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婦女摔跤比賽
第五節(jié) 民間體育
侗族的民間體育活動獨具特色,人們往往在競技中享受著運動帶來的樂趣,感受著集體的力量,激發(fā)生活的熱情。侗族的民間體育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搶花炮
盛行于黔東南、廣西三江、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區(qū)。相傳古時候有個女首領(lǐng),想為自己一個漂亮的女兒選擇一個既勇敢又善良的女婿。她想出了一個主意,決定在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叫小伙子去“搶花炮”,在眾人中搶到花炮,又不傷害他人的小伙子,便是她的女婿。于是“三月三日”這天被定為“搶花炮”日延續(xù)下來。不過,也有在農(nóng)歷正月、二月過的,但以三月初三較熱鬧,并逐漸演變?yōu)橐粋€地方性節(jié)日——花炮節(jié)。這天,人們圍在一個寬闊的草坪上,草坪一端設(shè)有炮臺,即裁判席,草坪中心放一鐵炮,將一紅綢布包好的鐵環(huán)放在鐵炮上,點燃鐵炮,鐵炮爆炸后將鐵環(huán)沖上天空,待鐵環(huán)降落時,眾多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蜂擁而上,搶得鐵環(huán)者就到炮臺報告。經(jīng)驗證所獲鐵環(huán)屬實,且確無傷害別人,即為獲勝者,從而得到組織者提供的獎品。花炮一般要放三炮,叫頭炮、二炮、三炮,分別象征福祿壽禧、幸福安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寶貴雙全、吉祥如意?,F(xiàn)在,“搶花炮”已被國家列為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比賽項目之一,被譽為“東方的橄欖球”。
“搶花炮”這天,通常都有數(shù)個寨子的男女老少、青年小伙子及姑娘匯集在一起。平時熱情好客的侗族人民,借此機會請客寨的親友到家中做客。善歌的姑娘和小伙子們自然也趁此機會到山坡上去唱歌,談情說愛。小伙子們通常以野餐的方式熱情款待姑娘們。現(xiàn)在,節(jié)日之時,人們還要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娛和貿(mào)易活動,使節(jié)日氣氛更加濃烈、活躍。
二、侗拳
侗拳是侗族先民防身自衛(wèi)、抵御外敵侵略、強身健體的一種拳術(shù),它以拳頭為主要攻御武器,輔以棍、刀、凳、帕等器械,以拳的變化先后為路數(shù),形成自己的套路。侗拳有各種流派和拳法,按地域分,有北拳、南拳;以形狀分,有鷹拳、猴拳;以器械分,有徒手拳、棍拳、刀拳、凳拳、帕拳。徒手拳最為普及,帕拳多為婦女使用。秋收冬種后,人們在拳堂里練拳,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體委將侗拳列為了體育表演項目。
三、踢毽子與“多達能”
踢毽子流行于湖南通道侗族地區(qū),侗族稱為“哆毽”。早在宋代就有記載。當時,人們用稻草或雜草扎成小球,或扎成小餅,在寨前村后和山坡上拋打。元代以后,受漢族影響,發(fā)展為毽子,并延傳至今,現(xiàn)已是當?shù)囟弊迩嗌倌曜顣r尚的一種游藝性體育。毽子種類有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絨線毽等。逢年過節(jié),人們聚集于空曠之地哆毽,以增加節(jié)日的喜慶。踢毽子不僅是一種體育活動,也是一種交誼活動。在通道縣的坪坦鄉(xiāng)橫嶺村,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都舉行盛大的哆毽活動,屆時,毗鄰的廣西、貴州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都會前來參加活動,河灘、草坪上到處都有人哆毽。1982年,在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通道侗族的哆毽能手作了精彩表演,受到好評。
“多達能”漢語意為“踢水相擊”,流行于黎平縣的皮林、肇興,從江的龍圖、貫洞等地的村寨,是當?shù)囟弊鍌鹘y(tǒng)的體育娛樂活動。多在夏秋兩季舉行,時間不固定。內(nèi)容是兩隊青年男女在河邊以踢水和踢對方臀部為攻擊方式,被踢摔倒人多的隊為負。
當組織者鳴鑼高喊“多達能拜羅”(踢水相擊去啦),侗寨的老老少少們紛紛聚到河邊。青年男女們以鼓樓族姓分為兩隊,每隊40~50人,有時也多達100人。一隊在上游,一隊在下游,兩隊相距40余米列開陣勢?!皯?zhàn)斗”令一發(fā)出,隊員們就雙手叉腰,一面踢水,一面向前進攻,短兵相接的時候,雙方開始相互踢擊對方的臀部,混戰(zhàn)中有被擊中而倒的,有自身失去平衡而摔倒的。每倒下一人,兩岸的觀眾便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傳說當?shù)囟弊遄嫦仁菑奈嘀菀粠а睾佣系竭_黔東南地區(qū),后代為了紀念祖先沿河遷徙的歷史而舉行這一活動。
四、賽龍舟
賽龍舟是侗族民間較為喜愛的一項體育和娛樂活動。每逢節(jié)日,侗寨村與村之間就展開劃龍舟的競賽活動。貴州天柱縣清水江流域的坌處、遠口、興隆、白市、江東、金雞、甕洞等鄉(xiāng)鎮(zhèn),廣西三江古宜,湖南通道播陽鎮(zhèn)是在農(nóng)歷五月端午舉行;通道老堡鄉(xiāng)在農(nóng)歷五月十三日舉行。龍舟通常用杉木制作,比賽時選用長短寬窄近似長條形的漁船進行,在船頭船尾分別扎制工藝精美的龍頭、龍尾作裝飾。劃槳也用杉木制作,長1米左右,上部圓柱形,下部扁平略寬。運動員由指揮、鑼鼓手、槳手、舵手組成。槳手人數(shù)根據(jù)龍舟的大小長短來定,一般24~50人不等。鑼鼓手除渲染氣氛外,還起著指揮槳手劃槳頻率的作用。
五、侗族摔跤
侗族摔跤是我國摔跤的一部分。作為一種古老的習俗,侗族摔跤都是由老人傳授給小孩,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平時小孩也都喜歡練,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摔跤節(jié)的前一個月,寨老都要組織本寨的青年到田壩練習,由老人指點,老手帶新手練。據(jù)傳最早的傳承人是公蠻和公柳,后沒有記載,現(xiàn)在基本上各寨的寨老是傳承人。
摔 跤 供圖:黎平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侗族摔跤有自己的比賽規(guī)則和方式。競賽雖然以村寨為單位,但競技卻是個人對個人。三聲鐵炮響后,摔跤比賽開始。參賽隊伍按各寨寨老賽前商定的次序先后入場。在賽場中央相互施禮后,在賽場兩端相對席地而坐。寨老將幾根青布帶放在隊伍前沿。選手們由主持活動的寨老點名,競技的選手一邊一個上場。選手出隊時,順手拾起一根青布帶上場,雙方上場后,相互將右手插過對手的左肋,右肩互抵,將布帶繞過對手的腹部,布帶兩頭置于對手的腰椎,兩手抓牢,使不松散。正如斗牛時兩頭牯牛頭角相抵的架勢。雙方準備就緒,主持人發(fā)出“起”的口令,雙方各自用力,想辦法將對方摔倒。此時,賽場四周人山人海,千萬雙眼睛都在注視著角力的選手。觀眾不時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助威聲。侗族摔跤,雙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相互角力,避免了抓傷的危險。賽場上依序逐對交鋒,少則三四十對,多則六七十對,直至各寨選手賽畢為止。侗族摔跤是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為目的的,優(yōu)勝者雖然沒有任何物質(zhì)獎勵,但為本寨爭光的強烈愿望,激勵著他們以頑強的意志與對手拼搏。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