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無水磷酸鹽礦物
無水磷酸鹽礦物包括的主要礦物種有獨居石、磷灰石、磷氯鉛礦,這三種礦物的主要特征見表17-3-2。其他特征如下:
表17-3-2 獨居石、磷灰石、磷氯鉛礦的主要特征
(一)化學成分
獨居石,又稱磷鈰鑭礦:成分中常含有鑭系元素呈類質同象代替Ce。也常有Th、Y、U、Ca、S、Si等以類質同象代替形式進入晶體。離子間常見的替換形式有:Ca2++[SO4]2-→Ce3++[PO4]3-;Th4++[SiO4]4-→Ce3++[PO4]3-;Th4++Ca2+→2Ce3+;La→Ce等。當La>Ce時,被稱為鑭獨居石;富含U、Th者,被稱為釷獨居石;富含Si者,被稱為硅獨居石。
獨居石中,ThO2的含量常大于U,并隨著產于偉晶巖、花崗巖及熱液作用中使ThO2的含量逐漸降低。ThO2的含量也與Ce族稀土呈反消長的關系。
在熱液作用中,獨居石的Ce族稀土的含量特高,而Y族稀土的含量最低,∑Ce2O3/∑Y2 O3在巖漿或偉晶期為8~35之間,在熱液期其比值>100。在Ce族稀土元素范圍內,重Ce族稀土元素與輕Ce族稀土元素的分配隨地質作用的不同而不同,巖漿期和偉晶期的獨居石的La/Nd<1.6,Y族稀土元素較高;熱液期的La/Nd在1.6~4.5之間;Y族稀土元素較低。
磷灰石:成分中F、Cl、(OH)之間可形成完全類質同象關系,構成磷灰石的亞種:氟磷灰石、氯磷灰石、羥磷灰石。[CO3]2-置換[PO4]3-形成碳磷灰石。此外,經常有O、Mn、Fe、Y、Na、K、Ba、Si及稀土元素置換Ca形成了磷灰石亞種:錳羥磷灰石、鉀羥磷灰石、堿磷灰石、釔磷灰石、硅磷灰石、氧磷灰石等。
磷氯鉛礦:成分中含有Ca、As、V等呈類質同象關系的元素。
(三)晶體結構
獨居石:晶體結構為獨居石型,結構中[PO4]3-與Ce沿c軸相間排列而成,Ce聯結周圍6個[PO4]3-中的9個O,形成[CeO9]不規(guī)則配位多面體,Ce的配位數為9。
磷灰石:晶體結構為磷灰石型。如圖17-3-1所示,結構中Ca有兩種配位多面體形式,一種為Ca與上下層6個[PO4]3-中的9個O聯結,配位數為9,其中6個O與Ca距離近,3個O與Ca距離遠,構成[CaO9]不規(guī)則配位多面體。在沿c軸形成平行的通道中,充填其中的附加陰離子與上下層的6個另一種Ca組成[FCa6]或[OHCa6]八面體聯結,而這種Ca則與周圍的4個[PO4]3-中6個O和一個F或Cl形成配位數為7的[CaO6F(OH)7]配位多面體。
磷氯鉛礦:晶體結構為磷灰石型,結構中Pb代替了Ca的位置,Cl代替了F或OH的位置。
圖17-3-1 磷灰石晶體結構(俯視圖)
(三)成因產狀與礦物共生組合
獨居石主要產于花崗巖、偉晶巖及其有關的礦床中?;◢弾r中,獨居石與條紋長石、石英、黑云母等礦物共生;偉晶巖中,獨居石與黑云母、褐簾石、鋯石及白云母、釷石、鐵金紅石、磷釔礦、綠柱石、鈉長石、鋰輝石、銫榴石、榍石等礦物共生;產于高溫熱液礦床中的獨居石與磁鐵礦、赤鐵礦、白云石、金云母、鈉閃石、氟碳鈰礦、磷灰石、重晶石、螢石等礦物共生;產于方解石石英脈中的獨居石與方解石、石英、重晶石、螢石、云母、透閃石、透輝石等礦物共生。
外生條件下,獨居石性質穩(wěn)定,可形成砂礦。
磷灰石形成的環(huán)境條件比較廣泛,可形成于各種地質作用中。在堿性巖及基性巖中形成的磷灰石呈浸染狀或塊狀產出,與鈣長石、拉長石、紫蘇輝石、鈦磁鐵礦等礦物共生,富集成具有工業(yè)價值的礦床;產于酸性巖漿巖及花崗偉晶巖的磷灰石常以副礦物形式產出,與褐簾石、獨居石、鋯石、綠柱石等礦物共生;產于鉀長偉晶巖中的磷灰石與透輝石、鉀長石、方解石、方柱石、榍石、黃鐵礦等礦物共生;在淺海相沉積環(huán)境下,磷灰石呈膠體狀產出,與粘土礦物、石英、絹云母等礦物共生,形成具有極大價值的礦床。我國的湖南、云南、四川、安徽、貴州等地均產出這種沉積型磷礦床,它常產出在寒武紀、震旦紀、泥盆紀等地層中。
以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磷灰石,主要由鳥糞與動物骨骼堆積而成。在我國西沙群島,鳥糞層可厚達數米。
磷氯鉛礦主要形成于鉛鋅硫化物礦床氧化帶中,為方鉛礦氧化后形成的次生礦物,常與白鉛礦等礦物共生。
(四)鑒定特征
獨居石:具有板狀晶形,呈黃褐色至紅褐色,樹脂光澤,密度較大。
磷灰石:具有柱狀晶形,玻璃光澤,硬度中等。
磷氯鉛礦:具有細小柱狀形態(tài),金剛光澤,密度特大,顏色呈黃綠色。
(五)用途
獨居石可作為提取稀土的重要礦物原料。
磷灰石可作為制造磷肥及化學工業(yè)上的各種磷酸鹽和磷酸的材料。
磷氯鉛礦可與其他鉛礦物一起作為提取鉛的礦物原料;也可作為尋找原生鉛礦床的標志礦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