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欽封爵士”的“船王”
1984年,一位66歲的老華僑回祖籍寧波探親,聽說故鄉(xiāng)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藏有一本包公寧波支系的《包氏宗譜》,由于他本人也姓包,出于好奇便去看看。真所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此人原來是包公的第29世孫,后經(jīng)專家論證,確鑿無疑。這位老華僑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剛。
1918年,在寧波市郊一個富有家庭,包玉剛出生了。小時就讀于著名的葉氏中興學校,在此,他學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中興小學的重要啟蒙教育之一是,為人要誠實可信。你老老實實做生意,講實話,干事規(guī)規(guī)矩矩,別人對你就有信心?!?/p>
1931年,年僅13歲的包玉剛乘船來到漢口,幫助父親照看家中鞋廠的生意。經(jīng)過幾年實踐和幾次挫折后,包玉剛向父親表明:自己不想終身從事制鞋業(yè),決心自立門戶。父親答應了他的請求。
1937年,日軍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漢口危在旦夕。包玉剛輾轉到了上海,在當時的中國中央信托公司保險部謀到了一個職位。他埋頭苦干,全身心投入工作,不久就被提拔為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的經(jīng)理。隨著戰(zhàn)火的不斷蔓延,包玉剛又與同事一起撤退到重慶,并繼續(xù)其金融職業(yè)。
1945年至1949年,包玉剛任上海銀行副總經(jīng)理,在混亂的時勢中,他這個經(jīng)理并不好做,還要時時應付來自各方面的訛詐勒索。1949年春,包玉剛告別了上海,與家人一道,攜帶數(shù)十萬元的積蓄南下香港,另闖天地。
幾經(jīng)斟酌之后,包家決定搞進出口貿(mào)易,包氏父子與包玉剛的兩個朋友一同組建了新聯(lián)公司。開始,他們買賣動物飼料、桐油、中藥、山貨等,成效顯著。特別是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對中國實行了全面禁運,這對新聯(lián)公司來說成了一個發(fā)財?shù)暮脵C會。開張后的幾年中,新聯(lián)公司就賺了100萬美元。
隨著公司業(yè)務的不斷擴大,包玉剛對航運業(yè)產(chǎn)生了興趣。他認為,投資航運業(yè),也是進出口貿(mào)易的擴展。1955年,包家傾盡家財,又采取集資的方式,籌得20萬英鎊的現(xiàn)金,從英國威廉遜公司買來一條28年船齡的舊貨輪,正式進軍航運業(yè)。
憑著一條老掉牙的舊船進軍船運業(yè),在世界航運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包玉剛正是以這種看來不可思議的舉動,翻開了他事業(yè)里程的新篇章,創(chuàng)造了一個航運史乃至富豪發(fā)家史上的傳奇。
在談到自己發(fā)家致富的秘密時,包玉剛曾謙虛地說:“用笨辦法取得用戶的信任,在經(jīng)營管理上超過同行。我的座右銘是:寧可少賺錢,也要盡量少冒險?!彼^的“笨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美國的《新聞周刊》對包玉剛的“笨方法”做出了恰當注解:“船必須能夠賺錢,他(包玉剛)對追求這個目的具有耐心。他避免冒險的單程包租,卻以幾乎達3/4的船只承接利潤較低但較為安全的幾年期的定期包租?!?/p>
當時國際上普遍采用短期結算的辦法,按照船只行程計算租金,這樣船主會獲得較高的租金。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發(fā)生后,擁有超級油輪的船主更是紛紛坐地起價,與租戶簽訂短期合約。但包玉剛卻反其道行之,采取了薄利長租的策略。
這種做法為同行所譏笑,有人甚至認為他根本不懂船業(yè),只是一個“專門做船運生意的銀行家”。然而,正是由于銀行家出身的包玉剛以其特有的冷靜,預見到國際市場的變化多端,而采取了這個利潤不高但保險的經(jīng)營方式,才能使他避過了航運史上的幾次大起大落。
包玉剛認為,長期租約至少有兩個好處,其一是收入穩(wěn)定、降低風險,其二是可以取得銀行的信用保證,銀行愿意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供包玉剛繳付購買船只現(xiàn)金不足所缺的余額。事實證明,包玉剛的看法是正確的,在短短的一年多里,他已擁有7條貨船,并把公司改名為環(huán)球航運公司。
1961年,環(huán)球航運公司向日本輪船公司訂購了一艘100萬美元的新船,但并無足夠現(xiàn)金,包玉剛于是決定向匯豐銀行的桑達士貸款75萬美元,桑達士雖然心動但不敢冒險。包玉剛問他,如果自己能拿到日本銀行的信用狀,可不可以得到貸款?桑達士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便隨口回了一句君無戲言。不料包玉剛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硬是說服日本神戶銀行開出了這張信用狀,從而順利地從匯豐拿到了貸款。
這次“空對空”的勝利,是包玉剛與匯豐銀行建立借貸關系的開始。在后來的無數(shù)次借貸合作中,他以誠信為本,取得了銀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業(yè)的發(fā)展有了一個雄厚的資金來源。后來,包玉剛作為“亞洲第一人”榮任匯豐銀行董事。在一篇介紹包玉剛的成功之道的文章中,作者這樣來形容包玉剛與桑達士以及匯豐的關系:“桑達士最大的功績,是發(fā)掘了包玉剛。包玉剛的事業(yè),是憑借匯豐銀行發(fā)展起來的。桑達士令包玉剛發(fā)達,包玉剛令桑達士升級,令匯豐銀行贏渣打銀行?!?/p>
從1961年到1968年短短的七年間,包玉剛的船隊擁有的輪船達到50艘,排水量達350萬噸,總值3億美元。到了1977年,包玉剛的“海上王國”到達了頂峰,他穩(wěn)居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對包玉剛來說,1978年是具有轉折性的一年。他作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包括親戚朋友、合作伙伴驚訝的決定:減船登陸。因為他以敏銳的眼光預見到航遠的衰退,并及時作出了明智的選擇。
由于包玉剛及時地賣掉了相當部分的船只,這使得他順利地逃過了航運的大蕭條時期的災難,并積聚了相當?shù)牧α肯蜿懙厣系牟粍赢a(chǎn)市場進軍。其中最令人感到驚心動魄的是1980年爆發(fā)的九龍倉收購大戰(zhàn),這件事直到如今,很多香港人提起來仍然津津樂道。
當時,“九龍倉”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資企業(yè)集團之一。在李嘉誠的幫助下,包玉剛暗中購入了大量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屬下的隆豐國際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約30%的九龍倉股票。而怡和財團屬下的另一個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約20%的九龍倉股票,形勢對怡和財團明顯不利。
為了保住九龍倉,置地公司氣勢洶洶地調(diào)動了大批資金,以100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想把包玉剛從九龍倉中擠出去。包玉剛面對強敵沉著應戰(zhàn),奇跡般地在三天之內(nèi)調(diào)集了21億元現(xiàn)款,只花了兩個小時,便使九龍倉股份增加到49%,徹底控制了這個企業(yè)。一向看不起華人資本的置地公司,不僅沒有爭得九龍倉,還傷了自己的元氣。
這是一個只屬于香港的傳奇!
1985年,包玉剛又以5億新加坡幣奪得英資集團會德豐股權,成為繼李嘉誠入主和記黃埔之后,奪得英資四大洋行的第二個香港人。1986年,包玉剛又一舉收購香港另一個發(fā)鈔銀行渣打銀行14.5%的股份,成為該行最大的個人股東。船王“棄舟登陸”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奇跡。1991年,包玉剛去世,他留給后人的不僅是龐大的財富王國,更有他神乎其神的戰(zhàn)略眼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