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注解】
(1)茍:如果。
(2)生死:此處指死。
(3)以:而。
(4)避:躲避。
(5)趨:趨向。
【翻譯】
如果是有利于國家而死,怎么能因為是福就趨向、因為是禍就躲避呢?
【鏈接】
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年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清朝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中華民族高舉反帝旗幟的第一人,中國近代第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林則徐出身于清貧的塾師家庭。13歲應府試獲第一名,14歲考取秀才,20歲中舉人,27歲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從1820年起,林則徐歷任監(jiān)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河督以至巡撫、總督等職,所任官職遍布浙江、河南、江蘇、湖南、湖北、兩廣、陜西、云南等14個省。
在林則徐所處的19世紀,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者利用鴉片走私侵略中國,致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社會經(jīng)濟受到嚴重破壞,尤其是人民健康受到嚴重摧殘,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林則徐在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時,就嚴禁百姓吸食鴉片,取得顯著成效。
1838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由于他態(tài)度堅決,措施嚴厲,斗爭有理有節(jié),從英國手里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斤,并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quán)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國人的敬仰?;㈤T銷煙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斗爭史的第一頁,并在國際禁毒史上豎起了第一塊豐碑。
1840年,英國派兵入侵中國,在廣東海面,遭到林則徐統(tǒng)領下的廣東水師的痛擊。英軍在廣州不能得逞,遂移師北上,攻占定海,直抵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由于清政府的腐敗,導致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敗。道光帝憚于英國武力,又受投降派蠱惑,竟把英國的武裝入侵歸罪于林則徐“辦理不善”,將他革職,不久又責令遣戍新疆伊犁。1842年,林則徐被遣戍到新疆伊犁,途中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p>
林則徐被史學界稱為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廣州期間,他主張為抵抗西方,必須了解西方,為改革中國落后狀況,必須學習西方的長處。他主持編譯了《澳門新聞紙》、《華事夷言》、《各國律例》、《四洲志》等書,開拓了國人的視野,對后來的維新運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