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是北宋時期浙江人,1031年出生于杭州市的一個官宦人家。他生活條件優(yōu)越,自幼就跟著做官的父親沈周到過很多地方,見多識廣,性情開朗豁達。
沈括十歲那年,父親接到圣旨,要被調往福建泉州任職。船要起航時,沈括卻不見了。
原來,他自己跑到河灣里去看捕魚了。仆人們到處找了半天,最后在河灣里找到了沈括。仆人說:
“公子,船要開了,快走吧!”
但是,沈括說:“等等,我還有一個問題要問明白呢?!?/p>
他問那捕魚的老漁翁:“老爺爺,魚鷹抓到了魚,為什么不吃下去,而要吐出來呢?”
那老漁翁回答說:“這是訓練的呀,訓練時間久了,就養(yǎng)成習慣了!”
沈括刨根問底地追問:“你是怎么對魚鷹進行訓練的呢?”
老漁翁不厭其煩地回答:“訓練時,首先用繩套系在魚鷹的脖子上,魚鷹抓到魚時,它吞不下去。時間長了,不用繩套,它也會把魚送給主人了!”
這時那仆人又催:“公子,快走吧!”
沈括對老漁翁道別:“我懂了,謝謝老爺爺!”
仆人回到沈括的父親面前解釋說:“老爺,公子剛才在問那老漁翁捕魚的問題呢!”
沈括的父親說:“這個孩子,不管是什么事都像是著迷似的,專愛刨根問底的!”聽起來是在批評沈括,實際上是在表揚沈括的用心好學呢!
到了泉州后,沈括的父親忙于公事,母親沈夫人卻很關心兒子的學業(yè)。她一有空就陪兒子一起讀唐詩。沈括背誦白居易的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p>
他問母親:“媽媽,為什么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經謝了,而山上寺廟里的桃花卻才開呢?”
母親叫他去觀察一下。轉眼到了四月,庭院里的桃花即將凋謝時,沈括特意邀幾個小朋友到郊外的山上去觀察。到了郊外一看,是啊,真是怪,郊外山上的桃花開得正茂盛呢!沈括問:“為什么山上的桃花開得這樣的遲呢?”
這時,突然刮起風來。他感到很冷,便立即穿上母親讓他帶著的衣服。噢,他恍然大悟,大聲對伙伴們說:
“我終于明白了!”
小朋友們問:“你明白什么啦?”
沈括向大家解釋說:“山上的地勢高,溫度低,所以花開得比山下遲得多呀!這是氣候條件決定的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