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癥是外、婦科常見的腹部疾病,其特點是發(fā)病急、進展快、變化多、病情重,一旦延誤診斷,搶救不及時,就可能給病人帶來嚴重的危害和生命危險。由于發(fā)病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與出血量差異較大,所以麻醉的選擇與處理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常見急腹癥病人的病種分類見表6-1。
表6-1 常見急腹癥病人的病種分類
一、麻醉前評估
(一)術前液體狀態(tài)的評估
1.液體丟失的機制
(1)攝入不足或不能攝入:可出現(xiàn)于術前各個階段。
(2)嘔吐或胃腸引流:可引起明顯的體液丟失。
(3)體液重新分布:腸梗阻時體液分布至腸腔,或腹膜炎時體液分布至間質組織。
(4)出血:多發(fā)生在外傷性及出血性急腹癥。
(5)腹瀉:多發(fā)生于本身存在胃腸道疾病的急腹癥患者。
(6)發(fā)熱:可增加不顯性體液的丟失。
2.低血容量的體征 生命體征隨體位的變化而改變(心率增快、血壓下降),表明有輕度到中度的低血容量,嚴重的低血容量會引起心動過速和低血壓。黏膜干燥、皮膚斑紋、皮膚的充溢及溫度降低,表明低血容量導致外周組織灌注降低。
3.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細胞比容、血尿素-肌酐比、血清和尿中電解質濃度和尿量等的檢測,有助于容量缺失的評估及對病人整體情況的評估。
4.有創(chuàng)檢測 如單獨通過臨床評估無法確定患者的血容量狀態(tài),可通過中心靜脈壓和肺動脈壓力進行判斷,有創(chuàng)檢測還可用于術中檢測。
(二)電解質及酸堿紊亂的評估
低鉀性代謝性堿中毒常見于大量胃液丟失的患者(如嘔吐或鼻胃管引流)。大量腹瀉或膿毒癥能引起代謝性酸中毒,膿毒癥也能引起DIC。
(三)手術持續(xù)時間的評估
受先前腹部手術的病史、此次病情、外科技術及外科醫(yī)生的經(jīng)驗等影響。
二、麻醉前準備
1.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根據(jù)其病理生理特點及類型予以糾正。
2.存在出血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時,手術前應進行積極的抗休克處理。
3.高熱時應采用物理或藥物降溫。
4.飽胃、腸梗阻、消化道穿孔、腹腔內(nèi)出血或彌漫性腹膜炎患者,術前應放置胃管胃腸減壓。也可適當使用抗酸性藥物。
三、麻醉方法
1.全身麻醉 最常用的方法。
(1)優(yōu)點:保護氣道并保證足夠通氣,麻醉誘導快,并易于控制麻醉深度和持續(xù)時間。對于嚴重失血性或中毒性休克、內(nèi)環(huán)境紊亂、飽胃、腹脹或呼吸急促的患者,宜采用氣管內(nèi)插管全身麻醉。
(2)缺點:一是氣道反應消失,增加誤吸的危險性,為了把誤吸的危險性降到最低,應當采取清醒氣管插管。二是全身麻醉藥物引起的潛在的不良血流動力學效應。
2.硬膜外阻滯 全身情況良好、循環(huán)和呼吸功能穩(wěn)定的患者,可慎用硬膜外阻滯。
(1)優(yōu)點:能保持患者自訴癥狀的能力,保持氣道反射,硬膜外腔可用于術后鎮(zhèn)痛。麻醉操作和安置體位需要患者的配合;麻醉失敗需要改為全身麻醉。
(2)由于硬膜外阻滯可引起血管擴張,回心血量和心排血量減少,導致血壓下降,對已有大量細胞外液丟失的患者,可引起低血壓,如阻滯平面過高,可阻滯心交感神經(jīng),降低心臟代償能力,甚至抑制呼吸。因此,急腹癥施行連續(xù)硬膜外阻滯,必須分次小劑量給藥,嚴格控制阻滯平面和范圍,患者存在凝血異常及操作部位有感染時禁忌。
四、麻醉管理
(一)麻醉監(jiān)測
加強生命體征和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急腹癥手術患者,應常規(guī)行連續(xù)心電圖和靜脈氧濃度等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電解質紊亂、麻醉藥物或缺氧等因素可能引起的心律失常,嚴重休克的危重患者,應做中心靜壓和(或)直接動脈壓監(jiān)測。
(二)麻醉誘導
1.補充血容量 在麻醉誘導前補充丟失的血容量,以提供更穩(wěn)定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
2.快速誘導或清醒器官插管 宜選用對循環(huán)和心肌功能影響小的藥物,如咪達唑侖、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等。肌松藥可根據(jù)患者病情選用去極化或非去極化肌松藥,琥珀膽堿是去極化肌松藥,起效迅速,作用時間短,能提供良好的插管條件,除伴有高鉀血癥、假膽堿酯酶異常及飽胃患者外,可用于急腹癥患者行氣管插管。維庫溴銨、羅庫溴銨、順式阿曲庫銨均為非去極化肌松藥,能提供滿意插管條件。所有考慮“飽胃”的患者都要求清醒氣管插管。
(三)麻醉維持
吸入麻醉藥均可用于急腹癥手術麻醉的維持,可使非去極化肌松藥的肌松效果加強。有資料顯示N2O可引起腸脹氣,腸梗阻是使用N2O的相對禁忌證??刹捎萌鸱姨幔捶游⒈渺o脈注射(TCI或TIVA)維持麻醉,麻醉效果好,停藥后恢復迅速,是急診手術比較安全的麻醉方法。
1.液體治療 要求適當給予維持液,并補充缺失和正在丟失的液體。
(1)等滲鹽溶液。
(2)膠體液:對于有嚴重肝腎疾病或急性肺損傷的患者,適當予以白蛋白。
(3)血制品:使用血液制品時應當參照血細胞比容、血小板計數(shù)和凝血參數(shù)等。
2.術中常見問題
(1)肺功能受損:為了擴大手術視野而使內(nèi)臟被壓縮(如使用紗布填塞或拉鉤牽拉);腹腔鏡時CO2吹入;取頭高腳低位。這些操作可使膈肌抬高,減少功能殘氣量,引起低氧血癥。PEEP的應用可改善這些問題。
(2)體溫控制:開腹手術熱量丟失不容忽視。
(3)糞便污染:常發(fā)生在消化道穿孔的患者中,易引起感染和膿毒癥。
(4)呃逆:是陣發(fā)性的膈肌痙攣,可自發(fā)產(chǎn)生或由膈肌、腹腔內(nèi)臟器受刺激引起??稍黾勇樽砩疃纫詼p輕刺激反應。
五、某些特殊急腹癥手術的麻醉
(一)高齡患者的急腹癥麻醉
1.重視術前準備和麻醉前訪視 要進行術前訪視,依病人麻醉危險分級、全身狀況、合并癥及各項檢查結果評估耐受麻醉和手術的能力。高齡患者往往并存高血壓、冠心病,術前應盡可能地進行調控,糾治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控制肺部感染,降低血糖,急癥手術術前調控的時間有限,仍應盡可能使病人調控到適宜程度再行手術。
2.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 施行下腹部手術的病人,硬膜外阻滯可以達到阻滯區(qū)完善鎮(zhèn)痛,對全身干擾少,尤其對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較小。上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大,牽拉內(nèi)臟等引起應激反應不能被硬膜外阻滯抑制;以及老年人迷走神經(jīng)反射亢進,易出現(xiàn)血壓下降和心率減慢;同時有心肺等合并癥或病情危重者均應以全身麻醉為首選。選擇全身麻醉既便于維持適宜的麻醉深度及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抑制各種應激反應,又能充分供氧,維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全身麻醉誘導插管和拔管都可引起明顯的心血管反應,是麻醉最關鍵的時刻,要緩慢誘導,藥量要適當,防止此期間的心血管不良反應。
3.麻醉管理 要盡力維持循環(huán)功能的穩(wěn)定,保證生命臟器的血供,手術前常規(guī)建立有效的靜脈輸液通路1~2條,并建立有創(chuàng)動脈檢測。在吸入純氧的基礎上,擴容,糾正水電解質平衡,改善心功能。輸液種類以平衡液為首選,輸以適量膠體或等量輸血,適時調控達內(nèi)環(huán)境平衡。術后根據(jù)病情保留氣管導管,繼續(xù)呼吸治療等措施提高氧供,增加組織對氧的攝取。對于術后呼吸、意識恢復不佳的老年患者應考慮送入ICU進行觀察治療。
(二)小兒急腹癥麻醉
1.麻醉前準備 術前應充分估計術中可能的出血情況,做好輸血準備。新生兒腎臟濃縮和排鈉功能較差,糖原儲存不足,易發(fā)生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及低血糖,麻醉禁食時間不宜過長,術前4h禁母乳,術前2h禁飲。
2.麻醉選擇 所有患兒均應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3.麻醉誘導及維持 由于小兒有相對較大的心排血量和肺泡通氣量,功能殘氣量較小,各器官血運豐富,血/氣分配系數(shù)較小,對吸入麻醉藥吸收與排除均較成年人快,使用七氟烷誘導、蘇醒均較快。丙泊酚用于小兒無明顯蓄積,麻醉平穩(wěn),恢復快而完全,可安全用于小兒麻醉誘導。
4.麻醉管理 估計小兒的血容量和失血量,當失血量>預計總血容量的10%~20%時可發(fā)生低血壓,應補充含鈉液或含5%白蛋白的乳酸林格液或血漿,失血量超過20%時應補充全血或輸紅細胞加5%白蛋白。新生兒體溫調節(jié)功能發(fā)育不全,皮下脂肪少,產(chǎn)熱少,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又缺乏有效的寒戰(zhàn)反應,因此,體溫易下降,麻醉易加深,引起呼吸抑制,致蘇醒延遲,術后并發(fā)癥較多。術前在手術臺上鋪置電熱毯加溫,環(huán)境溫度保持在26~28℃,麻醉手術過程中及時對患兒進行覆蓋,輸血、輸液時注意加溫等。
六、術后處理
1.麻醉結束時,為消除全身麻醉患者肌松藥殘留作用,可根據(jù)情況使用新斯的明和阿托品以拮抗殘留的肌松藥。
2.術后疼痛的治療可通過患者自控鎮(zhèn)痛,經(jīng)硬膜外或靜脈內(nèi)使用鎮(zhèn)痛藥物,有利于患者術后順利康復。
(黃 怡)
參考文獻
[1] 趙龍海.360例急腹癥手術的麻醉處理分析.中國急救醫(yī)學,2002,5,22(5):291.
[2] 王炎林.急腹癥手術的麻醉及特點.臨床外科雜志,2005,12,13(12):753-754.
[3]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4] 廖志品,張毅,田玉科.機械通氣在新生兒麻醉中的應用.中國婦幼保健,2006,21(6):857-858.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