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行政區(qū)劃演變】
【恩施州行政區(qū)劃演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qū),仍轄原8縣。1980年5月21日和25日,來鳳、鶴峰先后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仍由恩施地區(qū)管轄。1983年8月19日,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恩施地區(qū)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時撤銷來鳳、鶴峰兩自治縣,改為來鳳縣、鶴峰縣。1982年4月,恩施市、縣分設(shè)(恩施縣的施南鎮(zhèn)、紅廟公社及七里公社的4個大隊劃入恩施市,總面積168平方千米);1983年8月,撤銷恩施縣并入恩施市;1985年6月利川撤縣建市。至此,全州轄恩施、利川2市和建始、巴東、宣恩、咸豐、來鳳、鶴峰6縣。1992年,“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到2002年底,全州有46個鄉(xiāng)、37個鎮(zhèn)、5個辦事處、2 476個村民委員會、92個居民委員會、23 185個村民小組、580個居民小組。在37個鎮(zhèn)中,恩施市3個(崔家壩、龍鳳壩、板橋),利川市6個(謀道、團(tuán)堡、建南、汪營、忠路、柏楊),建始縣5個(鄴州、景陽、高坪、官店、紅巖寺),巴東縣10個(信陵、東壤口、沿渡河、官渡口、大支坪、清太坪、水布埡、野三關(guān)、綠蔥坡、茶店子),宣恩縣3個(珠山、沙道、椒園),咸豐縣5個(高樂山、甲馬池、朝陽寺、清坪、忠堡),來鳳縣3個(翔鳳、大河、百福司),鶴峰縣2個(容美、走馬)。在46個鄉(xiāng)中,恩施市10個(三岔、新塘、紅土、沙地、白果、屯堡、芭蕉、太陽河、盛家壩、白楊坪),利川市6個(文斗、沙溪、元堡、毛壩、涼霧、南坪),建始縣5個(長梁、茅田、三里、龍坪、花坪),巴東縣2個(金果坪、溪丘灣),宣恩縣6個(萬寨、椿木營、高羅、李家河、曉關(guān)、長潭河),咸豐縣5個(丁寨、尖山、黃金洞、小村、活龍坪),來鳳縣5個(綠水、舊司、漫水、三胡、革勒車),鶴峰縣7個(鐵爐、燕子、鄔陽、五里、下坪、中營、太坪)。
附:2002年恩施州行政區(qū)劃表。
2002年恩施州行政區(qū)劃表 單位:個、平方千米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