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價與收入、消費的關系——經(jīng)濟學的倍數(shù)定理
倍數(shù)定理: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物價與收入、消費水平是一種正相關的倍數(shù)關系,當物價水平下降時,全社會收入和消費水平較物價水平成倍數(shù)顯著下降;當物價水平上升時,全社會收入和消費水平較物價水平成倍數(shù)顯著上升。
倍數(shù)定理反映的是物價與收入、消費的關系。弄清楚倍數(shù)定理,對于我們正確分析市場經(jīng)濟運行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們就用數(shù)學方法來研究和證明一下這個定理。
我們這里研究的物價與收入、消費的關系,是從宏觀角度來研究的,實際上我們研究的是物價水平與人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物價水平的上升與下降對人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有何影響。
為了研究的方便,讓我們先引入與傳統(tǒng)理論不同的商品的成本和毛利潤兩個概念。這里的商品成本的概念只包括商品的物耗,不包括稅收和工人工資。因此,在生產(chǎn)領域它只代表原材料和水電等物耗,在商業(yè)流通領域它只代表商品到家后的價格加出售前的物耗。同傳統(tǒng)理論中的成本概念相比它少了稅收和工人工資兩部分。毛利潤的概念是指商品的出售價格減去商品的成本,實際上包括稅收、工人工資和企業(yè)凈收入(即純利潤)三部分,它同傳統(tǒng)理論中的利潤的概念相比,多出了稅收、工人工資兩部分。現(xiàn)在,就以這兩個概念為基礎,開始我們的研究。
我們首先研究一下物價水平下降對人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影響。假設某商品的成本為x,毛利率為m,則毛利為L=mx,這樣這一產(chǎn)品的價格就為:
如果產(chǎn)品價格下降,降幅為n,則價格下降值為ny。價格下降實為毛利下降,這時,該產(chǎn)品的毛利就下降了L'=ny=n(x+mx),即:
毛利降幅n'為n'=L'/L=n(x+mx)/mx,即:
毛利降幅與物價降幅之比為
n'/n=n(x+mx)/mx/n=(x+mx)/mx=1+1/ m,即:
(4)式中,m為一個常數(shù),一般情況下1+1/m的值永遠大于1,并將隨m值的變化而變化,m值越小,1/m的值越大,1+1/m的值就越大。通常情況下,一般商品的毛利率多在20%至100%之間變動,低于20%的較少,超過100%的也不多,那么m的值也應多在20%至100%之間變動。因此,1+1/m的值應多在1+5至1+1即6 到2之間變動。也就是說,物價每降低1個百分點,商品的毛利率將降低2至6個百分點。毛利降幅與物價降幅是一種倍數(shù)關系。
(4)式說明,商品毛利潤的降幅永遠大于物價的降幅。隨著物價的下降,商品的毛利潤會成倍數(shù)顯著下降。
如果假設全社會商品(包括工農(nóng)產(chǎn)品)的成本為x,毛利率為m,則隨著物價的下降,毛利潤降幅與物價降幅之比仍如(4)式。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商品毛利潤正好包括稅收、工人工資和企業(yè)凈收入(農(nóng)民純利潤)三部分。實際上包括了國家機關、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收入。因此,隨著物價的下降,社會集團和社會個人的收入大大降低了,超過了物價下降水平。這就造成全社會的可支配收入減少,進而必然造成消費需求減少。
由此得到的結論是:物價下降造成收入和消費水平成倍數(shù)顯著下降。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以上結論不妥。因為物價下降后,商品的成本也在下降,這樣商品的毛利潤和商品的價格降幅應該是相等的,即收入降低的幅度和物價下降幅度正好相等,購買力和以前相當,物價實際沒有下降。有這種想法的人其錯誤在于,第一,他沒有看到物價下降時許多商品往往是在原來成本的產(chǎn)品上降價。第二,他沒有弄清市場競爭的法則,沒有看清市場競爭的實質是以降低利潤來進行競爭。存有上述看法的人認為人們的收入降幅和物價降幅是一致的,實際上就是認為商品價格的下降是一種成正比的下降,商品的實際價格和利潤不變。試想,價格和利潤不變的情況下還有什么競爭,降價還有什么意義,還有誰會去玩這種游戲,又有哪一個商家能玩得出這種游戲!
我們再來看一下物價水平上漲對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影響。我們仍假設全社會商品成本為x,毛利潤率為m,如物價漲幅為n,按照前面的推理方法,則我們仍可得出商品毛利潤漲幅n'與物價漲幅n之比為n'/n=1+1/m。這說明商品毛利潤漲幅大于物價漲幅,隨著物價上漲,商品毛利潤會大大提高,也即社會集團和各界人士的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從而可以提高消費水平。由此可以得出:物價上漲則收入和消費水平成倍數(shù)顯著上漲。
從上述兩個結論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即倍數(shù)定理:
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物價與收入和消費水平是一種正相關的倍數(shù)關系,當物價水平下降時,全社會收入和消費水平較物價水平成倍數(shù)顯著下降;當物價水平上升時,全社會收入和消費水平較物價水平成倍數(shù)顯著上升。
上述定理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假如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chǎn)的商品總成本為100億元,商品售價為120億元,則毛利為20億元,即全社會的凈收入為20億元?,F(xiàn)在商品售價降為110億元,降幅不到10%;而毛利潤則降低了10億元,即全社會的凈收入降低了10億元,降幅為50%,也就是說,全社會的可支配收入減少了一半。如果物價上漲,商品價格升為130億元,增幅為8%左右,則毛利為30億元,增長10億元,增幅為50%,也就是說,全社會的可支配收入增長了50%,可見,物價的輕微變化就會給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帶來較大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