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遺傳病的正確診斷是建立遺傳咨詢、開展防治工作的前提。與非遺傳性疾病的診斷一樣,遺傳病的診斷也是首先通過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其他特殊診斷措施而建立初步診斷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疾病的是往往還需要進行系譜分析、生化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等遺傳分析,從而進一步確定該病可能的遺傳方式。目前,臨床上遺傳病的常規(guī)診斷往往包括以下幾種情況:①臨癥診斷;②癥狀前診斷;③產(chǎn)前診斷;④植入前診斷。
一、臨癥診斷和癥狀前診斷
臨癥診斷(symptomatic diagnosis)是根據(jù)患者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進行檢查、確診和判斷遺傳方式,是遺傳病診斷的主要內(nèi)容。癥狀前診斷(presymptomatic diagnosis)則是對有遺傳異常的個體采用各種措施,使他(她)們在出現(xiàn)癥狀前從遺傳上予以確認,從而既有助于“患者”在其組織器官尚未出現(xiàn)器質(zhì)性病變前的有效治療,也有助于遺傳咨詢,即對那些尚未表現(xiàn)出癥狀的嚴重遺傳異常者進行勸阻結婚或絕育后再結婚。
(一)病史、癥狀和體征
1.病史 病史采集主要是通過采集對象的主觀描述和相關個體的病案查詢來完成,同時還要收集家族史、婚姻生育史和患者發(fā)病時間等相關信息。遺傳病大多有家族聚集傾向和特定的遺傳規(guī)律,因而病史采集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后續(xù)的分析和研究至關重要。另外,還要根據(jù)不同的遺傳病進行特定的調(diào)查。著名醫(yī)學家Childs曾明確提出:“未能采集完整的家族史是令人遺憾的醫(yī)學(to fail to take a good family history is bad medicine)?!?/p>
2.癥狀與體征 遺傳病具有與其他疾病相同或相似的體征,可能還有其特異性,這些都為初步診斷提供線索。大多數(shù)遺傳病在嬰兒或兒童期就有相應的體征和癥狀。因此,除觀察體貌特征外,還要注意患者的身體生長發(fā)育、智力發(fā)育、性器官和副性征的發(fā)育是否存在異常。
(二)家系分析
根據(jù)對患者及家族成員發(fā)病情況的調(diào)查結果繪制系譜,極有助于區(qū)分單基因病和多基因病,以及遺傳方式。系譜分析時應注意完整性和準確性。在單基因遺傳分析中要特別注意外顯不全、延遲顯性、顯性及隱性的相對性、新的突變產(chǎn)生、遺傳印記、動態(tài)突變、線粒體病的進行性,以及遺傳異質(zhì)性等問題,避免誤判和發(fā)病風險的錯誤估計。
(三)細胞遺傳學檢查
細胞遺傳學檢查,即染色體檢查與核型分析,是應用較早的遺傳病診斷手段。隨著顯帶技術,特別是高分辨染色體顯帶技術的出現(xiàn)和改進,能夠更準確地判定和發(fā)現(xiàn)更多的染色體畸變,確診新的微小畸變綜合征。利用染色體顯帶技術,還可以對某些疾病在染色體水平發(fā)現(xiàn)一些原發(fā)性改變,如腫瘤、發(fā)育缺陷、心血管疾病等,把疾病相關基因確定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nèi),便于進一步研究。
用于染色體檢查的標本主要有外周血、絨毛、羊水中胎兒脫落細胞、胎兒的臍帶血,以及骨髓、胸腔積液、腹水、手術切除的病理組織等。染色體檢查適應證包括:①明顯智力發(fā)育不全者;②生長遲緩或伴有其他先天畸形者;③夫婦之一有染色體異常,如平衡異位、嵌合體等;④已生育有染色體異?;蛳忍旎位純旱姆驄D;⑤多發(fā)性流產(chǎn)婦女及其丈夫;⑥原發(fā)性閉經(jīng)和女性不孕癥者;⑦無精子癥和男性不育癥者;⑧兩性畸形者;⑨疑為先天愚型的患兒及其父母;⑩智力低下并伴有大耳、大睪丸和多動癥者;30歲以上的高齡孕婦等。
染色體原位雜交是應用標記的DNA片段(探針),與玻片標本上的細胞、染色體,以及間期的DNA或RNA雜交,對特定核酸片段位置和定量分析的技術。通常采用生物素、地高辛等標記探針,原位雜交后,用熒光染料標記的生物素親和蛋白、抗親和蛋白的抗體進行免疫檢測和雜交信號放大,使探針雜交的區(qū)域發(fā)出熒光,這種方法稱熒光原位雜交(FISH),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特點,可以檢測染色體微小結構異常,也可應用在基因定位和基因制圖等領域。另外,雙色FISH、多色FISH、染色體涂染和比較基因組雜交(CGH)等先進技術的應用,都已大大提高了染色體畸變的檢出率和準確性。
(四)生化檢查
生化檢查是遺傳病診斷中的重要輔助手段,包括臨床生化檢驗和針對遺傳病的特殊檢查,主要是對由于基因突變所引起的酶和蛋白質(zhì)定量和定性分析,對單基因病和先天性代謝病進行診斷。
目前已知的多種遺傳性代謝病中,一般由于基因突變、基因缺失、基因表達失調(diào)或翻譯后加工修飾缺陷所致。臨床主要對酶活性和代謝產(chǎn)物進行檢測,以血液和尿液為主要檢材,可采用濾紙片法和顯色反應進行檢測。隨著對遺傳病發(fā)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檢測方法的改進,生化檢測將更加簡便、快捷。
(五)基因診斷
基因診斷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DNA、RNA結構或基因表達水平變化,從而對疾病做出診斷的方法。
二、產(chǎn)前診斷和植入前診斷
產(chǎn)前診斷(prenatal diagnosis)是以羊膜穿刺術和絨毛取樣等技術,對羊水、羊水細胞和絨毛進行遺傳學和生化檢查分析,對胎兒的染色體和基因進行分析診斷,是預防遺傳病患兒出生的有效手段。
(一)產(chǎn)前診斷的對象
根據(jù)遺傳病的危害程度和發(fā)病率,可將產(chǎn)前診斷的對象排列如下:①夫婦之一有染色體畸變,特別是平衡易位攜帶者,或生育過染色體病患兒的夫婦;②35歲以上的孕婦;③夫婦之一有開放性神經(jīng)管畸形,或生育過這種畸形患兒的孕婦;④夫婦之一有先天性代謝缺陷,或生育過這種患兒的孕婦;⑤X連鎖遺傳病致病基因攜帶者孕婦;⑥有習慣性流產(chǎn)史的孕婦;⑦羊水過多的孕婦;⑧夫婦之一有致畸因素接觸史的孕婦;⑨有遺傳病家族史,又系近親結婚的孕婦。
應當注意,已出現(xiàn)先兆流產(chǎn)、妊娠時間過長及有出血傾向的孕婦不宜做產(chǎn)前診斷。
(二)產(chǎn)前診斷的方法
產(chǎn)前診斷的常規(guī)方法包括無創(chuàng)(傷)性和有創(chuàng)(傷)性兩類。無創(chuàng)性方法有B超檢查,孕婦血液與尿液檢測,CT、X線和磁共振成像檢查等;有創(chuàng)性方法有羊膜穿刺、絨毛取樣和胎兒鏡等。
1.B超檢查 B超是一種相對安全無創(chuàng)的檢測方法,是首選的診斷方法,能夠詳細檢查胎兒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nèi)部結構,可對多種遺傳性疾病進行早期診斷。這些疾病包括:神經(jīng)管缺陷、腦積水、無腦畸形;唇、腭裂,頸部淋巴管瘤;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及肺部發(fā)育異常、胸腔積液;肢體缺陷;先天性單側腎缺如、多囊腎;先天性幽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等。
圖16-1 羊膜穿刺示意圖
2.羊膜穿刺法 羊膜穿刺技術是產(chǎn)前診斷的基本方法之一,即在B超的監(jiān)護與引導下,無菌抽取胎兒羊水(圖16-1),對羊水中的胎兒脫落細胞培養(yǎng),進行染色體、基因和生化分析。例如,羊水中甲胎蛋白濃度過高時,提示胎兒可能有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和腦積水等異常。羊膜穿刺操作一般在妊娠15~17周進行,此時操作發(fā)生感染、流產(chǎn)及其他婦科并發(fā)癥的風險相對較小(約1%)。
3.絨毛取樣法 絨毛取樣法在妊娠早期診斷中最為常用,一般于妊娠10~11周進行。該技術也是在B超監(jiān)護下,用特制的取樣器,從孕婦陰道經(jīng)宮頸進入子宮,沿子宮壁到達取樣部位后,吸取絨毛枝(圖16-2)。絨毛取樣的優(yōu)點是檢查時間早,根據(jù)檢測結果認為有必要進行選擇性流產(chǎn)時,給孕婦帶來的損傷和痛苦相對較小。缺點是取樣標本容易被污染,胎兒和母體易感染和操作不便等,引起流產(chǎn)的風險是羊膜穿刺法的2倍。
圖16-2 絨毛取樣法示意圖
絨毛樣本可用于診斷染色體病、代謝病、胎兒性別鑒定、生化檢測和DNA分析。
4.臍穿刺 臍穿刺是指在B超的監(jiān)護下,用細針經(jīng)腹壁、子宮壁進入胎兒臍帶,并抽取胎兒血液樣本進行診斷。本方法適宜于妊娠18周進行,常作為因錯過絨毛或羊膜穿刺取樣最佳時機,或羊水檢查失敗的補救措施,還可檢測胎兒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先天性免疫缺陷等。
5.胎兒鏡檢查 此檢查又稱羊膜腔鏡或?qū)m腔鏡檢查。宮腔鏡進入羊膜腔后,可直接觀察胎兒是否有畸形及胎兒性別和發(fā)育狀況如何,可同時抽取羊水或胎兒血樣進行檢查,還可進行宮內(nèi)治療。因此,從理論上來說,這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方法,但由于操作困難和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目前還不能被廣泛接受。胎兒鏡檢查的最佳時間是妊娠18~20周。
6.分析孕婦外周血中的胎兒細胞及游離的胎兒DNA或RNA 目前用于產(chǎn)前診斷材料的獲得,對于胎兒和母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性和風險,為克服這一難題,從20世紀90年代末,人們開始探索一種無創(chuàng)傷性的產(chǎn)前診斷方法,即利用妊娠期少量胎兒細胞可以通過胎盤進入母體血液中這一現(xiàn)象,采用流式細胞儀分離、磁激活細胞分選、免疫磁珠法、顯微操作分選法及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等,分離和分析胎兒有核細胞及血清中游離的胎兒DNA或RNA,從而進行無創(chuàng)性基因診斷。顯然,這一方法是產(chǎn)前診斷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但是,能夠富集的胎兒細胞及血清中游離的胎兒DNA或RNA含量相對較少,成為本技術的最大發(fā)展障礙。
(三)植入前診斷
隨著人工授精、試管嬰兒和胚胎移植的開展,以及單個細胞基因診斷技術的應用,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日趨成熟。PGD技術是指在體外受精的胚胎,發(fā)育到4~8細胞期,通過顯微操作技術取出單個卵裂球細胞,應用PCR、FISH等技術進行快速的遺傳學分析,包括染色體檢查、特定基因檢測、性別鑒定,正常的胚胎再植入母體子宮。PGD技術能將產(chǎn)前診斷時限提早到胚胎植入之前,從源頭上阻斷了遺傳病的傳遞,避免了產(chǎn)前診斷可能引起出血、流產(chǎn)和感染及倫理問題,從而將避免人類遺傳缺陷的發(fā)生掌控在最早階段,故是遺傳病產(chǎn)前診斷的重大突破。
三、基因診斷
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DNA、RNA結構或基因表達水平變化,從而對疾病做出診斷的方法,稱為基因診斷(gene diagnosis)。1978年,華裔美國學者簡悅威(Yuet-Wai Kan)首次采用DNA重組技術對血紅蛋白病進行產(chǎn)前診斷,開創(chuàng)了“基因診斷”的先河。目前,基因診斷早已進入歐美各國的臨床應用,不僅針對遺傳性疾病,而且用于對一些感染性疾病和腫瘤的診斷。
基因診斷具有以下特點:以特定基因為目標,檢測基因的突變和表達信息,特異性強;采用分子雜交技術和PCR技術所具有信號放大作用,微量樣品即可進行診斷,靈敏度高;可用于尚未出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前,胎兒的出生前診斷、群體篩查等,應用廣泛;檢測樣品獲得便利,不受個體發(fā)育階段性和基因表達組織特異性的限制。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基因突變的類型多種多樣,除了缺失、倒位、點突變、動態(tài)突變可以進行基因的檢測外,大多數(shù)基因突變的分析復雜而繁瑣,有一定的難度。
(一)基因診斷的主要方法
基因診斷主要采用核酸分子雜交、PCR和DNA測序等技術。
1.核酸分子雜交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是檢測樣品中是否存在相應的基因及相應基因的表達狀態(tài)等。其中,Southern印跡法主要用于基因組DNA的分析,Northern印跡法用于檢測樣品中RNA的種類和含量。
(1)斑點印跡雜交:把待檢測的核酸樣品點在尼龍膜上,變性后與標記的探針進行結合反應,經(jīng)過顯色和顯影后檢測雜交信號的強度,與對照比較后確定所測核酸量的高低。根據(jù)尼龍膜上所點核酸樣品的種類不同,分為DNA斑點印跡雜交和RNA斑點印跡雜交。
(2)原位雜交:把組織或細胞樣品經(jīng)過適當處理,用探針與核酸進行雜交。這種方法不需要提取核酸,可以確定被檢核酸在組織或細胞及中期染色體上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和病理學意義。
(3)PCR-ASO:等位基因特異性寡核苷酸雜交法(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ASO)是核酸雜交的一種方法。PCR-ASO是將PCR與ASO方法結合的一種檢測技術。根據(jù)已知基因突變位點的堿基序列,設計和制備與野生型或突變型基因序列互補的2種探針,分別與被檢測者樣品中的DNA分子進行雜交,根據(jù)樣品與2種探針雜交信號的強弱,確定是否存在基因突變,判斷被檢者是突變基因的純合體或雜合體(圖16-3)。
(4)基因芯片(gene chip)技術:是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的大規(guī)模、高通量分子檢測技術?;具^程是將許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為探針,有規(guī)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如玻片、硅片或尼龍膜等,形成矩陣點。樣品DNA/RNA通過PCR擴增、體外轉錄等技術摻入熒光標記分子,然后與待測樣本進行雜交反應,再通過激光共聚焦熒光顯微鏡對芯片進行掃描,經(jīng)計算機系統(tǒng)分析處理所得資料,對上千種甚至更多基因的表達水平、突變和多態(tài)性進行快速、準確的檢測。
圖16-3 ASO探針雜交原理示意圖
基因芯片可以進行微量化、大規(guī)模、并行化、高度自動化地處理有價值的生物樣品,精細地研究各種狀態(tài)下分子結構變異,了解組織細胞基因表達情況。既可檢測基因的多態(tài)性,又能檢測基因突變,特別適用于多個基因、多個位點的同時檢測。這一技術目前處于發(fā)展和優(yōu)化階段,已經(jīng)有多種針對遺傳性疾病、腫瘤檢測的基因芯片用于臨床診斷。
2.DNA測序技術 此技術對人體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測序是了解人類疾病遺傳基礎和開展基因診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早期的DNA測序(DNA sequencing)技術由英國科學家Frederick Sanger和美國科學家Walter Gilbert發(fā)明。這種DNA測序技術可以對特定DNA片段進行精確分析。第2代DNA測序技術(the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中誕生。這一技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nèi)完成大規(guī)模的核酸序列分析,使得全基因組、全外顯子組和全轉錄組分析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變?yōu)楝F(xiàn)實。近年來,單分子等第3代測序技術也開始興起,使得測序技術向著堿基序列更長、精度更高、通量更大、時間更短、成本更低等方向發(fā)展。
(二)其他常用的技術
1.PCR-RFLP 此法是指將PCR與RFLP方法結合的一種檢測技術。由于DNA序列的差異,造成了內(nèi)切酶位點的變化,或是新酶切位點的產(chǎn)生,或是原酶切位點的消失等。通過酶切后電泳圖譜的判斷,確定檢測結果。該方法包括:①PCR:利用1對或數(shù)對特異性引物,將目標DNA擴增;②酶切:利用某些限制性內(nèi)切酶消化PCR產(chǎn)物,如PCR產(chǎn)物中含有相應的酶切位點序列,DNA鏈則被切開;③利用瓊脂糖凝膠或聚丙烯酰胺凝膠分離酶切后的PCR產(chǎn)物,根據(jù)電泳圖譜判斷結果。
圖16-4 SSCP原理示意圖
如果某DNA序列已經(jīng)全部確定,則可以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特異性PCR引物;擴增DNA片段和進行酶切位點分析。該方法簡便易行,精確度也很高。但是該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多態(tài)性位點的DNA序列沒有相應的內(nèi)切酶,則該方法不適用。
2.PCR-SSCP 該方法與PCR聯(lián)合應用,故稱PCR-SSCP,主要用于突變分子的初步篩查。單鏈構象多態(tài)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是一種檢測核酸序列中點突變的技術。當雙鏈DNA變性為2條單鏈后,會在中性條件下形成各自特定的空間構象,因而在電泳時將在不同的位置上出現(xiàn)不同的電泳條帶。如果DNA序列發(fā)生改變,甚至僅有1個堿基變化時,空間構象有可能發(fā)生改變,電泳時表現(xiàn)出不同的遷移率,被檢DNA電泳條帶與已知序列的對照DNA電泳條帶不一致,出現(xiàn)新生條帶時,表明有突變存在(圖16-4)。
3.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 此技術是指以mRNA為模板合成c DNA,再進行PCR,用于基因表達水平的檢測和分析。
4.DHPLC 此技術即為變性高效液相色譜分析(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幾乎為每一個基因診斷室所必備。DHPLC用于DNA序列變異的檢測,其本質(zhì)上是用離子對反相HPLC進行DNA雜合雙鏈片段分析。假定突變類型為單個堿基的替代突變,其檢測原理如下:當野生型DNA片段(Wt Wt′,分別表示正義鏈和反義鏈)和突變型DNA片段(Mu Mu′,分別表示正義鏈和反義鏈)等量混合(若為雜合突變,PCR產(chǎn)物中既包含野生型,又包含突變型DNA片段),95℃加熱使之完全變性后緩慢冷卻、復性,形成4種DNA片段:Wt Wt′,Mu Mu′,Wt Mu′和Mu Wt′。前2種為純合雙鏈DNA片段,后2種為雜合雙鏈DNA片段。這4種DNA片段在非變性溫度下(如50℃)洗脫時僅表現(xiàn)出單峰。但是,當洗脫溫度升高時,純合雙鏈和雜合雙鏈DNA片段部分解鏈,由于雜合雙鏈DNA片段在突變位點有不配對的堿基(錯配堿基),它們的部分解鏈程度要大于純合雙鏈DNA片段,相應地與基質(zhì)顆粒的結合作用小,在基質(zhì)中的滯留時間短。這樣,DHPLC就可以依據(jù)雜合雙鏈和純合雙鏈DNA片段滯留時間的不同,將它們區(qū)分開。在理想狀態(tài)下, DHPLC的洗脫圖中可出現(xiàn)4個峰,先洗脫的2個峰各自代表2種雜合雙鏈DNA片段中的1種,后洗脫的2個峰分別代表2種純合雙鏈DNA片段中的1種。因此,僅從樣本DHPLC洗脫峰型的變化,可以判斷樣本是否存在突變。
5.Western印跡法 Western印跡技術是檢測特定蛋白質(zhì)的方法,可用于某種與遺傳病相關的蛋白質(zhì)定性定量分析。如假肥大型肌營養(yǎng)不良(DMD)患者基因缺陷使肌細胞的抗肌萎縮蛋白(dystrophin)合成異常,采用Western印跡法可對患者的抗肌萎縮蛋白進行檢測。
(三)基因診斷技術的應用
1.基因診斷在遺傳病中的應用
(1)鐮狀細胞貧血的基因診斷:鐮狀細胞貧血癥的基因突變發(fā)生在β珠蛋白基因內(nèi)部,可以用限制性內(nèi)切酶MstⅡ進行檢測?;诰幋aβ珠蛋白鏈的第6位密碼子由GAG變?yōu)镚TG,改變了限制性內(nèi)切酶MstⅡ的酶切位點。正常人DNA和患者DNA經(jīng)MstⅡ酶切后,用標記的β珠蛋白基因為探針做Southern雜交時,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DNA條帶。MstⅡ的切割序列是CCTNAGG,切割正常人DNA產(chǎn)生1.15kb DNA片段;切割患者DNA產(chǎn)生1.35kb DNA片段,雜合子則形成1.15和1.35kb兩個片段。
(2)血友病A的基因診斷:血友病A呈X連鎖隱性遺傳,為因遺傳性凝血障礙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Ⅷ(FactorⅧ,F(xiàn)Ⅷ)基因缺陷占95%,基因重排(如缺失、插入和重復)僅占5%。突變類型為堿基替換、缺失和插入,這些突變產(chǎn)物可能是不完整的、無活性的或不穩(wěn)定的因子Ⅷ肽鏈,導致臨床癥狀輕重不一。采用基因診斷可以檢出有部分基因缺失的患者和女性攜帶者,還可進行產(chǎn)前檢查。對該基因的產(chǎn)前診斷可以通過限制性(內(nèi)切酶)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RFLP)連鎖分析進行,在基因的內(nèi)側及旁側有多組RFLP位點供基因診斷。
(3)α地中海貧血的基因診斷:α地中海貧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造成的。α鏈是由2對基因控制的,如果1條16號染色體上的2個α基因都缺失,稱為α0地中海貧血;如果1條16號染色體上的2個基因缺失1個,稱為α+地中海貧血。這2種α地中海貧血基因可以組合引起不同的α地中海貧血綜合征。在目標基因的兩端設計引物,擴增后進行瓊脂糖電泳,可以檢測缺失突變,確定受檢者的基因型,對可疑的胎兒進行產(chǎn)前診斷。
2.基因診斷在腫瘤中的應用 腫瘤發(fā)生和發(fā)展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過程,涉及多個癌基因的結構改變和表達異常,如抑癌基因的缺失和突變等?;蛟\斷除了用于腫瘤的早期診斷外,還可以對腫瘤進行臨床分類、預后判斷,對腫瘤高危人群進行篩選,指導個體化治療和預防。
(1)肺癌:近年來對肺癌的細胞遺傳學研究表明,肺癌發(fā)生時常涉及1,2,3,5,6,9,11, 13,17號染色體的缺失或易位,ras、myc、erb和src癌基因的擴增、突變,以及抑癌基因Rb、TP53的突變或缺失,應用PCR-ASO、PCR-SSCP及FISH,可以檢測其基因突變或缺失。肺癌患者常存在ras、myc、erb和src癌基因的過表達,因此可采用Northern印跡方法進行RNA檢測與分析,在基因水平診斷肺癌。
(2)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常見腫瘤之一。BRCA1基因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編碼一種核蛋白,具有維持基因組穩(wěn)定性的功能。它與其他腫瘤抑制因子和信號傳感器等組成復合物,在基因轉錄、DNA損傷修復及重組中扮演重要作用。該基因的突變使個體患乳腺癌的風險大大增加,通過基因芯片技術可對該基因的突變進行檢測。此外,癌基因Nue與乳腺癌的發(fā)生和預后密切相關,表達產(chǎn)物為表皮生長因子(EGF)樣受體,屬于受體型酪氨酸蛋白激酶(TPK)家族成員。有Nue基因擴增的患者復發(fā)和轉移率高,可作為乳腺癌預后的一項重要指標。采用Southern印跡法,可以檢測Nue基因的拷貝數(shù);Northern印跡方法檢測Nue基因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
(3)大腸癌:在腸癌癌變的過程中存在抑癌基因家族性多發(fā)性腺瘤?。╢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F(xiàn)AP)、DCC、TP53基因的丟失,TP53基因的突變;癌基因K-ras的點突變、C-myc的過表達等現(xiàn)象。
ras基因突變的檢測可采用PCR-ASO方法進行,已知ras基因突變的熱點在12、13及61密碼子,可人工合成位于待測點兩側的引物,分別擴增含12、13及61位點的基因片段,將擴增產(chǎn)物結合在核衣殼(NC)膜上分別與相應的堿基突變特異性寡核苷酸探針雜交,檢測突變類型。還可以采用PCR-DHPLC方法,對ras基因突變進行初篩,再通過DNA測序檢測點突變,此方法簡便、準確。
TP53基因的缺失、突變、失活是許多腫瘤發(fā)生的原因,這些腫瘤包括成骨肉瘤、肺癌、結(直)腸癌、神經(jīng)纖維肉瘤、腦瘤、乳腺癌等。該基因的突變可引起蛋白質(zhì)功能的突變,導致細胞惡性轉化。PCR法進行檢測TP53突變熱點外顯子5~8,先擴增外顯子5~8,再進行突變位點的詳盡分析,采用PCR-DHPLC方法,然后測序,檢測TP53基因的突變。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