此時可將非HDL-C或LDL-C降低之50%作為替代目標。NAFLD患者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能使其心腦血管事件及相關心臟手術的住院率降低。目前,調脂藥物尤其是他汀類藥物在NAFLD合并高脂血癥患者中的應用已經進行了廣泛研究,其療效及安全性已在國外大量臨床研究中獲得較好結論。
(2)中藥治療:根據現代藥理研究降血脂作用的不同,可分為3類。以降血清膽固醇為主的,如葛根、銀杏葉、桑寄生、甘草、何首烏等;以降甘油三酯為主的,如大黃、金銀花、冬青子等;對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效的,如人參、冬蟲夏草、靈芝、丹參、澤瀉、昆布、決明子、山楂、茵陳、天花粉、柴胡、淫羊藿等。
(3)中醫(yī)外治法:中醫(yī)外治如艾灸,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手三里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經穴,兩穴共奏健脾化痰之功。神闕為生命之根,屬丹田所在部位,為任脈經穴,灸之能溫補腎陽,活血化瘀。而灸法能調整機體功能,強身保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